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史地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西周王年的调整

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9年5月“项目下属的9个课题、30多个专题已完成预定的研究计划,提交了结题报告”。2000年出版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131(以下简称《工程》简本)。10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和考古新发现表明,《工程》简本中所公布的西周年表有必要作些调整。

一 武王灭殷年代

武王灭殷年代是西周王年中的老大难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古往今来的各种主张达36家之多。132如果再加上唐兰的公元前1075年和张政烺的公元前1070年133,共计38家。从公元前1130至公元前1025年,其早晚跨度达105年。工程根据“标志性成果”:“沣西H18的发现与测年,为商周分界确定了范围”,把武王灭殷年代锁定在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1043年的4年范围之内。

根据我们的核查,被定为先周晚期的“沣西H18遗物年代跨度很大,上起龙山文化,下至西周早中期之际,其年代无法证明是属于先周晚期的。因而沣西H18与T1第四层所提供的地层关系不具备商周分界的意义”。而且根据沣西H18常规14C测年和AMS测年数据1层与3层的最大值分别为20年、78年、64年、85年,都大大超过了文王都丰至武王克商的13年的时间范围。因此,把沣西H18作为先周晚期的标准灰坑并不科学,也很难称为“标志性成果”。此外,H18的AMS测年数据中出现的2层与3层年代倒置的情况,说明对目前14C测年技术的精确程度还不应作过高的估计。134

二 成王年代

工程定成王年代为公元前1042至公元前1021年,在位年数为22年。香港新见公簋,铭曰“……遘于王命昜(唐)伯侯于晋。惟王廿又八祀”135。朱凤瀚先生定该器年代为成王。拙见以为应属康王136,而工程定康王在位25年。无论该器年代属成王还是康王,工程所定成王年代应根据公簋的发现作出相应调整。

三 康王年代

工程定康王年代为公元前1020至公元前996年,在位25年。但据康王时代标准器小盂鼎“惟王卅又五祀”的记年(《三代》4.45图一),其中“卅”合文的中间竖画清晰可辨。137证明工程所定康王在位25年说有误,也应作出调整。

图一 小盂鼎铭文

四 恭王年代

工程定共(恭)王年代为公元前922至公元前900年,在位23年。而据共王十五年趞曹鼎(《集成》2784)共王在位不得超过15年。这涉及对王号生称还是谥称的理解。早在东汉时代即有王号生称与谥称之争。经过马融与郑玄的批驳,王号生称说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市场。王国维旧话重提,利用金文中所见成王、穆王之类为王号生称说翻案,其说危害甚大,即使像郭沫若、唐兰等古文字学大师也深受其影响,尽管已有不少学者予以批驳,其负面影响至今仍未能消除。工程置趞曹鼎“共王十五年”的铭文于不顾,而定共王在位23年,就是接受王号生称说的一个例证。

据《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统计,金文中王字出现1844次,武王、穆王、共王、懿王之类充其量不过10次。王号既然是生称,而且是美称,为什么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要予以避讳?墙盘和逨盘中对已故先王称其谥而对健在的时王则称“天子”,彻底否定了王号生称说。我们还进一步指出,并非如经籍中所说是“死而谥”,确切说应是葬而谥,即谥称是在下葬当天授予的。138因此可以利用葬谥制度作为金文和墓葬断代的标准。趞曹鼎铭“共王十五祀”,说明共王十五年时已经下葬,共王在位年数不得超过15年。

五 厉王年代

关于厉王在位年数,陈梦家根据《史记》卫、齐、陈等《世家》的年代推断“周厉王在位年数应在14年以上,18年以下,约为15、16、17年,今取折中数定为16年”139。陈说信而有征,基本上可以定论。但工程却根据《周本纪》中连太史公都不自信,在《三代世表》和《十二诸侯年表》中都不采用的厉王在位37年说,并把晋侯苏钟、善夫山鼎等一大批年代明确的宣王器改定为厉王器。

善夫山即《国语·周语上》进谏周宣王的樊仲山父,又称樊穆仲。善夫山鼎是绝对年代可考的宣王器。140晋侯苏即见于《史记·晋世家》与宣王同时的献侯藉,《索隐》引《世本》及谯周“藉”皆作“苏”。晋侯苏钟中的扬父即《国语·周语》幽王二年的伯阳父。晋侯苏钟铭文记载的晋侯苏于三十三年随王东征,即《周语》所载“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鲁”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事也见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其历史背景是鲁懿公之侄伯御杀懿公而篡立,破坏了鲁国固有的“一继一及”的继承秩序。周宣王出兵干涉,伐鲁,杀伯御,立懿公之弟孝公称为君,捍卫了一继一及的继承制度。141晋侯苏钟所征伐的夙夷即鲁之附庸宿国,王所到达的熏城即鲁国西部边疆门户郓城。晋侯苏钟8条年、月、日的记时材料,在不作任何改动的前提下,全部与宣王三十三年和三十四年的历表相符。142工程对这么多宣王时代的过硬证据视而不见,仍把晋侯苏钟定为厉王器,其主观武断莫过于此。

李学勤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本来已经接受了陈说,也认为“厉王在位年数,据《史记》各部分综核,实无38年之多,最多不能超过18年”。当时他把共王至幽王有年可考的72件(组)分为8组。其中被定为厉王时代的第六组,只有虢仲盨与何簋两件。但在夏商周断代工程期间,在没有经过任何论证的情况下,置《史记》中卫、齐、陈等《世家》的年代记载于不顾,又改从厉王在位37年说,把他原来定为孝王、夷王、宣王以及幽王时代的大批铜器都改定为厉王,显然是不妥的。143

准上所证,工程所定厉王在位37年,也应参照陈梦家所考相应加以调整。

六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古本《竹书纪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工程赞同美国科学家的意见,认为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日食可以在西周郑地造成天再旦现象,并且认为是唯一的一次。但根据我国天文学家张培瑜先生计算了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40年共160年间的全部日食,其中镐京、西郑可见者60次,符合懿王元年天再旦日食的仅有7次。这7次日食中最有可能的应是公元前925年9月3日、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公元前903年7月3日和公元前919年10月26日4次。张培瑜先生认为:“‘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录过于简略,不定因素太多。懿王元年既无考,又失记月日时刻,很难判定。”144因此,《工程》简本关于西周王年7个支点之一的“‘天再旦’与懿王元年”,即公元前899年的意见还不能视为定论。

七 懿、孝、夷三王年代

工程定懿、孝、夷三王年代分别为8年、6年、8年。人的寿命固然有长有短,生子也有早有晚,但在实行相同的继承制度的条件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每位国君在位年数的平均值,应该是一个常数。《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30年为一世就是国君在位年数的平均值。我曾列举实行嫡长继承制的孔、孟、颜、曾四家两千年来的世系中,每一世代的平均值为30—31年,证明“三十年为一世”的说法是可信的。145工程所定懿、孝、夷三位国君在位年数相加只有22年,远远小于30年为一世的平均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常情况,是把厉王年代拖长,而不得不压缩懿、孝、夷三王在位年数的必然结果。但事实上懿王和孝王的在位年数是有可靠的文献记载的。《御览》卷八十五引《史记》“懿王在位二十五年崩”,“孝王在位十五年崩”。山西绛县横水倗伯墓出土的二十三年倗伯冉簋,器形、纹饰与根据重新考定的懿王五年标准器师146极为相似。刘启益先生定为懿王器是很对的。147证明二十三年倗伯冉簋与《御览》引《史记》“懿王在位二十五年崩”的记载是相符的。因此,懿、孝、夷三王年代也应作出调整。

西周积年按工程的说法是276年,这是一个恒量,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据以上所述,从武王至厉王共10位王年中,至少有七八位王年需要作出调整。看来用拆东补西、修修补补的办法加以调整,无济于事。只能等待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断代工程时推倒重来了。

原载《考古学研究》(十),《庆祝李仰松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

科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