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医院名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精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一

医院的基本任务是秉持“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然而,作为高等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不仅仅是局限在临床业务方面,还需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动学科前沿发展,同时还要承担从本科至硕博士学历教育,以及规范化培训和进修教育,从而肩负起新世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使命。龙华医院作为创世界一流大学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960年创建,即将迎来60华诞。一个甲子,60载春秋洗礼变化又何其巨大!如今的龙华医院为三级甲等中医院,各科齐全,设施先进,数十名名老中医临诊带徒,已成为医院彰显中医药特色的亮丽风景线。学科建设始终是医院的重要抓手,许多学科均已成为全国标杆,内科(包含肿瘤科)、外科、骨伤科分别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科学研究硕果累累,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领先全国中医行业,一大批国家和部市级科研课题有力地支撑了优秀研究生人才培养,上千名硕博士戴着方顶帽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海外,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医院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并通过验证成为国内首家通过JCI国际学术型医学中心认证的中医院,并列为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医院第一。医院经过新世纪初的二次改扩建,现代化建筑错落有致,庭院绿化,满园芬芳。有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所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这繁忙而清雅的景象中,我们的先师,创院八元老铜像屹立,熠熠生辉,似乎伴和着他们的后辈感受着医院的今非昔比。如今的他们正在坚持创新,弘扬传统,又走向现代,固守民族文化,又传播世界,为实现中医人的梦想而永恒践行!

“胸怀百姓,志存高远,薪火传承,大医精诚”是龙华医院上自领导下至广大医务人员,数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办医宗旨。坚持中医特色始终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核心命题。人们可以从医院业务方方面面的细微深处体验到“坚持以继承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历代积累的临证经验为主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积极吸取现代科学技术为两翼”,实现腾飞的发展理念,不断开创新局面。正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个体现着五代同堂的大花园里,学术的积淀是最宝贵的果实。60载光阴,弹指一挥间,从这里走出了数以百计的一代代名医大家,闻名遐迩。正是抱负着“大医精诚”的情怀和“薪火相传”的历史担当,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高尚境界,铸造了医院学术发展的多个丰碑。中医药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维护国民的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远自上古医巫分野,据《周礼》记载,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期即已明确将医事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自秦汉《黄帝内经》《难经》《神农草本经》《伤寒杂病论》等四大经典问世,嗣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经典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论,以及辨证论治等病与人统一的防治学理念,一直主导着中医的临证实践,代有发展和创新。金元出现了著名的四大家,明清时期推动了温病学说的创立与发展。进入19世纪,上海逐渐成为万商云集、名医荟萃的大都市,在海纳百川、大气谦和、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感召下,推生了海派中医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初医院创建伊始,以八大名家为首,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几乎涵盖了中医各个流派的传承体系,成为海派中医的一个缩影,被中央卫生部确定为全国四大中医临床基地,奠定了龙华医院60载深入发展的基础。在几代人的师生相传、师徒耳提面命下,保存并弘扬了众多流派的医术精华,在动态中不断固化海派中医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坚持了“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守护源头,一路走来,一批批名医乃至大家脱颖而出。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医院名医效应得到进一步释放。无论是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四季膏方或各个专科病房,都获得大量服务受众,也赢得众多信众。一位正高级的专家累计接诊基本都会在20万人次以上,这个数字无论在古代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上海都可谓是门庭若市的名医大家。唐末诗人杜荀鹤有《小松》曰:“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名成家,除了个人的奋斗,也离不开环境的优化,如推行老中青传帮带,将前辈的学术造诣和临证经验倾囊相传。至21世纪初,医院更创全国之先河,首先建立了名中医工作室,开启了传承创新的新模式。近20年来成效卓著,立德树人,蔚为大观。如何把发展的这份厚重积淀,可歌一页,载入历史的画卷呢?有鉴于此,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教授协会龙华医院分会理事会动议编写一部《龙华医院名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精粹》,旨在为全院副高级及以上的老中医专家搭建一个学术平台,更好地对他们在专病与专科治疗方面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学术体会进行记录提炼,总结阐述,并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以及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成为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的一个范本,向龙华医院建院60周年献礼。

三千年中医传承绵延,名著经典汗牛充栋,令人望洋兴叹!如此众多的书籍将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防治学思想,以及临证秘笈代代相传,构筑了中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范。然而作为中医临床应以识病治病为第一要务,“疗效才是硬道理”!可是在众多著作中亦不乏理论与实际脱节者,究其原因,纵观上下,其作者未必均是临床医家,历朝历代亦均有许多文人治医的现象。固然大量儒医的出现繁荣了中医学,促进了学术争鸣与发展,形成了整理编次医学文献为主的学派,如许叔微、王肯堂、张介宾、沈金鳌、徐大椿等,他们都是文坛大家,以儒家济世利天下的人生观,促进了医籍校勘整理,编撰刊行而广为流传。两汉后儒生墨客中滋生经学之风影响深远,宋以后几乎以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注释与发挥为主要形式而成为医学著作之主体。由于儒家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之风盛行,导致医家“言必本于圣经,治必尊于古法”,而许多基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与创新发展难登大雅之堂。众多先儒后医文人,从医时已逾不惑,著述等身而临证经验浅薄。如吴瑭著《温病条辨》,成书于1798年,时年40岁,从医方6年,并非经验丰富的临床家。吴瑭真正的临证心得是他在73岁于道光年间所著的《医医病书》,与中年相比风格大变,从主张扶正祛邪,到主张驱除邪气,从重养阴到重扶阳。苏轼乃北宋一大文豪也曾涉医,撰《苏学士方》,后与沈括著《良方》并列称《苏沈良方》。清代陆以湉著《冷庐医话》,即记载了苏轼孟浪服药而自误之轶事。“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裘沛然先生指出,临床医生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此即“医者意也”。显然这种思维方法只能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炼。故《周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此之谓也。《龙华医院名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精粹》由资深中医临床家、上海市名中医陈湘君、徐振晔领衔担纲主编,得到全院支持,数十位专家学者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编纂撰稿。这些作者普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的特征,虽然大多已进入或接近耄耋之年,长期在临床一线从医五六十年,目前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参与各类门诊或查房。他们不仅中医功底深厚,而且在各自的学科领域知识渊博,医术高超,少数几位虽然作古但也遗存了大量的论文论著。他们不仅是龙华医院的资深专家,也是享誉沪上乃至海内外的著名医家、学科带头人。本着回眸历史,总结临证经验,探究学术难点疑点,汇聚自身的行医闪光点,在时光的隧道里进行一次学术旅行。他们亲力亲为,并带领团队和弟子们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是一次生动的名医工作室操练与阅兵。全书刊载内容各家精彩纷呈,可谓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不失字字珠玑之笔,以飨读者,亦聊作传承一览。《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文人每以“立言”为第一要务。曹丕《典论·论文》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教授协会龙华医院分会理事会组织专家举办的这一造书活动,将永远留下篇籍翰墨芳香!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艰难曲折的,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也必然是艰苦难以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梦想,必然会迎来光明前程。当年李白在《行路难》中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我们今天更应该振奋精神、努力前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凝聚了拼搏的不竭动力。我们深信中医药事业将再创21世纪新的辉煌!斯以为序。

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教授协会会长

2019年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