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宗的北征
太祖时曾多次出兵,想消灭山西的北汉,但由于辽(契丹)经常出兵援助北汉,最终没有实现。后来太宗看到辽对北汉的态度逐渐冷淡,于是亲征北汉而灭之(979年),宋辽间的关系一下子紧张起来。
太宗因为灭北汉的行动比想象中容易,于是想乘机执行国初的政策,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失地。这片区域是五代的后晋独立时为回报辽而割让的,其居民主要是汉人,所以宋军入境时受到了欢迎。太宗很容易就逼近了燕京(今北京)。
太宗以大军在燕京之北的高梁河邀击辽军。宋军的主力是步兵,战斗力强但行动迟缓。相反辽军发挥了游牧民族的特性,以骑兵为主力,行动迅速。在这种机动作战下,宋军陷入辽军包围,被打得七零八落;太宗本人也只好扮作苦力逃命——逃跑过程中大腿被箭射中,据说这是他日后早逝的原因之一。

燕京(今北京)天宁寺
之后两国不时在边境爆发小冲突,其间辽景宗驾崩(982年),其子圣宗以十二岁的年纪继位。宋太宗以为机不可失,于是出师收复燕云。鉴于之前的失败,这次太宗没有亲征,而是派宿将曹彬进攻燕京,再派别将攻打云州。此时燕京的守将是耶律休哥,对宋人而言,这是一位猛将,据说孩童听到他的名字,都会吓得停止哭泣。曹彬本来打算联合云州方面的军队夹击燕京,但云州军队进攻迟了。曹彬贪功①,急行进攻燕京。辽军常常骚扰曹军,阻滞其辎重,又截其后路(远派斥候侦察敌情,隐藏己方行动,将敌方引诱到对其不利的地形中,在其队伍零乱时突然以骑兵袭击)。时值酷暑,宋军缺乏饮水,又受辽军的骚扰无法休息,疲惫不堪。而辽军得知皇帝和太后来援,勇气倍增,与宋军作战越加勇猛。曹彬最后决定撤退,退到了岐沟关。辽军士气大盛,全面追击,宋军在逃跑途中丢下大量的兵器、粮食,并损失了大半士兵。
这样,两次北伐都失败了。宋仍然没有放弃收复燕云的计划,这之后的十余年间,两国干戈不断。但后来位于西北的西夏反宋,宋就不能再把多数军队用于对辽作战了。
另一方面,辽国方面也因为与高丽及其他诸国的关系紧张,不能积极推进入侵宋的行动。高丽从建国(在918年,新罗豪族王建在朝鲜半岛北部建国,都开城。高丽后来又统一朝鲜半岛,到11世纪时达到鼎盛)以来向西北开拓疆土,与辽接壤;被辽灭亡的渤海,其遗民也建立小国继续反辽。两者都与宋保持友好关系,形成对辽夹击之势。辽也不能不配备军队防备他们。这样,宋辽两国在宋太宗时虽然小冲突不绝,但都没有上升到全军决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