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任成第三十四
“任成”就是任其自然。这一章说明“道”的外在表现和作用。“道”虽生长、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但它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其自然。在这一章,老子继续阐发第三十二章所讲的道理,讲“道”可名为“小”,也可名为“大”。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这是关于“道”的存在形式或是外在表现的论断。河上公注:“言道泛泛,若浮若沉,若有若无,视之不见,说之难殊。道可左可右,无所不宜。”意思是大道无所不在,若沉若浮,似有似无,看却看不见,非常难形容。道可以左也可以右,没有不能适应的。王弼注:“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意思是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在,可以上下左右无不环绕,它的功用随处可见。苏辙《老子解》:“汎兮无可无不可,故左右上下周旋无不至也。”意思是广泛存在就说明大道无可无不可,所以上下左右环绕无所不至。在这一点上,三人的解释基本一致,没有出奇之处。比较而言,庄子讲得更为形象。《庄子·外篇·知北游》云:“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这大意是说,东郭子问庄子,我们所说的道,到底在什么地方?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说得形象一点。庄子说,在蝼蚁身上。东郭子说,怎么如此卑下?庄子说,在稗草上面。东郭子说,怎么更卑下?庄子说,在砖瓦里。东郭子说,怎么又更卑下?庄子说,在粪便中。东郭子无语了。这段对话是关于道无所不在最为生动形象的描述。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是讲“道”的功用。河上公注:“恃,待也。万物皆待道而生,道不辞谢而逆止也。有道不名,其有功也。道虽爱养万物,不如人主有所放取。”意思是万物依靠道而产生,道不推辞、阻止万物。万物之中皆有道的存在但却不名道,道对万物皆有功劳。道虽然爱护、养育万物,但却不似君主会有所取舍(毕竟君主有个人好恶,难以做到一视同仁)。苏辙《老子解》云:“世有生物而不辞者,必将名之以为己有。世有避物而不有者,必将辞物而不生。生而不辞,成而不有者,唯道而已。”意思是世间有生养外物而不推辞的人,一定会将生养之名归于自己。世间有回避外物而不想据为己有的人,一定会推辞不去生养它。生养万物而不推辞,成就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的,只有道而已。相较而言,苏辙之解更为精辟。河上公工于书面解释,让我们体会经之本意,而苏辙则从人的角度,运用正反两面对比,说明道的无私。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河上公注:“道匿德藏名,怕然无为,似若微小也。万物皆归道受气,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万物横来横去,使名自在,故可名于大也。”意思是道隐匿德行、掩藏名誉,心怀恐惧、顺其自然,让人感觉似乎很小。万物虽然都是由道给予精气,但道又不似君主,对万物有所禁止。万物来去自由,用名无拘无束,所以可以称它是“大”。王弼注:“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无欲之时,万物各得其所,若道无施于物,故名于小矣。万物皆归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为小,故复可名于大矣。”意思是万物都是由“道”而生,“道”生万物却不知晓其所由来,因此当天下万物遵从于道没有欲望的时候,万物各得其所,就好像道没有施惠于万物一样,所以说可以称它是“小”。万物皆归于道而产生,但尽力不让他们知道其所由来,这不能叫作“小”,所以可以称它为“大”。通过河、王解释,结合第五十一章“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能够进一步理解“道”之无私。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河上公注:“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圣人以身师导,不言而化,万事修治,故能成其大。”意思是圣人效法道隐匿德行、掩藏名誉,不自满自大。圣人以身作则,不言而教,万事井井有条,所以能够成就“大”。王弼用了老子的原话来解释:“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苏辙则从逆向思维解释:“大而有为大之心,则小矣。”处大而有居大的心思,就“小”了。因此为大难成其大,不为大终成其大。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道”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它是有,也是无,是有形,也是无形,是本体、是创始、是规律,它无处不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主宰万物、施利于万物,但万物却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它生生不息,既不知其源头,又没有尽头,而万物必须依赖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