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打开那片星空:鲍鹏山领读诸子百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耕耘文化之荒的夫子

如果说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讽刺孔子,从政治黑暗立论,还有些愤世嫉俗的味道,那么下面这位“丈人”对孔子的批评竟从推崇“体力劳动”立论,就很让人莫名其妙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子路跟随着孔子,却落在后面了。遇上一位老人,用木杖挑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

老人说:“你这人四肢不勤劳,五谷分不清。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说完,把木杖插在地上,开始除草。

子路拱手站在一旁。

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让两个孩子出来见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回去看老人。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走开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不义的。……您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大的伦理关系。君子之所以要从政做官,是为了推行义。至于我们的道不能行得通,早就知道了。”

这一段对话既有趣又无趣。有趣无趣都因为这位“丈人”立论的荒谬。但正是这颇为荒谬的立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后来成为不少人批评孔子的口实。在一个小农意识很浓厚的国家里,这种情形较易发生,并且较易引来阵阵喝彩。甚至人们还能这样想,你孔子四肢不勤劳,五谷分不清,你连一个农夫都比不上。这种毫无逻辑性的说法会引来更多的喝彩,因为很多人一下子从孔子的缺点中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心。

但我要说,这种批评的荒谬性太明显了。而且,这类荒谬可笑的思维,至少从孟子开始,就已经被批驳了。孟子在对农家许行的批判中,已充分揭示了这种思维的简陋与荒唐。可是还有人经常去历史的垃圾箱,把已被前人清理的东西拾回来。

遗憾的是,在这种思维层次上的人实在太多。如果我们告诉某人,由于他不会偷窃,他连小偷也比不上,他会气得半死,但他就是找不出你逻辑上的毛病在哪里。

樊迟问“稼”问“为圃”,孔子怒不可遏,甚至在背后骂他是“小人”。又有不少人说这是孔子轻视体力劳动。问如何种庄稼种菜,需要问孔子吗?孔子回答“我不如老农民,我不如老菜农”,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樊迟要学这些,何必到我这儿来?你去问老农即是。要学腌泡菜、蒸馒头、切土豆丝,需要去中科院问博士生导师吗?你找一个擅长烹饪的家庭主妇即可。

问题还在于,培养一个老农易,至少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还不提倡科学种田时是这样,培养一个知识分子就难了。在那个时代,传播知识,提高人口素质,似乎比亲自参加劳动更迫切。

所以,孔子的言行与轻视体力劳动如何扯得上?这一位“植其杖而芸”的“丈人”,耘来耘去,也就那点儿地,所养活的不过就是他自己及家人,与孔子之任重道远怎能相比?孔子在多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

当然,劳动致富,勤俭持家,也挺好,但显然还不至于因此就有了贬低其他事业的资本与道德支持。

从这个角度讲,那位“丈人”四体再勤,五谷分得再清,也仍然不能与孔子比。孔子所耕耘的是什么荒?文化之荒!所培养的是什么苗?文化之苗!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孔子为我们这个民族甚至全世界所做的贡献,其价值又如何能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