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按唐制,进士及第后并不能立即授官,先得参加吏部的关试,取得出身文凭即春关,始隶属于吏部,成为吏部的选人。《太平广记》卷一七八“关试”条谓:“吏部员外于南省试判两节,试后授春关,谓之关试。诸生谢恩,其日称门生,谓之‘一日门生’。自此方属吏部矣。”关试后,及第进士也还不能授官,就是说,还不能参加当年或第二年的铨选,得守选数年。宋《蔡宽夫诗话·唐制举情形》就说:“唐举子既放榜,止云及第,皆守选而后释褐。”52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诂笺三》“进士科故实”条也说:“进士放榜敕下后,礼部始关吏部,吏部试判两节,授春关,谓之关试。始属吏部守选。”所谓守选,就是守候吏部所规定的铨选期限。这是唐朝政府为缓解选人多而官位少这一社会矛盾所制订的一项政策。这一政策从贞观年间就已开始。《唐会要》卷七十五《贡举上·帖经条例》载:“贞观九年五月敕:自今以后,明经兼习《周礼》并《仪礼》者,于本色量减一选。”所谓“于本色量减一选”,就是在明经及第后应守选的年数中,适当减免一年。一般来说,进士及第得守选三年。《册府元龟》卷六三五《铨选部·考课一》载玄宗开元三年(715)六月诏:“其明经、进士擢第者,每年委州长官访察,行业修谨、书判可观者,三选听集。”所谓“三选听集”,就是守选三年,然后听任其参加吏部冬集。唐人将守选一年叫一选,“三选”就是三年。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并非仅限于玄宗一朝,有唐一代皆是如此。《册府元龟》卷六四一《贡举部·条制三》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十二月,中书门下奏云:“起来年进士及第后,三年任选,委吏部依资尽补州府参军、紧县簿尉。”所谓“三年任选”,就是守选三年,任其参加吏部的铨选。可见中晚唐时期进士及第也是守选三年。进士及第守选三年,直至北宋初年仍是如此。《宋史·选举志四》载太宗淳化年间(990—994)各色人的守选年限云:“进士、制举,三选。”就是说进士出身与制举出身者都是守选三年。宋初多承唐五代之制,既然宋初进士出身者是守选三年,则唐五代进士及第者也当守选三年。由此可见,有唐一代,进士及第,皆是守选三年。
及第进士,想不等守选期满就提前入仕做官,可参加制举考试或吏部科目选考试。制举并非每年都有,科目也不固定。科目选是吏部为守选未满、选限不到的人专门设立的旨在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它每年都设,主要科目有博学宏词科、书判拔萃科等。凡参加制举或吏部科目选考试者,登科后即可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