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湖南省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发展沿革
制度变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另一种是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面临相应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的变迁。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国家或者集团主导的通过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实行的制度变迁。从境外经验看,资本市场往往自场外开始发育,逐渐产生标准化产品和交易所市场。而从国内实际看,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虽然是激活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基础生态的重要突破口,但属于制度改革的增量部分,因此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争议。湖南省区域性股权市场在其探索、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争议、质疑与不解,这个制度创新过程表现为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的交互融合。
对制度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一种感性认识:有了新的制度安排,就能够得到现存制度下所得不到的收益。而制度的供给却取决于政府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我们可以说诱致性制度变迁以需求为主导,而强制性制度变迁以供给为主导。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起初表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是顶层设计的结果,受政策的影响非常大,湖南省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发展也不例外。
3.1.1 艰难起步阶段(2010年底至2014年)
2008年4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从国家层面对区域性股权市场给予政策支持。以股权交易所为核心的区域性股权市场,由于恢复了金融的草根性和社区性,成为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力量,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2008年,我国第一家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天津股权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正式起步。
2010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发展以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为塔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从而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领域重点改革。在此指引下,各省市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
湖南为内陆中部省份,虽未抢得国家试点政策的“头筹”,但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表现出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2010年12月,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湖南股权交易所正式成立,湖南省联合产权交易所等7家单位成为发起单位,注册资金2600万元,成为全国少数以“交易所”命名的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
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明确提出除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或国务院批准的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外,任何交易场所均不得将任何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不得采取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任何投资者买入后卖出或卖出后买入同一交易品种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5个交易日;权益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同时,国务院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随即对本地区各类交易场所进行一次集中清理整顿。
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2〕37号),明确了包括区域性股权市场在内的各交易场所运行的最低要求。同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参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试行)》(证监会公告〔2012〕20号),从规范证券公司的角度,侧面对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规范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区域性股权市场原则上不得跨区域设立营业分支机构,不得接受跨区域挂牌,并对证券公司参与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应当符合的条件做出明确规定。
受国务院及各级政府部门对交易所清理整顿的影响,2011年至2012年,刚刚起步的湖南股权交易所,业务基本陷入停滞状态。经过多方努力,2012年7月,湖南股权交易所通过国务院组织的清理整顿,虽然保住了平台的合法性,但业务拓展仍然非常艰难。当年,有6家企业在湖南股权交易所标准板挂牌,湖南省区域性股权市场迎来首批挂牌企业。
为拓展股权相关的业务空间,2012年11月30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湖南股权交易所与省政府金融办下属的湖南省资本运营中心共同出资设立湖南省股权登记管理中心有限公司(湖南股权交易所持股60%,为控股股东)。
2012年底,经省政府金融办湘政金发〔2012〕51号批准,湖南省股权登记管理中心有限公司全面承接了湖南省股权登记托管有限责任公司办理的非上市股权登记托管业务,成为湖南省唯一的专业股权登记托管服务机构,经营范围包括:非上市企业股权、债券、金融资产和其他权益类产品的登记、托管、结算及相关业务;企业重组及股改上市服务;金融信息服务、咨询培训服务等。(1)
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湖南股权交易所的运营思路基本模仿深沪交易所,即低层次市场做高层次市场业务,意图在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以实现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与融资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冷清且不专业,发展十分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挂牌企业质量低,合规性差。截至2014年底,湖南股权交易所共有挂牌及展示企业110家,其中完成股改的企业不到20家,挂牌企业内部管理非常不规范,还有1/3左右的企业存在非法发行证券的问题,这也成为潜在的巨大风险。②部分地方政府重视企业的改制上市,但对区域性股权市场认识程度不高,对企业在湖南股权交易所挂牌并不支持,也没有相关的政策配套支持,个别市州甚至将其列为非法交易场所,给予各方面的限制。③湖南股权交易所自身无品牌、无资源、无知名度,公信力差。此段时间,由于定位不准、功能不清晰,市场反应平平,交易成本极大。
3.1.2 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至2017年)
经过清理整顿,湖南省区域性股权市场逐渐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和股东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15年7月,湖南股权交易所实现增资扩股,股东单位增至10家,注册资金增至1亿元,较大地增强了资本实力。
尽管资本实力得到提升,但市场的探索之路仍然非常艰难。2015年初,恰逢湖南股权交易所调整领导班子,在时任副省长张剑飞等省领导的支持,以及湖南省政府金融办的指导和带领下,湖南股权交易所对各地股交中心进行调研考察,最终确立“一平台四功能”的战略定位,即打造湖南省“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构建企业挂牌托管、投融资服务、培训咨询、股权交易四大功能,力争成为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助推器、资金加油站、上市孵化港”。
通过对国内其他交易所的考察调研,结合自身战略定位,湖南股权交易所领导班子深入思考后认为,企业到交易所挂牌的积极性不高,根本原因在于融资和交易仍然存在较大“瓶颈”,而这个难题,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①企业自身资质差;②投资者退出通道不顺畅。归根结底,在于企业的规范程度不够,而规范又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基础。只有企业规范运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增强自身吸引力,区域性股权市场才能彰显平台的价值。
2015年底,湖南股权交易所在国内股交中心中率先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小微商学院,将工作重心前移到企业的规范和培育领域。2016年至2017年,小微商学院成功举办10余期研修班、100余场次培训活动,参训企业家学员1000余人。小微商学院通过在自身运营过程中积累的资源,成功打造了湖南四板市场的资源生态圈,荣获红网“2016年湖南金融创新力量”奖。
2015年至2017年,湖南股权交易所以小微商学院为起点,在企业规范化培育及服务模式拓展等多领域发力,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2016年,在湖南股权交易所设立第一家地市分支机构——湖南股权交易所株洲服务中心,同年底,设立第二家地市分支机构——湖南股权交易所湘潭服务中心;2017年,在省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湖南股权交易所率全国之先实现了工商系统互联互通,其业务系统与工商业务系统数据实现共享,提升了股权登记和股权质押业务的公信力;2017年,湖南股权交易所重点打造的线上投融资对接平台“投融直通车”正式上线。
此段时期,为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湖南股权交易所为挂牌及展示企业设计了全新的服务价值链条:对100%的企业进行展示培育,通过企业的规范化发展,使其中20%的企业获得融资,并对这些企业中的一半进行股改,最终助力1%~3%的企业到沪深交易所或新三板挂牌上市。
在这一过程中,湖南股权交易所还加强了与投资机构、银行及担保机构等的合作,开发出了一系列融资类产品,如“定增易”“股银通”“股保通”等,并不定期组织融资沙龙、投融资对接及大型路演,服务效果非常明显。
截至2017年底,湖南股权交易所累计挂牌及展示企业3106家,市场规模在当年全国41个区域性股权市场中排名第7,4家托管企业实现转板,成功实现IPO, 15家企业挂牌新三板。仅2017年,湖南股权交易所服务企业新增融资额达106.66亿元。湖南股权交易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综合实力跻身全国10强。
3.1.3 创新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
2018年是湖南股权交易所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18年4月,湖南股权交易所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备案,成为全国首批21家通过监管备案的地方区域股权市场运营机构之一。
当年初,其实际控制人财信金控将湖南股权交易所纳入集团一级子公司管理,明确其为交易板块核心平台之一,确定了“精干主业、精济实业、精耕湖南”的发展方略,并提出“三年倍增计划”,为湖南股权交易所未来发展锚定了“航向”。
在此基础上,湖南股权交易所进一步深化“一平台四功能”战略定位,明确了“三化一度”(即平台化、县域化、标准化和满意度)的战略路径,聚焦股改挂牌等核心业务,不断优化服务内涵和模式,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在此期间,湖南省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湖南股权交易所积极拓展业务,如2018年4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湘政发〔2018〕3号),明确“到2020年,推动100家以上涉农企业在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2018年9月20日,湖南省正式启动“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试点,湘阴县等12个县(市、区)为首批试点单位,明确湖南股权交易所作为“资本市场县域工程”承接单位,推进试点工作。
2020年,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等厅局先后推动出台了《关于支持我省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的若干措施》(湘财金〔2020〕17号)等政策,湖南股权交易所作为地方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综合运用平台的聚集效应不断彰显。
在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此段时期,湖南股权交易所苦练内功,创新举措不断推出,市场生态明显改善。
2019年以来,湖南股权交易所在小微商学院的基础上,首创四板市场深度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八步曲”,打造了一批深度服务案例;聚焦“董事长”“董秘”两个特殊群体,与财信金控、长沙高新区等合作推出“董事长资本特训营”“金牌董秘培养工程”,开启资本人才培养新模式,累计培养300名区域市场合格董秘,部分学员通过了沪深交易所董秘认证考试。特别是“金牌董秘培养工程”,以其“导师制、实操性、重游学、接天线、人才库”五大特色,持续吸引了大批上市后备企业董秘报名,在省内“资本圈”形成品牌效应。
2020年,湖南股权交易所设立科技创新专板,聚集了一批具有“科技硬核、高速成长、上市预期”特点的优质拟上市后备企业,成为湖南省科技创新型企业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的“加速器”和“孵化港”。
湖南股权交易所的核心业务规模实现“井喷”。其中,新增股改挂牌企业,从2017年的42家,到2018年的98家、2019年的125家、2020年的220家,股改挂牌企业三年净增443家;累计为挂牌及托管企业实现的股权、债权融资额,也从2017年底的400亿元左右,增至2020年底的983.93亿元;托管股份规模也从2017年的300余亿股,增至2020年底的868.34亿股。上述核心业务规模,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0%。
机构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底,注册会员360家,其中推荐商141家、会计师事务所91家、律师事务所104家、评估机构24家。当前,湖南股权交易所“成长助推器、资金加油站、上市孵化港”三张名片不断擦亮,正朝着“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湖南省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制度创新,是湖南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释放民营企业活力及促进企业创新行为成为市场和政府的共同需求。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制度创新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制度选择,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自上而下推动的,其在本质上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