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千古裂变:理论演变与临床应用的断代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提出经脉理论的实践基础

经脉概念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实践基础。这些实践,首先是基于对人体各部位的认识、不同部位之间联系的认识,及其他关于生命与疾病、诊治技术和方法,以及医学经验和理论等的认识。

这些认识,可以从先秦典籍以及先秦名医故事中获知。

一、《周易》:部位间顺序性关联

《周易》是我国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巨著,成书不晚于西周中期。春秋时代,就有人对《周易》进行解释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期,便出现了《易传》七种十篇。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周易》由六十四个卦画和它们的卦爻辞所组成的。其中,“咸卦”和“艮卦”爻辞,描述了人体多个部位的顺序性关联(图4):

咸卦:《周易》下经的第一个卦。此卦的“咸”字与“感”字是一个意思,即表示感应。《彖传》解释有“咸,感也”,卦辞为“亨,利贞;取女吉”。爻辞依序有:“咸其拇〔1〕……咸其腓〔2〕……咸其股〔3〕……咸其脢〔4〕……咸其辅〔5〕、颊、舌。”这里,咸卦提示了“大趾→小腿→大腿→脊背→面颊、舌部”的顺序性关联。

〔1〕拇:当指脚大趾。

〔2〕腓:腓肠肌,胫骨后的肉,俗称“腿肚子”。

〔3〕股:大腿。

〔4〕脢:背脊肉。

〔5〕辅(fǔ):颌骨。辅车相依(“车”,指牙床,喻互相依存)。

艮卦:《周易》的第五十二卦。卦辞为“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六爻辞依序有:“艮其趾……艮其腓……艮其限〔1〕……艮其身……艮其辅。”这里,艮卦提示了“脚趾→小腿→腰脊→身→面颊”的顺序性关联。

〔1〕限:期限,即指定的范围。这里应当是指腰。

▲ 图4 “咸卦”“艮卦”卦辞与爻辞

对于咸卦和艮卦爻辞的解读,历代有不同的视角,主要分歧在于对“咸”和“艮”的理解上。对于“咸”,有“感应”“感动”“斩伤”等,对于“艮”,有“止”“注意”等不同解释。自荀子有“《易》之‘咸’见夫妇(《荀子·大略》)”之解,古代多从男女夫妇的角度诠释〔2〕;当代有人从性心理学〔3〕等的角度诠释。无论怎样的视角和立场,可以确定,这是对人体不同部位之间顺序关联认识的记载,尤其是人体从脚趾到面部的顺序性关联的描述。

〔2〕钟志强.《周易》的夫妇伦理观念发微——以《咸卦》为中心[J].文艺评论,2011,(10): 157-160.

〔3〕李伯聪.咸卦和艮卦的性心理学解释[J].周易研究,2004,(2):29-33.

也有人认为,上述描述与经脉理论相关。如日本学者猪饲祥夫认为“咸卦”和“艮卦”分别是足少阳脉和足太阳脉的循行,刘澄中等〔4〕也同意上述观点,并且认为是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虽然暂时还没有进一步资料支持在《周易》中出现经脉记录的可能性,但这种“人体不同部位顺序性关联”的认识,对于经脉理论的构建,尤其是经脉上下联系的表述,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

〔4〕刘澄中,张永贤.经脉医学——理论与实践[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12-13.

这里,“人体不同部位顺序性关联”被记载的年代,应该与《周易》卦爻辞编撰的年代一致。牛鸿恩〔1〕认为卦爻辞的编定应该为春秋后期,但不晚于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至少公元前540年之前,先民已经对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的顺序性关联有了明确的认识。

〔1〕牛鸿恩.论《周易》卦爻辞编定的年代[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85-94.

二、俞跗:一拨之术

俞跗,又名“俞拊”,太古名医,与岐伯齐名〔2〕。除《汉书》外,西汉时期还有三位文史学家都记述了他的事迹:

〔2〕《汉书·艺文志》记载:“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

“中蔗子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榒木为脑,芷草为躯〔3〕。吹窍定脑,死者更生(《韩诗外传·卷十》〔4〕)。”

〔3〕榒木为脑,芷草为躯:元本《韩诗外传》作“搦脑髓,束荒莫”。

〔4〕《韩诗外传》:约公元前150年成书。汉文帝时博士韩婴(约生活于公元前2世纪中)所著。

“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拊。俞拊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说苑》)〔5〕。”

〔5〕《说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所著。

俞跗凭借怎样的医术,达到“死者更生”“练精易形”“死人复为生人”的境界呢?

首先,是“一拨,见病之应”之术。“拨”,《说文解字》卷十二归于“手部”,有“治也”的解释,与徒手操作有关的诊查方法。按照后世“四诊”之溯源,可能是“切诊”之术。

其次,是“因五脏之输”而治。包括“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等操作技术,而且“皮”“肌”“脉”“筋”,结构层次鲜明;“髓脑”“荒幕(肓膜)”“肠胃”“五脏”,组织器官清晰。

这些文字,至少说明俞跗是一名掌握了解剖结构并擅长外治疗法和外科手术操作的上古名医。精细的解剖学知识,对于构建任何医学理论,都是必要的。

三、扁鹊:脉学之宗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有关记载扁鹊的史料,时间跨度非常大。如公元前695年扁鹊给蔡桓侯治病、公元前655年左右给虢太子治病、大约在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57年之间给齐桓侯(桓公午)治病、大约在公元前309年给秦武公治病。这个跨度近400年的扁鹊,当是春秋战国时期多位名医的群像。

依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等记载,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并能综合应用砭术、针刺、艾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的结语。后世也尊扁鹊为“脉学之宗”。可以依据《史记》的记载,探索和理解扁鹊脉学。

首先,扁鹊掌握了远隔诊查的方法和技巧,并且能够通过诊查了解人体深部结构和远部组织的病症。如“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这种远隔部位的诊查方法和技术,放在当今仍然是高超的,而扁鹊“特以诊脉为名”,就是对非病变局部诊查的追求。扁鹊在救虢太子之前,对中庶子说自己能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觽,不可曲止也”。扁鹊是掌握了远隔诊病的技巧,以至于达到“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的境界。扁鹊的这种远隔诊病技术,应当是俞跗“一拨,见病之应”之术的延续和发展。

而远隔诊查的基础,是“病应见于大表”的客观事实规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扁鹊不断探索和诠释疾病的病因病理。如虢太子“尸厥”症,扁鹊有“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藏厥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的分析。

其次,扁鹊医案两次提到“血脉”一语,主要用来分析病情。如:“当晋昭公时……(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不出三日必闲,闲必有言也。’居二日半,简子寤,语诸大夫曰……”

晋昭公(公元前531年—公元前526年在位)时,大夫赵简子“五日不知人”,扁鹊诊查后有“血脉治也”的判断。“血脉治”,即血脉正常,由此而隐含生命如常无虞,故有“不出三日必闲”的断语。“血脉”作为生命体征之一,就有了“决死生”的价值。当然,我们还是无法确切知道,扁鹊具体运用了怎样的诊查方法。

而扁鹊见齐桓侯的故事,帮助我们能够在其医学知识系统框架中展现“血脉”的坐标和位置:“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

“腠理”“血脉”“肠胃”“骨髓”,是疾病发生发展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四个阶段,相对而言,“腠理”居于“大表”部位,其变化,通过肉眼很容易看见的。而“肠胃”“骨髓”居于人体较深较里的位置,就不容易诊查、更不容易治疗了。“血脉”是沟通表里的通道,仍然可以在体表通过“切脉”来把握;而治疗上,也可以通过“针刺”和“砭石”进行针对性治疗。

至此,对“脉”认识,已经成为当时医学理论构建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四、医缓:膏肓与内脏器官

春秋时期,秦国有两位名医——医缓与医和。其中,医缓诊病,能准确判断疾病的症结所在和预后,技术高超;并已能采用灸法、针刺和服药等多种治疗手段。《左传》记载: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 ‘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1〕,不可为也。’公曰: ‘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十年》)。”

〔1〕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攻、达、药,三种治疗方法。攻,火灸;达,针刺。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生病,在本国求治于桑田巫,不愈,求救于秦国。医缓用病入“肓之上,膏之下”,并指出这个部位“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表达晋景公患了不治之症。“肓之上,膏之下”当指横隔与腹膜之间的位置,属于肠外膜里、人体深层部位。

医缓等对“肓”“膏”的认识,可以推测先秦时期人们对内脏组织结构的认知水平。甲骨文,已经对首、天、面、目、鼻、耳、口、舌、齿、颈、项、腋、腹、手、肪、臀、膝、腿、足等人体部位有充分的表达,除了人体外部组织如须、頾、髯、发等,还有心、骨、血、脊骨等人体内部脏器组织的记载〔2〕。《周易》屯、需、蛊、剥、咸、明夷、决、丰和未济卦,论及首、眼、耳、鼻、口、舌、颊、肤、肱、拇、腹、臀、股、腓、趾、心等解剖部位与组织器官〔3〕。《尚书·盘庚下》有“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记载了心、腹、肾、肠等器官〔4〕,并且对内脏器官功能的阐述。如《韩非子·解老》有:“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5〕

〔2〕白建平.《黄帝内经》藏象学说渊源考证[D].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7.

〔3〕李良松,郭洪涛.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58.

〔4〕孔颖达撰.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73:171.

〔5〕王先慎.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6:107.

除了对于内脏组织器官的单独命名外,还有组合认识,出现了“五脏”“六脏”“九脏”“五脏六腑”等名词术语。如:

“疾医……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脏)之动(《周礼·疾医》)。”

“正藏(脏)五,又有胃、旁(膀)胱、大肠、小肠(郑玄注‘九藏(脏)’)。”

“百骸、九窍、六藏(脏),赅(备)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悦)之乎?其有私焉?(《庄子·齐物论》)”

“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多文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庄子·骈拇》)。”

“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庄子·在宥》)。”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吕氏春秋·召类》)。”

至此,对于人体九窍、五脏、六腑,以及肌肤、血脉、筋骨等组织器官,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其相互关系及其原理的认识和探索,即形成了中医的整体观。如管子记述人体胚胎发育的过程:

“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行,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膈,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管子·水地》)。”

“五脏-五肉-九窍”,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脏腑观逐渐形成。此外,《管子·四时》还表达了人体组织结构通过五行与外部自然界发生联系,即显示出人体内外的统一性。如:“东方……春……风,风生木与骨。南方……夏……阳,阳生火与气。中央……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西方……秋……阴,阴生金与甲。北方……冬……寒,寒生水与血。”

这里,已经出现了骨、甲、皮肌肤、血、气等组织结构与五行的联系,虽然还缺少与五脏联系的环节,但是,已经能够显示出对人体内(脏腑组织器官)外(四时八方)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