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渔猎与气候

概述

从现今灵长类的食物主要为蔬果看,早期的人类亦不应例外。但据对非洲南猿(Australopthecus africanus)牙齿的研究,知可能距今550万年前,猿人已开始吃食动物(Hoebel,人类学:125);到200万年前,则已确实吃相当数量的肉食了(Isaac 1971:294)。在中国,云南元谋人已肯定捕捉和吃食动物。此遗址年代被定为170万年前(张兴永1978:26—29),但近来有人以为它只有七八十万年的历史而已(考古发现:3)。远古猿人捕捉的对象大半是比较羸弱的动物。到了知道使用石器、能够架设陷阱之后,随着工具与技术的逐渐改进,狩猎的范围就扩大到远比人类力气强大的动物,肉类食物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而成为人们的主食。数据显示,纬度越高的地区越倚重肉食,有些地方竟达八九成之多(Isaac 1971:279)。但是人口的压力,使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不能不发展可以提供更多食物的农业,再度依赖植物为主食。农业一旦提供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狩猎就逐渐失去其重要性。狩猎的对象也慢慢缩小到一些具有特定经济价值的动物,肉食的供应就由畜牧业代替了。这种从不分品类的广泛捕猎到向少数特定动物捕猎的演变过程,可以从遗址所遗存的骨骼看出来。新石器遗址的动物骨骸以猴、猪、牛、羊、鹿、獐、犀、象、狗、虎、熊、貉、鼬、獾、獭、猫、狸、鼠、豹等为常见(黄文几1978:241—243;贾兰坡1977:49;西安半坡:256)。到了商代,遗骨则以猪、鹿、水牛、狗、獐、牛、羊等为多(杨钟健1950:146—147)。除家畜外,对野生动物的捕猎已大为减少。至于具体表现日常食用种类而见于墓葬的动物骨骼,可以说就只有限于家畜的数种(石璋如1953:5—13)。农业生活未建立之前,采集与渔猎是人们最重要的谋生方式。就是到了农业已有长足的发展,完全可以赖以维生的时期,为了保护农作物不受动物的践踏、啄食,用猎获物以祭祀的古老传统,练习军阵,或纯为游戏等种种原因,狩猎的活动在某些人当中持续到很晚的时代。在商代,狩猎是商王占卜的一个重要内容,常与军事活动同时举行(姚孝遂1981:58—60),显示其附带的军事目的。对付野兽与同敌人争斗的技巧有相通之处,不妨一举数得。既可捕获猎物以供祭祀,练习战争布阵的变化,又可以娱乐身心。故狩猎在商代是几乎与祭祀等量的占卜事类。狩猎不但是耗费体力的活动,也涉及危险。后代的君王较少亲自参与军事行动,多致力内政,以致不认为有学习军事训练的必要,而少见从事狩猎的活动。

商王打猎的规模有时很大,一次可能猎获三四百只之多(合集10198,10344,33371),不过通常是十只上下,甚至也有无甚所获的情形。商王占问田猎活动之频繁,不能视为当时人们赖以为生的证据。不知基于何种习惯,基本上,商王行猎,最先是不限日期,渐以一旬中之乙、戊、辛,而乙、戊、辛、壬,最后是丁、戊、辛、壬等日为限。如果当时人以打猎为生,就不会如此限制自己生活的机会了。商王不是每次占卜都可以得到吉兆而前去打猎。约略估计,可能在狩猎季节,约十天才举行一次而已(许进雄,明义士:19—21;姚孝遂1981:34—66)。以下介绍几种商代狩猎的常见动物,今日的文字仍然保存其象形的形式,未为形声字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