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六):宋之新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辽的文化和民族意识

在位四十九年、于内政外交方面皆可称道的辽圣宗死后,继位的兴宗、道宗,都承其大业,使辽的极盛时期延续了百年。

白塔子的辽代佛塔

圣宗缔结澶渊和议,宋辽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这是辽国力得以发展的契机。辽得到了巨额的岁币,也大大刺激国内的经济发展。兴宗又乘西夏侵宋,逼迫宋增加了岁币的数额。白银主要是在对宋贸易中,因物资输入而流向了宋。而绢有一部分被辽的贵族消费,余下的则通过回鹘商人运输到西方。除了绢,黄金也是吸引回鹘商人来到辽的原因,当时西亚的金价高,他们能够从中获利。辽国北部的满洲地区产金,于是辽命女真族贡纳。

随着和平的持续,辽和回鹘、宋朝商人的贸易日益兴盛,因而货币经济开始在辽国发展起来,圣宗以后辽铸造了大量铜钱。货币的流通显示商业的繁荣,商业的发达又能促进各产业的蓬勃,辽的国力随之充实起来。

辽圣宗以后的极盛期,各产业均有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进步。当时的辽国天子崇尚佛教,大兴土木建立了多座大型寺庙,佛教在社会下层也开始流行起来。契丹大藏经的印刷,房山云居寺的石刻大藏经,以及满洲、华北辽代遗址中高耸入云的佛塔,都是能够展示出当时文化面貌的重要资料。

关于辽代文化发展的背景,除了经济方面的发展,还必须要提到的是其民族意识的觉醒。辽太祖统一契丹,征服蒙古,建立起能够对宋产生威胁的帝国,这是运用汉人的生产力开发资源,并任用汉人知识分子整顿国家体制的结果。但太祖没有忘记保有契丹固有的武力优势,他担心如果失去了武力,辽国就会被人口众多和经济发达的汉人压倒。

所以辽太祖在境内采用了辽国特有的二重国家体制。其官制分南北,南面官以汉法治汉人,北面官是以契丹固有法律治理原来的部族,即契丹族或契丹化的北方民族。这是出于避免契丹汉化、保存其民族精神的考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成功的策略。后来取代辽建立金国的女真人依然使用契丹小字作为女真大字,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得出这种结论。

(上)契丹文字哀册(墓志铭)盖(下)庆陵东陵中室壁画(秋天风景)

契丹的民族自觉意识,有与中原王朝对抗而生的一面,但进一步追溯的话,则更多是来源于从蒙古北部融入契丹民族内部的回鹘。回鹘取代突厥占领了蒙古北方的漠北之地,甚至强大到将安禄山之乱后的唐帝国视作属国。他们接受西亚波斯系统的文化,使用比突厥文字更先进的回鹘文字。回鹘在唐末因北方的黠戛斯(Kirghiz,也写作乞儿吉思等)的入侵而衰落南逃,但其民族已产生了民族自觉,部族离散后也影响了其所到之处。

侵入了天山南路诸城邦国家的回鹘,将说波斯语的波斯系民族回鹘化。逃往契丹的回鹘,也给契丹文化带来相当大的影响。辽自太祖以来,历代皇后出于萧氏是不成文的规矩,而萧氏就是出身回鹘的。

太祖将本国语言书面化,作契丹大字,皇子迭剌则制契丹小字,据说小字就是研究了回鹘文字的发音法才产生的。创制本国文字,是包括契丹在内的北方民族维持语言的独立和民族存续所必须采取的对策。辽得飨国祚长达二百多年,靠的就是这样强大的民族意识。在这之前,还没有北方民族能够像辽一样在与中原王朝对立的同时,还能维持如此长久的国运。


诸史指贪功的是曹彬部下诸将,曹则不能节制。——译注

《涑水纪闻》卷六。——译注

被辽乘机要挟。——译注

宋代称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为二府。作者所使用的内阁之称呼不见于史,当是为方便现代读者理解。——译注

和籴之法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管理粮食供应的一种方法。在丰收的年份或粮食盛产地区,政府用低价收购粮食,以应对饥荒。——译注

中国到2014年4月21日废除盐专营。——译注

本书中所用满洲一词,略指地理上中国的东北三省,而非民族名,兹不改动。——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