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说20讲:让你成为顶级内容高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作品

源由两部分组成,即作品+作者。

《观书有感》这首诗就是一个标准的作品。我们详细拆解它的形成过程:

第一步:要确定写什么?答案是位于福建南溪书院的半亩塘,这就是选题。

第二步:写半亩塘,自然要去看一看它的样子、听一听它的传说,这叫采访。

第三步:把听到的、看到的写出来,这就是写作。当然,你可以拍一个关于半亩塘的小视频,这需要剪辑;或者也可以搞个关于它的直播——老铁们快来围观,我来到了朱夫子教课的书院了!

第四步:最后还要取个标题,《观书有感》。

与这首诗一样,所有的作品——无论长的、短的,古代的、今天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其形成离不开这四个环节,它们依次为选题、采访、写作(制作)和标题。

1.选题:做什么,以及从什么角度入手。

2.采访:获取素材的过程,可以是搜索资料,也可以实地调查。

3.写(制)作:取素材之精华,排列整合形成一篇文章,或者编辑成一条视频。

4.标题:提纲挈领,以简练的文字概括全文中心或者突出重点。如果是视频,还需要找到好的封面图。当然,在类似微博和小红书上创作的内容可能没有标题,但是这并不妨碍把它放进某一个#话题#里——这种提纲挈领的形式,和标题没有区别。

这四个环节的重要性不是平行的,而是像《孙子兵法》里讲述的用兵之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的原意为战略,“源流说”里指决定谋篇布局的选题;“交”的原意是外交,“源流说”里指通过沟通、交流完成的采访;“兵”的原意是打仗,此处指写作、制作;而“攻城”指最后一步——拟制标题。

也就是说,一个好选题几乎可以决定一切,有了选题方向再去采访,拿到了素材后再去写作,最后才是做标题。很多人认为,“流阅读”时代标题最重要,但这恰恰是对内容创作的最大误解。“标题党”可能会提升点击量,但从长远看无异于杀鸡取卵。在此后的内容中,我们再对此做详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