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重八请我当皇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4章 论证

李善长去找朱元璋告状,朱元璋不置可否。

反而看了李善长一眼,“宰相这个位置,谁不想坐?”

李善长被这句话震在当场。

朱元璋这是准备要把他拿下?

他的脸色一下子就开始泛白。

他的嘴唇哆嗦着,却不敢去看朱元璋。

朱元璋半响才说道说:“放心,咱们是老乡,你对王朝有功,以后要尽力学习。”

李善长对这句话理解得相当随意,得知皇帝并不想换掉自己。

他也不想多说了。

在不久后,朱元璋就发现李善长虽然还对他这个皇帝直接负责。

但是在下面拉拢人心。

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

于是才把刘伯温喊回应天。

在一次往常的对话中。

朱元璋对刘伯温说:“李善长现在老了,什么良好建议都提不出来。他还有个致命的缺陷,心胸不宽广,独断专行。”

刘伯温并不知道朱元璋的意思,又想起韩林的提醒。

于是浮躁道,““李善长是开国元老,威望极高,而且他能调和诸将,做宰相是最合适不过的。”

朱元璋奇怪地问:“李善长跟你可是死对头,你还为他说话?”

刘伯温说:“我知道您有换宰相的意思。但换宰相就像是换大厦的柱子,必须是栋梁之材才好,如果用几根小木头捆在一起充当梁柱,即使换上去了,也会马上倒下。”

朱元璋并未被刘伯温的比喻所打动。他脑海中浮现出下面这些历史人物:西汉的霍光、东汉的曹操、曹魏的司马氏父子和东晋的桓温等人。

这些人都是声名显赫的人物,都是一个帝国在某一时段的顶梁柱,都是宰相。

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对抗。

是一直以来都有的,特别是元代宰相的权力之大,让朱元璋感到恐惧。

朱元璋清醒地意识到李善长在角色转换上没有成功。

朱元璋在打天下时,李善长有时候留在后方,敢于任事、当机独断,这是创业时期作为宰相最大的优点。

可在建国后,他仍然如此行事,就不免给人以“独断专行”的感觉。

这是任何一个有独立意志的皇帝都不能容忍的。

何况这个人是权力狂朱元璋。

但这和刘伯温有什么关系?

他难得一见的闭嘴不谈。

朱元璋讶异。

但还是把三个人选抛给刘伯温。

第一个人选就是特务出身的杨宪。刘伯温反对,杨宪有当丞相的才能,但没有当丞相的器量,当丞相应该像水一样的清澈,做事要以义理权衡,不能掺杂个人的好恶和恩怨,杨宪不是这样的人。

朱元璋“哦”了一声,突然转换话题,问刘伯温:“我听说你和杨宪的关系不错,在朝中,你最好的朋友就是杨宪。按世俗的话来讲,人应该为朋友两肋插刀、说好话才对。”

刘伯温和杨宪的关系的确不错。

刘伯温看中的是杨宪处理事务和搜集情报的热情,还有杨宪那分析和总结的超人的能力,这是杨宪多年来从事特务工作锻炼出来的。

刘伯温认为,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都趋于理性,像是搞科学研究,如清水一样,是君子之交。杨宪所以和刘伯温很要好,是因为刘伯温当时是朱元璋的导师,刘伯温一句话就胜过他杨宪谄媚朱元璋一年。当然,杨宪对刘伯温是深深敬佩的,刘伯温的学识和他那未卜先知的本领,都让杨宪为之深深敬服。

刘伯温离开南京回青田县时,为刘伯温送行的寥寥可数的几人中就有杨宪,杨宪对刘伯温的离开深表遗憾。

刘伯温被朱元璋请回,就是因为朱元璋遇到了李善长这个大难题,他希望刘伯温能为他解开这个难题,但现在,他又给刘伯温出了个难题,那就是,你刘伯温和杨宪的关系非常好,为什么不推荐他当宰相?

刘伯温轻易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确实。

杨宪是个好人,但因为多年在特务部门工作,所以有了职业习惯。

他对任何人都怀疑,也就是说,特务的人生观是‘人本恶’的,人生观首先就是错的,所以他不可能做到不掺杂个人的好恶和恩怨。

刘伯温又说:“外面风传我和杨宪的关系好,即使真有,那也是我们个人之间的感情。现在您问我的问题,可是关系帝国命脉的事,我不能把私人感情掺杂到国家事务中来,这是很不负责的。”

朱元璋对这样的解答很满意,于是就说出了他心目中的第二个人选:“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对他的评价更低:“把十个汪广洋捆一块儿都不如一个杨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