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六):宋之新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租佃制的确立

在中世,贵族拥有广大的土地,以主人的身份使用农奴(相当于中世文献中的部曲)等贱民耕作。日常必需品基本上自给自足,需要买的东西通常是盐之类。贱民的生活由地主保障,商业并不发达。

但从唐末开始各地产业逐渐发达,生产逐渐扩大,商业慢慢兴盛起来。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消费阶层扩大了。特别是在唐末五代的混乱中,奴隶和农奴被解放,大部分得以成为佃农。佃农的出现与地主经营土地的方法发生了变化有关,也与盐的专卖制度有深厚的关系。

唐的社会根基被安禄山之乱大大动摇之后,由于财政匮乏,朝廷实施盐的专卖。盐的价格从之前每斤约二钱,暴升至七十四钱。要负责农奴生活的地主,于是大为困扰。而生活得到了保障的农奴一向生产怠惰,这样一来对地主并不划算。于是地主将农奴解放为佃户,让他们负责自己的生计,然后按照契约对他们收租。这样的方式对地主有利,而佃户交租后的收入归自己所有,所以也用心耕作。地主、佃农双方都可以得益的租佃方式流行,成为近世社会的萌芽。

如此一来,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工具也需自行置备,使用小额货币的交易自然而然地开始频繁起来,铜钱铸造增加,货币经济甚至渗透到了农村。而地主也开始借由交通、商业的发达,将土地用于生产绢、米和其他商品,促进了商业和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的经济刺激,推动了各地的物资生产。在这种背景下,佃户出现的同时,铁的生产也增加了,各种农具被大量制造出来,对农业生产贡献甚大。宋代的社会秩序,首先是被大大提高的农业生产力稳定下来的。唐末五代社会动荡的一大原因,就是战乱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不足。如果能联想到日本战败后粮食不足的情况,大概就易于理解了。总之,唐末五代粮食的匮乏导致各地盗贼横行,而宋的统一在让粮食增产的同时,也抑制了盗贼,使社会秩序得以恢复。租佃模式渐渐在社会中稳定地发展起来。

不过,这样的佃户在法律上虽是自由民,但经济上却比较贫弱,还是需要接受地主的援助。当初在法律上独立的佃户,后来也隶属于地主。一般都认为,从南宋开始,社会的贫富变得泾渭分明,地主、佃户阶级确定下来。那时,法律中再次出现了轻视佃户的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