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分散体系与胶体分散体系
絮凝是胶体科学的重要原理之一,絮凝作用的主要对象是胶体分散体系,所以需首先介绍与絮凝相关的胶体的一些基本概念。在讨论胶体的絮凝作用时,必先涉及胶体的一些运动性质,例如扩散与布朗运动和扩散、沉降和沉降平衡等,分述如下。
把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被称为分散体系,前者称为分散质,而后者则称为分散剂或分散介质。例如把氯化钠溶解于水中,就形成一种分散体系,其中氯化钠为分散质,而水为分散剂。分散质被分散后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微粒,微粒越小,分散度越高。根据微粒的尺度又将分散体系分为三种类型,即:真溶液、胶体分散体系、悬浊体系,如图1.1所示。

图1.1 分散体系的分类
当微粒的粒径小于1nm时,体系为真溶液;大于1000nm时为悬浊体系;介于1~1000nm之间时为胶体分散体系。由此可见,决定分散体系类型的唯一标准仅仅是分散质微粒的粒径,并无其他条件。把氯化钠分散于水,得到真溶液;但当氯化钠分散于酒精时却得到胶体分散体系,这说明其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它们说明所谓胶体或真溶液并非物质存在的本质,而是物质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之所以有此不同的存在状态,是因为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即分散度不同,仅此而已,与其他因素无关。
根据上述界定,当微粒的粒径处于1~1000nm的尺度范围时,体系属胶体分散体系。天然水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处于该尺度范围内的微粒有两类:一类是不溶性微粒如黏土矿物;另一类是溶解性大分子如蛋白质,它们均在水中水形成胶体分散系。前者与水分散介质间存在相界面,因界面自由能的存在,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不可逆,沉降后不能再分散,称为憎液胶体;后者与水分散介质间不存在相界面,属热力学稳定体系,可逆,沉降后还可再分散,称为亲液胶体。这两类胶体分散系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由于微粒尺度相近,因而与尺度有关的一些性质相近,如动力性质、光学性质、流变性质等,而与界面有关的性质则不同,如电学性质、吸附性质等。
悬浊体系中微粒的尺度大于胶体分散体系中微粒的尺度。由于悬浊体系的分散质与分散剂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许多性质与胶体分散系相似,因此也将对它的研究归入胶体化学的研究范畴。天然水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形成悬浊体系的物质一般为泥沙和油类等。
天然水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除含有溶解盐而形成真溶液外,常含有胶体和悬浊物,因此它们常常既是真溶液,又是胶体分散系,也是悬浊体系,是复杂的综合性体系。
天然水中颗粒物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性质是颗粒的尺度。颗粒的尺度决定它们在固液分离(如浮选、重力沉降、填充床及滤饼过滤、离心分离)中的传质效果。由于颗粒的尺度决定颗粒的比表面积,因而也影响颗粒的化学反应,例如与絮凝剂的反应、对污染物的吸附等,此外颗粒的尺度也影响分散体系的光学性质,例如对光的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