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你是否也曾“自愿”成为受害者

丽娜的治疗记录:

伴侣经常性出轨,自己却下不了决心分手

丽娜(化名)来到咨询室,她正深陷在一段让她痛苦大于快乐的关系中。丽娜与男友恋爱3年,已经抓到3次男友和别人搞暧昧。

前两次是男友和别人网聊到半夜,偷偷出去约会看电影,并且言语亲昵。男友坚持说“只是闹着玩的”“对方主动,自己不好意思拒绝”。最近一次是丽娜出差在外,无意中登录家里的摄像头,发现男友有好几个晚上没回家。男友解释加班太晚,在公司睡着了。但女人的直觉告诉丽娜,这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公司到家并不远,而且她知道那时候男友工作并不忙。

丽娜感到很疲惫,无数线索都提示她,自己所托非人:男友不愿意带她见朋友和家人;周末做规划时,他总是不考虑丽娜的感受;一吵架就冷暴力,直到丽娜先道歉……丽娜也尝试过沟通,男友却认为她无事生非。

在这段感情里,丽娜就像一个在沙漠里快要渴死的旅者,得不到一点滋养。但她却坚持了3年,即便对方一再辜负她,她也没有决心说再见。每一次讲完与男友的日常点滴,丽娜都深陷在沙发里,脸色黯淡,像一颗被埋没在泥沼中的珍珠。

来访者在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会呈现在咨询室里。丽娜在关系里牢牢抓住对方,又总是害怕被对方抛弃;同时,她会强迫性地重复和对她并不忠诚的伴侣在一起。因而,和丽娜建立关系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最初的咨询中,丽娜总是对咨询师的一举一动很敏感,比如:咨询师是否认真记住了她说过的事情?咨询师有没有注意到她的情绪?经过几个月的考验,我和丽娜之间终于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关系,找到一个时机让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段关系中,你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这让你很痛苦,但是你却选择不从这个角色里走出来,或许你也从这个角色中得到了一些好处?”

丽娜苦涩地撇撇嘴:“好处?没有好处,只有痛苦。”

“如果留在关系中没有给你一丝一毫的好处,你肯定就毫不纠结、早就分手了,对不对?”我把“一丝一毫”四个字说得很慢。

“也是啊。为什么自己明知这段感情没有未来,却没法快刀斩乱麻地走出来呢?”丽娜问自己,带着愤怒、委屈和疑惑。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咨询中,我和她一起抽丝剥茧。

一方面,扮演受害者是她熟悉的。熟悉的就是安全的,哪怕是令人痛苦的,我们也不愿意去打破。

小时候,丽娜的父母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对她的感受视而不见。父母的回应让丽娜伤心,但作为孩子,她无力扭转关系。丽娜用表现乖巧来讨好父母,渴望得到回应却不说出口,因为说出口就意味着被拒绝。但这样的互动让她感到伤心、委屈和羞耻。

唐纳德·梅尔泽(Donald Meltzer)说:“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当我们感到痛苦却又没有办法改变现状时,便会做出防御。丽娜用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受害者的方式,让自己可以更少地面对伤心、委屈和羞耻感:如果我天生就是个应该讨好别人、付出和被羞辱的人,那我为这种境遇而感到的痛苦是不是就会少一些?

另一方面,我们在扮演受害者时,其实也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看上去,丽娜在这段恋爱中承担了很多,但这让她不用为自己的情绪和人生负责。当她感到伤心、愤怒时,她可以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是对方造成的;当她提出的需要被对方拒绝,甚或无法进入婚姻时,她仍然可以将其归结为是对方造成了这一切后果。

如果丽娜与一个“足够好”的伴侣谈恋爱,她就必须面对:哪怕伴侣再好,自己有时也会伤心、愤怒、羞耻,自己的需要有时也会被拒绝,感情也有无疾而终的风险……这时,她就不得不正视自己能力的有限和人生的无奈,而没法再去责怪别人。

走进咨询室的人常常讲述自己有着不同寻常的悲惨经历: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并且不被身边的人理解。比如:面对挑剔的父母,一次次被指责、贬低;面对冷漠的爱人,表达需要时被无情地拒绝;面对自私的领导,被压榨和排挤……其实,当我们明知道自己在关系中感到痛苦却还是委曲求全时,往往是因为受害者的位置背后隐藏着我们想要的东西。

比如,有的女性为家庭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抱怨自己被剥削,丈夫和孩子都不体谅自己,这就是在扮演受害者。扮演这个角色,实际上也是在道德绑架他人。其他人必须感激她、回报她,绝不能抛弃她,否则就是“没良心”。这是因为这个女性自尊水平较低,缺乏安全感,扮演受害者是她逃避想象中自己被抛弃的手段。当然,她自己对这个潜在的过程并没有觉察。

习惯做受害者的人,往往在大部分关系里都会选择扮演这个角色。因为根据神经科学与依恋理论的研究,早期的互动方式会塑造大脑的神经连接,让我们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但是,大脑的神经连接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有所觉察时,我们就可以选择打破习惯。

以前丽娜和朋友交往总是小心翼翼,不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一起吃饭时,朋友问吃什么,丽娜说“都可以”,但朋友们选定地方后她又觉得很委屈:自己最近感冒了不想吃辣,朋友们却选了一家川菜馆,她觉得自己没有被照顾到。其实她心里希望的是,不用自己说对方也能留意到自己的需求。如果自己说出来对方才注意到,那会让丽娜感觉自己很卑微,产生羞耻感和无助感。

当丽娜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所觉察后,她不再为这段感情后悔,也尝试建立新的关系,结识新的朋友。她开始明白,一段好的友情或恋情是平等的关系,自己也值得拥有这样的关系。

改变的过程并不容易。打破熟悉的事物就像一场冒险,等待我们的也许是更好,也可能是更坏。

比如,当丽娜向朋友提出自己的需求时,对方可能会回应她,也可能会拒绝和漠视她。前者是一种矫正性体验,能够让丽娜相信自己是值得被重视的;后者会让丽娜感受到伤心、委屈,如同童年所经历的一次次挫折。这个时候,焦虑和恐惧就会冒出来,成了拦路虎,想要吓退她。但只要她迈出第一步,就会开辟新的可能。

有时候,受害者其实不是被动成为的,而是主动选择的。只有停止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才能真正走出伤害,获得幸福。

这也正是我和丽娜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探究的部分。当你在关系里扮演受害者,看似是让渡更多利益给别人,其实也在无形中把他人推上了迫害者的位置,这对他人也是不公平的。不再扮演受害者,意味着一种真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真诚。

咨询后记

如何才能在关系中停止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呢?

1.表里一致的沟通

把自己放在被害者的位置,是因为你相信只有取悦他人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抱有这样的信念,只是因为你没有体验过其他生存方式——两个人共赢的生存方式。

此时,不妨尝试使用表里一致的沟通:向对方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期待,但期待只是期待,并不是要求和必需。

我可以有我的感受,你也可以有你的感受,我们彼此理解,但是并不强求相同。

2.留下独处的时间,优先照顾好自己

当你以自爱和接纳填满自己的“杯子”时,你便不再一味向外寻求他人的认同。

每天留一些独处的时间给自己,做悦纳自己的事情。比如,写日记、为自己的爱好投入时间、进行正念练习、享受按摩或做瑜伽。

人生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创造你想要的可能性。

当然,人无法得到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所以只有先在意识层面发生改变,先相信你值得比“受害者”更好的角色,值得成为生活的主人,值得幸福与美好,你才会真正得到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