自序
小时候,父祖辈告诫子孙应该守规矩时,往往说:“孔子公如何如何说……”虽然从小便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但是当时并无特别的感受,事后回想,才领悟到原来所谓“孔子公如何如何说……”指的是已深入老百姓生活中的儒家思想。
到了读小学时,教室外的走廊墙壁上,悬挂有多幅历史人物图像,如孔子、孟子、苏武、张骞、岳飞、戚继光等人,并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这些圣哲英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小小的心灵中也隐然兴起了“有为者亦若是”的志向。
及至初中,语文课本选有《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章,对子路所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的豪爽,颜渊所说“愿无伐善,无施劳”的谦逊,孔子所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期望人人皆能各得其所,皆十分敬佩向往,以为这些都是应该尽力而为之事。
高中时有一门课叫“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全部从《论语》《孟子》中选材,每星期一堂课,连续上三年,在长期的熏陶浸润之下,学习到不少至今仍在使用的词语,对于孔孟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坦白说,对其中所述的道理,体悟还不是很深切。
大量接触儒学是到了读大学的时候,当时系里开了不少经学、诸子学的课程,虽然并非每一门都修习,但已大量涉猎,对儒学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因而逐渐感到浓厚的兴趣。等到进入研究所就读,选择论文方向时,便毅然以义理学为探索方向,在对儒学深有造诣的熊公哲先生、高明先生循循善诱之下,展开了学术研究之途。
与儒学结下不解之缘,固然是因为在求学的最后阶段,对之产生研究的兴趣,更主要的是缘于:一、执教大学后所开设课程,如《孟子》、《左传》、《礼记》、《周易》、“宋明理学研究”、“中国思想家专题”等,皆与儒学相关。二、应聘为孔孟学会执行秘书,并兼《孔孟月刊》《孔孟学报》主编,参与规划诸多与研究儒学、传播儒学相关的活动。三、应聘主编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尤其是高中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将诸多的儒学材料编入课本供学生研读。四、应聘为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委员,参与规划多种普及弘扬儒学的活动。
基于此,数十年来,或应邀演讲座谈,或规划举办活动,或参与学术会议,或投稿学术期刊,皆围绕着儒学的向下扎根、向外推广、向上发展等方向进行。所撰写的文章,皆属基于对儒学的热爱、从事研究心有所感的一得之愚。本书所收皆是已集结专著以外的文章,将之类分为:第一编,孔子·孔庙·释奠(祭孔);第二编,孔孟思想·儒学与现代;第三编,《论语》《孟子》·儒学推广;第四编,历代诸儒;最后并以较近期之报道、访谈作为附编。
本书各篇文章发表的时间跨越三十多年,空间遍及中国台湾及大陆各省市,韩国、日本、美国、东南亚各国,由于发表时各主办方所要求的体例并不一致,今既汇为一书,一方面修润部分文字,另一方面则尽可能划一体例,将所有注释皆改为当页注,以便阅览。但注释方式则因部分所据文献已难一一查询核对,因而不再更改,虽标识形式略有不一,但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述,尚祈博雅方家体察谅解。
董金裕
2018年10月谨志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