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巴尔扎克:逆境中铸就的文学传奇与人生启迪》
在探寻文学之路的征程中,我邂逅了巴尔扎克的生平故事,那跌宕起伏、充满坎坷的经历,犹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既给予我莫大鼓舞,又似熊熊烈火,点燃了我心底想成为新时代文坛新星的炽热渴望。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几部小说创作下来,我依旧默默无闻,在文学的浩瀚海洋里,不过是一朵毫不起眼的小浪花。起初,我着实不太敢提笔为巴尔扎克这般世界级文豪撰文,毕竟,他们宛如人类史上璀璨夺目的明珠,灵魂卓越非凡,深谙人生浪漫真谛,珍视生命宝贵,怀揣理想且矢志不渝,任逆境狂风呼啸,也绝不改初心,始终昂首挺胸、迎难而上。拿自己这点小波折与巴尔扎克一生的磨难相提并论,仿若在巍峨高山旁的小土丘上扬言比肩,着实有自不量力、妄自尊大之嫌。要知道,在这茫茫人世间,数亿人之中,仅有寥寥数位能坚守初心,披荆斩棘,最终站在文学殿堂的巅峰熠熠生辉,巴尔扎克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位。此刻,我怀着崇敬之心,为他那充满传奇色彩、意义非凡的一生,唱响赞歌。
“假若你问我生命究竟是什么,我便用我的笔头以及短暂而又充实一生来告诉你,苦难可以激发人无穷的潜力,逆境可以造就天才茁壮成长。我今日所得到荣誉,是在你不曾看到的背后,我所遭受到的委屈、无数次的挫折,和承受莫大的孤独感之后,观察到市井人物,世态炎凉,于是便笑骂成了文章。”
巴尔扎克,这位被尊称为“法国现代文学之父”的巨匠,降生于图都尔市一个在革命浪潮中崛起的中等资产阶级家庭。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恰似一艘在惊涛骇浪中艰难航行的帆船,历经无数次的颠簸与摇晃。早年,他甚至在写作与从商之间徘徊挣扎,命运的奇妙转折就在于,经商的惨败,犹如一扇紧闭的大门无情关上,却意外推开了文学创作这扇窗,让一个个鲜活灵动、有血有肉的人物,从他的笔端鱼贯而出,跃然纸上,走进读者的心田。
遥想他的青涩时光,与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相仿,起步之路布满荆棘,举步维艰。或许,这便是命运设下的严苛考验,上天像是位严厉的考官,审视着每一个怀揣梦想之人的勇气与毅力。好在,他们凭借心中勾勒的宏伟蓝图,靠着那坚如磐石、百折不挠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硬是从人生的低谷中攀爬而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巴尔扎克自幼钟情于文学,心底藏着一个成为大文豪的绮丽梦想,宛如一颗种子,在心田悄然种下,渴望破土萌芽、茁壮成长。然而,父亲却固执己见,一心想让他钻研法律,踏上那条在当时看来安稳、体面的道路。这般场景,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众多父母怀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满心以为这是为孩子铺就的金光大道,却不知,有时恰恰是将孩子的梦想幼苗,无情扼杀在摇篮之中。他们往往是想让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或是按自己一厢情愿的设想,塑造孩子的未来人生。
但巴尔扎克怎会轻易屈服?他有自己的坚守,人各有志,这四个字在他心中分量极重。父子俩为此多次激烈交锋,矛盾冲突不断升级。有一回,父亲怒火中烧,质问巴尔扎克:“我让你学习法律,你为何要痴迷文学?文学之路,谈何容易,我看你根本不是那块料!”巴尔扎克毫不退缩,目光坚定,沉稳回应:“爸爸,您清楚,我对法律实在毫无兴趣。”父亲一听,暴跳如雷:“毫无兴趣?那你感兴趣的是文学?哼,搞文学,简直是痴人说梦,你别再执迷不悟了!”巴尔扎克却斩钉截铁地反驳:“那不一定!一个人的成功,关键在于信心与努力,我坚信自己行!”父亲见状,气极之下,提出条件:“好,那给你两年期限,要是搞不出名堂,就乖乖回来学法律,你敢答应吗?”巴尔扎克毫不犹豫,大声答道:“敢!”
自此,巴尔扎克犹如被囚于文学创作的“牢笼”,整日闭门不出,埋头于纸笔之间。起初,他满怀热忱创作的历史剧,因阅历浅薄、对剧本特性把握不足,遗憾折戟。可他并未一蹶不振,灰心丧气,在他心中,那团名为“信念”的火焰,燃烧得愈发炽热。他深知,若想在文学领域闯出一片天,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缺一不可。于是,他开启了疯狂的“充电”模式,如饥似渴地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一头扎进书的海洋,汲取着前辈们的智慧精华;同时,他频繁穿梭于市井街巷,深入社会各个角落,洞察人间百态,触摸生活的真实脉搏。
为了读书,巴尔扎克近乎痴迷,常常出入图书馆与书店,总是最早抵达,最晚离开,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吸纳知识的甘霖。有一回,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全神贯注,边看边记,沉浸其中,忘乎所以,馆员下班竟都浑然不觉。直至次日清晨,馆员上班时,才惊见他仍在奋笔疾书,这般废寝忘食的劲头,着实令人动容。还有一次,他为小说构思一场打架斗殴情节,为求逼真,特意上街寻觅素材,好不容易碰上两个青年人起争执,他赶忙凑上前去,试图煽风点火,引得两人大打出手,却没料到被识破“计谋”,反倒被两人联手轰走,闹了个灰头土脸,但这份对创作的执着与较真,可见一斑。
巴尔扎克创作时,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谢客,甚至家人都难以踏入书房半步。有次门锁故障,他索性从窗户翻进屋内,再紧闭窗户,访客见门锁高悬,只得无奈离去。如此专注投入,只为能在文学天地里精耕细作,雕琢出不朽佳作。
在 30岁前,巴尔扎克始终未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生活的重压也如乌云压顶,步步紧逼。亲人见他在文学路上艰难前行,收入微薄,便劝他弃文从商,盼着能改善家境,过上富足日子。无奈之下,巴尔扎克踏上经商之路,先后涉足多个领域,办厂子、与出版商合作、经营铸字厂和印刷厂,可命运好似跟他开玩笑,厄运如影随形,这些生意无一例外,纷纷倒闭,巨额债务如山般压来,足够他用 30年时光去偿还。
身无分文的他,为了生计与还债,只能重操旧业,卖字求生。一年内,他像上了发条的机器,疯狂创作 3部小说,可现实却泼来一盆冷水,作品反响平淡,销量惨淡,加之当时版权保护不力,辛苦写成的小说,换来的稿酬不过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燃眉之急。之后,他转行做记者,每日为多家日报撰稿,笔耕不辍,换取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
债主频繁上门逼债,那声声催讨,犹如夺命追魂咒,让他陷入绝望深渊,放弃的念头也曾在脑海一闪而过。可就在这至暗时刻,他将拿破仑的画像置于书桌,这位白手起家、意志如钢的矮个子皇帝,凭借非凡毅力与军事才能,带领法兰西军队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成为西方军事史上的传奇。巴尔扎克望着画像,心底涌起无尽力量,坚信自己也能在文学领域开疆拓土,成为一方“霸主”。他曾感慨:“逆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我亦当以古之豪杰为榜样,像秦始皇那般,横扫六国,统一文字,奠定中华大一统根基,心怀壮志做学问,当有海纳百川之胸怀,虚怀若谷,砥砺前行。)
自此,巴尔扎克开启了“疯狂写作模式”,每日仅睡四五个小时,靠着大量咖啡提神醒脑,宛如与时间赛跑的勇士。每晚 8点上床小憩,午夜时分准时起身,在静谧夜色中,奋笔疾书,直至清晨 8时,曙光初现才搁笔。为了让文字尽快变现,偿还债务,早餐过后,他便火急火燎将手稿送往印刷厂。因创作时间仓促,初稿难免瑕疵百出,错字连篇、文理不通,他也毫不含糊,对着校样反复修改,有时并非小修小补,而是大刀阔斧,整段重写,这般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排字工人都叫苦不迭,甚至抗议不愿再排他的文稿。
然而,正是这份近乎“痴狂”的执着与努力,巴尔扎克在 30岁之后,犹如文学领域的“高产井喷”,20年内,创作 100多部小说,其中《人间喜剧》《高老头》等数十部佳作,成为传世经典,在文学长河中闪耀不朽光芒。
就拿《高老头》来说,书中人物刻画细腻入微,栩栩如生,仿佛能从纸页间径直走进现实生活。鲍赛昂子爵夫人,举止高雅端庄,宛如一朵绽放在贵族花园的娇艳玫瑰,浑身散发着高贵气质;伏脱冷呢,外表看似随和,与人相处如春风拂面,实则城府极深,精明干练、足智多谋,恰似隐藏在暗处的狡黠狐狸;伏盖太太,则尽显市井俗气,吝啬、贪婪,对房客们“区别对待”,按膳食费高低决定照顾程度,精准得如同天文学家观测星辰,客厅壁炉只有节日才生火,可面对陌生的德·昂倍梅尼伯爵夫人,却瞬间变脸,精心侍奉,生火长达六个月,还送上贵重帽子,前后态度对比鲜明,将其自私、卑鄙、虚伪与庸俗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
书中环境描写与人物塑造相得益彰,开篇对伏盖公寓的刻画,宛如一幅色调暗沉、充满生活烟火气的市井画卷,为伏盖太太庸俗吝啬的性格铺就底色,让人觉得其性格与环境浑然一体,可信可感。在对拉斯蒂涅的描写上,更是巧妙运用环境对比,将巴黎的灯红酒绿、繁华奢靡与家乡的贫困破败、古旧落后并置,强烈的反差冲击着拉斯蒂涅的内心,激发他对权力与金钱的炽热渴望。当他踏入子爵府,那奢华场景仿若梦幻童话世界,令他惊叹折服;回到伏盖公寓,却是弥漫霉味、不修边幅之人用餐的寒酸画面,这般鲜明对比,将拉斯蒂涅内心的野心勾勒得淋漓尽致,也暗示着在物质欲望侵蚀下,他逐渐迷失本心,忽略了繁华背后的哀怨凄凉。
高老头的形象塑造更是神来之笔,初入伏盖公寓时,他身着十八件荷兰细布衬衫,襟饰花边配钻石别针,金链摇曳,头发精心梳理,吸鼻烟时尽显富足惬意,活脱脱一个意气风发的资本家;可短短三年,衣衫褴褛,棉布替代华服,首饰一件件消失不见,面容憔悴,皱纹横生,身形佝偻,昔日风光不再,沦为落魄老人,前后对比仿若冰火两重天,强烈冲击读者心灵,凸显其被女儿榨干钱财、情感上惨遭抛弃的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不已。这般人物间、人物自身前后的强烈对比,贯穿全书,犹如重锤,一下下敲打着读者内心,使其对书中人性、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洞察。
巴尔扎克秉持“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以笔为刀,勇敢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本质,将被金钱腐蚀的社会万象、被私欲吞噬的人心、被欲望扭曲的人性,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筑起一座宏伟壮丽、坚如磐石的文学大厦。
巴尔扎克离世,犹如一颗巨星陨落,整个法国文坛沉浸在悲痛之中。作为挚友的维克多·雨果,这位感情细腻、对世间万物有着敏锐感知的大作家,内心更是五味杂陈,悲痛万分。他见证着巴尔扎克在有限生命里创造的无限辉煌,感慨着人生的意义、荣辱得失。1850年 8月 20日,阴云密布,细雨绵绵,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庄重举行,雨果迎着西沉落日,面向送葬民众,宣读葬词:“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非常充实,他的作品比数不清的日子还要丰富。悲哉!这位力量惊人、从不疲倦的工作者,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作家,这位天才,在我们中间经历了所有伟人都不能避免的那种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今天,他在平和宁静之中安息了。现在,他超脱了一切争吵和仇视。在同一天,他进入了坟墓,但也进入了荣誉境界,他将继续在飘浮于我们头顶的云层上面,在我们祖国的众星中间闪耀光芒。”
为纪念这位文学巨匠,罗丹肩负起为其塑像的重任。长达 7年时光里,罗丹反复揣摩、多次修改构思,力求捕捉巴尔扎克最具神韵的瞬间。最终,他敲定以巴尔扎克深夜受灵感驱使,身披睡袍、翘首天空、发丝凌乱、身体后倾,即将伏案写作的姿态呈现,用人体力量展现其创作激情与才华。为此,罗丹精心雕琢近 20尊雕像,多次推迟交付日期,只为达到完美效果。1950年 12月 1日,罗丹博物馆将复制像赠予法国文学家协会,让巴尔扎克的文学与精神,以雕塑形式继续传承、熠熠生辉。
提及底层逆袭,不得不说英国文豪狄更斯。1822年冬日,在伦敦泰晤士河畔一家商店橱窗内,一个十岁男孩熟练展示包装鞋油技巧,他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受尽屈辱磨难,只为帮负债入狱的父亲赎身。这个男孩,便是日后声名远扬、继莎士比亚后英国文坛的中流砥柱——狄更斯。他一生践行“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其作品《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道出成功秘诀:“无论我在生活中试图做什么,都全力以赴地,做好它”,“无论我献身于什么事业,都毫无保留地献身于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我总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我始终认为,任何天生的或后生的才干,若不与坚忍不拔、谦逊踏实和埋头苦干的品质相结合,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苏轼也曾言:“凡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盖世之才,必先有坚韧不拔之志也!”人生之路,荆棘丛生,最艰难处并非他人不解,而是自我迷茫,当明晰为何而活,便能坦然承受一切痛苦。我们可心怀憧憬规划明天,但务必脚踏实地做好今日之事,切不可有“明日复明日”的拖沓懈怠。人生天地间,你我皆是过客,应活在当下,珍视旅途每一刻时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度沉湎过去,会荒废当下;一味幻想未来,会让此刻焦虑不堪。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间万物皆循自然规律,兴衰交替,我们唯有顺应规律,在文学与人生道路上,坚守初心,砥砺奋进,方能如巴尔扎克、狄更斯般,在逆境中绽放华彩,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