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媒创业研究的兴起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在传媒行业,基于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大量创业者开始涌现。2015年11月,在微信平台上,公众号数量突破1000万,并正以每天1.5万的速度增加;在微博平台上,内容作者平均每天发布文章超过10万篇,累计获得的收入超过2亿元人民币(2015年1—11月)。(2)2017年,与短视频相关的优质内容或社交分享工具成为新的创业风口,多个短视频类传媒创业机构获得千万级甚至上亿级融资。(3)与此同时,不少传统媒体从业者正加入到传媒创业的大潮中,特别是在自媒体创业领域,媒体人依托原有的媒体从业经验,关注优质内容生产、聚合与分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垂直创业。(4)
在国外,传媒创业的理论视角,已经被引入对于当下急剧变革的传媒业的研究中。“创业新闻”(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与“传媒创业”(media entrepreneurship)正在成为学术界的关键词。除了有多家国外高校陆续开设传媒创业的课程、学位项目或是研究中心以外,传媒创业也日益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学术期刊《新闻实践》(Journalism Practice)于2016年出版名为“创业新闻”(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的专刊(5),专题讨论传统媒体内部创新、传媒创业,以及传媒创业教育等话题。根据EBSCO大众传媒全文数据库(CMCC)的检索,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正处于井喷的状态之中。
但在国内学者对于传媒业变革的研究中,传媒创业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传媒从业者和研究者对于优质内容的追求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王维佳,2016),以及新闻业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商业主义的排斥(钟布,2017),将研究者限制于新闻中心主义的分析框架中,认为通过媒体机构的自我调适和内部创新,便能帮助媒体机构安然度过危机,而不必观察全新的传媒创业现象。另一方面,传媒创业研究的跨学科特征也为研究者带来了一定的研究难度,它需要研究者灵活运用创业理论、传媒经济、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从而对传媒创业现象进行观照和反思。更为重要的是,从行业实践的角度而言,中国语境下的传媒创业现象兴起于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之后,这意味着该现象作为一个新兴的业界实践形态,尚未得到学者们足够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传媒创业(media entrepreneurship)研究与传媒创新(media innovation)研究虽然存在共通之处,但其观察对象与理论视角又有明显的差别。事实上,针对传统媒体业在用户规模、广告收入、市场份额等方面面临的危机,传媒创业的视角,提供了与经典的传媒创新研究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经典的传媒创新研究,其观察视角较多聚焦于传统媒体机构之上,往往认为媒体应当通过提升内容质量、运用先进传播技术,或基于广告这一核心收入来源进行盈利模式拓展和经营管理创新等方式,进行新闻生产内容、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应对危机(王辰瑶,2017;白红义,2018;喻国明、刘旸,2015)。但是,由于产权体制、媒体属性、政治使命、技术禀赋乃至传媒观念等因素的框限,传统媒体机构在创新活动尤其是商业模式的突破上必然会受到诸多的制约。仅仅依靠传媒创新的理论路径,已经难以帮助传统媒体业摆脱困境。而传媒创业的研究视角,更加强调商业模式、流程重塑和产品开发等层面的颠覆性创新,而且将研究视野从传统媒体机构拓展到了更宽泛的媒体创业现象,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处于迅速变迁中的新闻业,特别是如今浸润于创业文化和氛围中的新闻业。正如学者们所说,新闻业的未来,某种意义上应该到新闻业之外去寻求答案(Deuze & Witschge, 2018)。也是因此,本章将聚焦于“传媒创业”这一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