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 研究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战略,其实质是重构乡村人居环境。但是,中国广大农村如何重构人居环境,总体上仍缺乏理论研究和现实探索。在缺少足够经验和审慎研究的情况下,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的改良普遍模仿城市做法。城市模式较难有效支撑村民传统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通过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农村住区新的空间面貌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
乡村居住区呈现出以农田和自然地貌为底、高度分散的点状独立单元空间形态与布局特征,居民点适度合并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特征,这导致集中式市政设施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此,以趋近自维持的人居单元形态为前提,进行乡村居住区的可持续空间与技术模式探索,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应该选择的理性道路。乡村居住区面对的环境要素、资源条件、社会结构、担负职能等问题与城市居住区相比有明显区别,更应强调功能综合性和一体化,这里不仅仅是居住之所,更应成为一种“生产、生活、生态”兼容的多功能空间。在合理构建要素关系、科学选择建设模式的前提下,有可能发展成为与城市互补、独具魅力和富有竞争力的新型人类家园。
乡村的根本特征在于对农业的强烈依赖,农业在其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各层面中扮演着根基性、全局性和关键性的角色,在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支柱的我国北方传统农区,这点尤其显著。这些地区往往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居民点仍普遍缺乏适宜的水、能源、环卫等基础设施,是乡村绿色规划模式研究和实施的主要领域。基于上述背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农业这一根本,把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等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问题有机关联起来进行整合研究,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北方传统农区绿色人居单元建设模式,以期突破城市价值统领和乡村城市化发展模式,探索一条符合北方传统乡村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发展需求的人居环境建设之路,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