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敬爱在中国东北时期小说创作研究(精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姜敬爱文学的国际主义与姜敬爱文学研究的国际性

接到刘艳萍教授请我为其撰写即将出版的著作《姜敬爱在中国东北时期小说创作研究》的信函,我很高兴。

我是在1980年代硕士学习阶段开始“发现”姜敬爱小说的,并以姜敬爱的生活与作品世界为对象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此后,我又搜集并整理了零散的姜敬爱的文学创作,编辑出版了《姜敬爱全集》,并进行了后续的研究。我“发现”了一个有关姜敬爱的事实,这就是姜敬爱在当时的韩国文学史上几乎默默无闻,而在朝鲜文学史上却获得高度的评价,并广传于后世。转眼间,30年后的今天,作为韩国殖民地时代的代表作家,姜敬爱在韩国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作家在创作中对民族、阶级、性别问题的同一性与复杂性表现出敏感的认识,以《人间问题》为代表的姜敬爱的作品被译成英语和日语等文字刊行于世。

需知,姜敬爱小说的这些成果与她在中国东北地区生活并从事文学创作的环境密切相关。从以首尔为中心文坛的视角来看,经历了1925年“三矢协定”(1)、1931年“九一八事变”等事件的中国东北,处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就使得朝鲜、中国、日本等民族的利害关系变得极为复杂。它不仅成为“动乱”的地区,也是从朝鲜半岛移居或亡命的朝鲜民族各种抗日活动和社会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的地区。生活于中国东北龙井地区的姜敬爱必须直面这些现实问题,由此导致其非常紧张的创作活动,而这种紧张感使她既关注小说的政治性,更注重创作的艺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姜敬爱的文学创作比同时代的任何一位作家都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尽管我关注于姜敬爱的这种特质,并做了研究,可是因为生于韩国、长在韩国的缘故,我的空间视域和能力显得不足,不能充分地揭示姜敬爱这种特质的本质,对此,我深感遗憾!但是,这次有幸结识了刘艳萍教授,并阅读了她的这部论著,感到非常的欣慰!刘艳萍教授不仅细致地描画出姜敬爱的人间面貌,而且充分地阐释了作家的创作成就。这样,从韩国与中国两方面就将姜敬爱的特质与创作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为此,我甚是高兴,同时,也平复了曾经感到的遗憾之情!

事实上,我曾经多次参加在中国延边或者北京等地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也认识了多位中国的韩国文学研究者,但是没有结识刘艳萍教授的机会。可是2017年,刘教授专门从中国来到大田我的研究室见我,就此我们相识了。看得出刘教授心怀一种志向,就是要把姜敬爱的作品翻译成汉语,并且出版有关姜敬爱小说创作研究的著作。现在,看到刘教授完成的这部著作,她对作家姜敬爱的生活与创作是从多种视角出发,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释的,所以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成果一旦以汉语出版,势必使中国读者更广泛地认知姜敬爱,从而获得共同分享姜敬爱的苦闷及其精神世界的机会。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殖民地时代能够在作品里最彻底地贯彻国际主义精神的韩国作家不是没有,可是姜敬爱却是具体体现这一精神的代表性作家。在热情而有才干的刘艳萍教授的具体阐释下,姜敬爱的文学成就获得了另一视角的国际性。希望读者借助刘艳萍教授的这部著作,获得超越民族、阶级和性别的认识!

〔韩〕李相琼(刘艳萍译)

值此“三一运动”100周年的2019年


(1) 1925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迫张作霖奉系军阀签订了《三矢协定》,目的是加强对东北地区朝鲜移民的管控,也是奉系军阀对东北朝鲜人的态度从“温和”转向“强硬”的开始,参考尹铉哲、唐烈的《浅析〈三矢协定〉》,《社会纵横》,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