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历史的反思与激情的奔突
振衣千仞冈 濯足万里流
影片《我的1919》于1999年5月4日开机,7月2日封镜,8月31日混录双片送广电总局审委会审查。“审委会”于9月1日正式发布“通过令”。
9月20日标拷送电影局。
我于1998年9月9日第一次参加文学剧本(第6稿)的讨论。9月14日正式接受电影局、广电总局交付导演此片任务。从此在半年多的时间内阅读文字资料近200万字,并收集一批相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编纂有关“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外交史”、“国际关系史”和“顾维钧资料”印制成册分发给主创人员;同时编写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前性格成长的历史》、《巴黎和会与影片相关的大事记》供摄制组研究讨论。
案头工作初期,赵实同志两次同我谈话,总体要求是拍出一部“留世之作”。她具体提出这部作品“要有历史的厚重感”要“以史鉴今,以史喻人”,并且明确指出:“这部影片的观赏性是由艺术质量决定的。”“思想越深刻观赏性就越强。”在看完分镜头剧本初稿后,赵实同志对分镜头本在“爱国主义”主题的鲜明性和强调民众的力量两个方面的努力作了充分肯定,并对顾维钧人物性格刻画较文学本有了一定提高表示满意。她强调拍摄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历史的真实性”,“消灭虚假”,要做到“精制作,巧制作”。
整个案头工作期间和拍摄期间,我和摄制组一直非常重视电影局和广电总局对这部影片的整体要求和提出的任务。在全体创作人员、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基本上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刘建中局长在8月31日审委会上总结审委们的意见时说:“大家一致公认是好影片。从文学形象到银幕形象都成功,影片非常鼓舞人心。”
对历史和人物的基本认识
把握历史,把握人物,才能拍出一部有厚度、有分量的影片。
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端——这是一个历史的交叉点,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对于本世纪的中国是最具魅力的年份。影片选择了“巴黎和会”这样国际重大事件作为背景,描绘一个和一群中国人的典型,无疑是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恩格斯的那句格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顾维钧在这场国际外交风云中,表现出高瞻、睿智、潇洒、热情的态度。这种态度确立了影片主题,影片的基调,也确立了顾维钧的内在性格;作为革命者的肖克俭,他发动民众,唤醒民众,抗争列强,为国捐躯,同样是1919年那样的特定环境中,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顾维钧和肖克俭的个性,表现了一个民族的一个时代。
在传统的史书中,顾维钧并非中国1919年(“五四”时期)的经典人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也极少对他有专门树碑立传的篇幅。案头工作中,我把重点放在对历史中顾维钧的研究和讨论。只有充分地认识顾维钧才能把握这样一部通过个人视角、个人情怀展示一个时代的影片;延伸、扩大作品的涵盖,变个体的我为民族的、时代的我。
在阅读和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巴黎和会的大量资料之后,我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在1919年前后,站在历史高度看巴黎和会和国家利益的第一人,当属顾维钧。他是真正自觉地对中国的国际关系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研究,提出真知灼见的一个学者型的外交家。早在1909年,他拜见孙中山先生时,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便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用了7年的时间,潜心主修政治与国际外交,1911年他写出博士论文:《外国对中国政府的权利要求》。
1915年任中国驻墨西哥及美国公使期间他一直在研究国际局势。他的回忆录写道:“1917年间,中国面临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由于美国参战,我国应当采取什么对策。我把美国政策发展的情况尽可能完整地提供给政府,不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充分考虑我提出的中国加入协约国的好处——我知道冯国璋将军为首的政府同意采纳我的观点。——政府总理,段祺瑞将军,他甚至比冯总统还要强烈支持我的见解。”
“美国于1918年春不声不响地、坚定地向欧洲派出了第一支远征军。——它无疑产生了一种希望和信心: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最终将赢得这场战争。我将此报告北京政府,并建议政府开始为战后必定要召开的和会做好准备。从1918年夏天起,我连续发出由小组和我在公使馆内研究写出的报告书,力劝政府尽早对此加以考虑——中国不应拖延对和平的准备了。我把即将召开的和会视为中国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我当时确信,中国在和会上提出胶州和青岛问题并谋求解决是无可非议的,无须顾及日本二十一条为基础的日本条约。——日本一直坚持,在和会上有权讨论山东问题的应该是日本而非中国。”“我力劝政府: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山东问题,不必顾虑被迫签订的中日条约。”
那么,我们再看一下,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作为。我以大事纪的形式摘录以下事实: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
1月27日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在会议上提出,德国应无条件向日本让出其在太平洋上赤道以北的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
1月28日顾维钧即席发表了影响全世界的阐述中国立场的演说(即影片第四本顾的大段演说)。这次演说被誉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经典性的发言,载入中国外交史册。
1月30日顾与代表团团长陆征祥拜会和会主席克里孟梭。
2月15日顾起草代表中国向大会提出一份关于山东问题的提案;要求将胶州租借地、胶济铁路和德国在山东的其他权益一并直接交还中国。
3月中旬,顾再起草中国向和会提出另外两个提案:一是对德要求的提案。二是取消外国人在华特殊权利的提案。
3月26日顾拜会美国总统,讨论胶济铁路问题,强调该铁路对中国生存和东亚和平的重要性。
4月22日在美、英、法三国首脑会见陆征祥、顾维钧时,顾维钧发表了被历史学家誉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预见性的观点,即影片中顾论述:“我要特别提醒诸位注意:日本的野心在亚洲,日本占领富有战略意义的中国沿海省份之后,必将得寸进尺。诸位所说最佳方案,只能为日本实现建立东亚帝国排斥西方国家利益打开方便之门。”
在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之后,5月6日和会宣读对德和约草案时,顾当即提出正式抗议,声明对关于山东的条款持保留态度。
当和会即将举行闭幕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团长和其他成员纷纷逃离时,顾维钧、王正廷表现出他们极大的爱国热情,坚持到闭幕,拒绝在和会上签字。这个行为,被历史学家誉为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画下最光辉的句号。
综观顾维钧以上所表现的民族气节以及此后许多行为,毛泽东主席说“我很敬佩顾维钧先生的外交才华和为人”,无疑是对顾维钧一生的外交生涯作了最高的评价。
我所以这样连篇累牍地写出顾维钧和他所带出来的历史,目的在于:只有充分地认识历史中真实的顾维钧,才能准确地塑造艺术中顾维钧的生动形象;才能把握影片的基调:以人带史,以史托人;才能通过事件写大性格。基于这个目的,我们不断提醒主创人员、演员重视历史资料的研究。
历史真实与艺术渲染
拍摄历史影片,艺术作品对历史的描述往往不容易被历史学家认同。历史学家通过翔实的史料说明历史,征服读者;艺术家通过人物的行为塑造形象,感染观众。
接受导演此片任务之后,考虑比较多的是这部影片将如何面对历史学家和外交家们的检验。陈述这段历史本来就不容易,把历史学家提供的史料转为艺术形象就更难。
我首先努力使自己的知识能达到与历史学家、外交家对话的水平。当我在北京、上海、巴黎阅读并研究这段历史之后,我惊异地发现,两位青年编剧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在文学剧本的体现已经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文学剧本邀请历史学家论证已经获得认可。可以说编剧提供了很有力度和文采的文学剧本。无论故事的表述、人物的定位都比较完整,特别是整个作品的历史观,我尤为赞赏。但是从文学形象的角度,我感到最大的难度是顾维钧的形象缺乏生动性。扮演顾维钧的演员陈道明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他提出一个原则,大历史的真实与人物性格虚构相结合。文学剧本中除了中国代表团成员和各国首脑属真实历史人物外,虚构了肖克俭、梅、让娜母女。那么影片中重要的是对顾维钧和与他相关历史事件的虚实把握。着手写分镜头剧本之前,我确定了一个基调:以人带出历史,以历史的厚重烘托人物强烈的个性。只有写出人物的个性,整部影片,甚至影片中反映的时代才能变得生动。譬如顾维钧在和会上的两次重要发言,作为电影是十分忌讳长段的政论演说的;但这部影片的特定题材、特定背景,长段台词又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遵照历史的真实写戏,必然枯燥乏味。顾维钧1919年1月28日在和会上的著名演说,在中外史料中均有记载,影响之大,波及世界。文学剧本作了比较忠实的描述,但读后并不感人,也不产生震撼。怎样把政论性台词写得生动?艺术渲染和虚构细节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强化了两个元素:个性化和情感化。个性——台词要写出人物性格,写出动作,写出顾的智慧、学养、才思、情感——重点写爱国情结,写出人性。我们加入“怀表”的细节,借助道具增强辩论的戏剧性和动作性,使辩论精彩纷呈;同时在他智慧的一面写出他外交斗争手段的不拘一格,写出他的“俏皮”,以显示他在外交舞台上的个人魅力;他从人文、历史论述山东问题,表现他的博学与辩才;当博得与会者的掌声之后,他立即煽动情感以达到发言的高潮,出示一组在“一战”前线的华工和华工墓地的照片,以强有力的事实驳斥牧野“中国未出一兵一卒”的谎言,煽动会场情绪,把人带入一个生动的历史外交斗争的场面。“怀表”和“照片”尽管是虚构,但不违背中国“一战”期间向欧洲输出14万劳工和日本企图合并山东的历史事实。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当我的情感全部进入剧中那个年代、那个环境,我真切地感受顾维钧、肖克俭那样一批人的精神世界之后,我时时涌动着一种热力,经常不由自主地在纸上记录着一段台词、一个细节抑或一个场景的气氛。我隐约感觉依靠写实的手法不能抒发自己的全部情感,在构思未来影片时,在我脑子里出现的往往是浪漫主义时期那些音乐大师极为强烈的旋律,肖邦、舒曼、李斯特甚至瓦格纳。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理性告诉我,把握这样的重大题材,仅仅靠自己的情感、情绪的冲动是很难包容整个主题的。分镜头剧本产生之前,我渐渐确定全片的风格:把握历史、严谨叙事和充分抒发情感相结合。
如前所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配置,为了防止繁复的历史事件和外交关系淹没了人物,影片围绕顾维钧的性格刻画,对文学剧本的情节作了大胆取舍。删去过多的枝蔓,删去过于纤巧的细节,集中笔墨通过大事件写大性格。围绕巴黎和会的几次大斗争,把握历史的真实,赋予现实主义的笔触——把纪实手法和写实手法融为一体,在情感上不断给予渲染。譬如三首脑召见顾维钧、陆征祥的一场戏,从写实开始描述会见的严肃性,以及肖克俭带领群众的集会示威,转向以浪漫的手法渲染法国骑警对华人群众的血腥镇压,音乐加以烘托,在情感的高潮部分把镇压的场面由彩色片转向黑白,带入到真实的纪实风格,再转到资料片的报纸和“五四”运动的场面,将近10分钟的长度一气呵成。在全剧高潮之前把形势的严峻渲染到极致。紧接着写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出走,顾维钧雨中被华人群众误打,肖克俭自焚,顾维钧华工墓地凭吊,结结实实的几大段落充满情感情绪的大铺垫,把和会闭幕前夕,北洋政府的软弱和民众反抗的呼声两种矛盾集中到顾维钧身上,如前所说以厚重的历史烘托人物强烈的个性,推向戏剧的高潮——拒签。整个铺垫的过程重场是肖克俭自焚,梅雨中孤独无助,音乐以变奏的“沂蒙小调”合唱进入,顾维钧郁闷,悲愤的钢琴,肖克俭自焚,时间与空间,画面与音响呈交响形式把悲剧情绪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引向高潮,达到审美心理上的巨大冲击。如是,顾维钧在拒绝签字时的演讲,以一种低沉、愤懑的语调,述说了中国人的情感,使人回到历史的现实中来,对世纪初中国经历的那场悲剧以切身的感受。
探讨严肃电影的观赏性
如何将一部政论性很强的电影拍出观赏性,这是我们努力的又一个目标。这部影片拍出思想性、艺术性相对并不很难,难的是观赏性,难的是达到三性完美的统一。
接受任务时,朋友之间时有诘疑:巴黎和会有什么好拍的,不就开会吗?甚至在影片完成后,某影院经理未看片便也发出同样的疑问,对影片不屑一顾。多年来我们的创作模式乃至观众的审美定势往往把严肃和刻板画等号。这是我们的影片自身造成的印象,所以改变观众对严肃电影的偏见,也只有依靠作品。决定拍摄这部影片后,我便决心尝试把这部严肃电影拍出具有较高的观赏品位。
尝试很容易从爱情的角度、趣味的角度着手。初读剧本的印象,两位编剧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虚构了一对人物,肖克俭与梅的恋爱、结婚,以及梅对顾的仰慕、恋情。三人之间在情感上的纠葛。这一条线贯穿始终,它与时代与人物命运的纠葛使剧本突显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异国情调。同时,剧本也十分注意在“和会”之外的趣味性,如法国儿童对德国儿童的仇视,如第八稿写进法国儿童八音盒的故事。
在整个案头工作期间,我陷入一种矛盾,一种困境。一方面,我越深入研究顾维钧,研究巴黎和会的斗争,越排斥虚构中的爱情关系和剧本的趣味性。可是没了爱情、没了趣味性这部片子还有人看吗?听到的对剧本的建议多数也是希望加强三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我做了多次的努力,试图加重女主角梅的戏,试来试去,总觉得游离于“巴黎和会”;曾经试过把法国姑娘让娜提到女主角的位置,增加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问题也很多。在思考、斟酌中徘徊了两三个月。在法国选景时,本片总策划高尔纯主任同我谈到剧本修改时,明确表示不喜欢剧本中过多的小趣味、小情调。他希望搞得大气一些。结束我的徘徊的是对两部纪录片的思考——《周恩来外交风云》与《较量》。两部片子放映的成功,“爱国主义情结”是情感的催化剂。我想为什么不可以同样以“爱国主义情结”作为这部影片的情感、观赏支柱呢?赵实同志提出:这部作品思想越深刻,观赏性越强。我想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去下工夫。此后逐渐定位到写大事件大性格的基调。把大事件、大性格维系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利益,民族的情感。写分镜头本时不再在顾、梅、肖三人的情感上着墨,舍弃了梅与顾的情感纠葛,舍弃了趣味性很强的那些儿童戏;而把顾维钧的外交斗争推到前景,在斗争中写感情、写性格。加强外交首脑的戏,特别是法国总理(巴黎和会主席)克里孟梭的戏。如是,顾维钧与法、美、英首脑的外交斡旋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对中国观众无疑是新鲜的。拍出外交斗争的真实感、历史感,拍出人物个性,应该就有观赏性。从试映效果看,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寓激情于观赏之中。
关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近年,我们有些影视作品在境外拍摄,往往只是中国的故事外国的布景而已。我们这部影片不同,外交斗争、风土人情处处都会涉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影片的故事全部发生在法国巴黎。人物有两个层面,外交官与西方列强首脑;革命者、华侨与法国贵族。环境的取舍,人物之间的冲突、交往、表达情感的方式,包括影片的一切细节都蕴含着两种文化。顾维钧、陆征祥第一次拜会克里孟梭,克的傲慢,无视中国外交官激怒了顾,顾以中国人的涵养、智慧,谦恭地告诉他:“总理先生,我们有时间等您。”(意思是请换好衣服再和我们谈话)给克以一击。顾把克画成布老虎的漫画,却引起克的兴趣,并欣赏顾的性格。表层是写外交斗争,写政治;但蕴含的却是两种文化孕育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性格和行为。克受伤后顾去探望他,两人的对话机智、幽默,有张有弛同样是两种文化的撞击。顾的房东,让娜母亲是一位拥有一座古堡的法国贵族,因为缺少食品,顾对她说,如果需要她可以从他这里取走一些食品。在中国人看来顾这是善良的表现,她应该感谢他。但她却发怒了,认为顾是在侮辱她,当场要顾道歉。而当和会闭幕时,她对中国产生了同情,支持顾不在和约上签字。影片从始至终注意体现东西方文化在人物身上留下的印记以及由此产生的撞击与交融。曾有《电影艺术》杂志记者向我提问,熟悉我作品风格的人都认为我较擅长于抒情,并不适于拍摄这类政治影片,为什么会接受这项任务。我说,我自信于读过一点书,历史、政治、哲学的书都读过一些,年轻时对法国19世纪文学有过浓厚的兴趣,较系统读过,所以对剧中法国的风土人情并不陌生。把这部影片拍出文化感是我的另一个目的。在法国拍摄时因为原定的火车站种种原因不能拍摄,法方提供了一座已停产的酒厂希望我们作为火车站景点,中方创作人员没有一个认同,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了左拉《小酒店》里火车站的场景,火车站旁边的小酒店,妓女……我感到稍加改造,这座酒厂就能呈现旧时火车站的景象。镜头的运动,侧重于人文景观,而稍稍忽略自然环境,结果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法方工作人员为此表示惊叹。在指导外方演员表演时,也因为我们比较熟悉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不但没有因为语言的障碍造成困难,相反常常使他们感到惊异。克里孟梭有个绰号叫老虎,演员处理角色时只注意到情感凶狠的一面。我问他:克里孟梭作为政治家,如果是一只会笑的老虎你觉得怎么样。演员听后极兴奋,一句话点拨了通往角色灵魂的渠道。其实对中国人这是再简单不过,中国人称某些阴谋家为“笑面虎”,这是用中国文化启发外国演员。相反,克里孟梭受伤后有一个发怒的镜头,我用全景拍摄,演员说:我受了伤,除了脸都能发怒,其他没有办法了,意思应该是一个近景。我说,你的手杖呢,用你的手杖发怒,一只受伤的老虎用形体表现发怒可能更有表现力,更性格化。演员愉快地接受了。他同饰演威尔逊总统、劳合•乔治首相的演员每到拍摄现场都处于兴奋状态,他们常常会说:同中国人拍电影是一种享受。我深信这是出自肺腑之言。因为我们不仅熟悉自己的文化,也熟悉他们的文化。而他们只熟悉自己的文化。
我以左思《咏史》中的诗句“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作为这部影片总结的题目,无论影片的内容,影片中顾维钧面对的西方列强;抑或我们的创作、我们的拍摄,都应该有这样的襟怀,这样的气度。
一个重场戏的修改与补充
说明:这一场戏,文学剧本比较忠实地还原历史。我初读剧本时它并没有打动我。但是,当我阅读了当年的资料,阅读了顾维钧的回忆录,我懂得了它的意义,它的价值,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所具有的经典性。这里涉及创作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如何写历史剧,还原历史和塑造人物的关系?当我研究了顾维钧,特别通过顾维钧的继女杨雪兰女士,了解到顾的性格之后,我猜想着他在这场斗争中会有哪些可爱的行为,我首先选择了“怀表”这个细节,我讲给杨雪兰女士听,她很高兴,她说这是我父亲,同时又给我讲了许多类似的故事。2000年我在纽约遇见顾维钧的83岁高龄的女儿顾菊珍时,她说:电影看过好几遍,银幕上的父亲太真实了。她又给我讲了许许多多顾维钧俏皮的故事。
文学剧本:
第41场
景:凯道寒,法国外交部,某会议室
时:日
顾维钧和王正廷一迈进会议室,场内顿时安静了下来。会议室是一间中等大小的房子,在场的大约有20多人。威尔逊、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坐在会议主席克里孟梭的右侧。房间中央的几排位置上,坐着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代表。
不等顾维钧和王正廷完全就座,克里孟梭就拿起手中的木槌在桌上敲了一下,宣布开会。
克里孟梭(法语):“现在请日本国代表牧野男爵陈述日本政府关于山东问题的观点。”
顾维钧和王正廷这才在克里孟梭的左侧相向而坐。
牧野(起身发言)(英语):“主席阁下,关于山东问题,鄙国政府早已在与中国的有关条约申明文解决。并且,鄙国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尚有待尽的责任……”
牧野的态度虽然强硬,但他不流利、生硬的英语使他的发言显得没有多少说服力。
威尔逊在牧野发言时正在和身后的助手轻声说话。
助手(英语):“牧野男爵毕业于牛津大学。”
威尔逊扬扬眉头,“哦”了一声。
牧野(英语):“如果不把胶州交给鄙国,鄙国就无从履行对中国的责任。同时,鉴于鄙国军队在战时为协约国作出的重大贡献……”
念到“重大贡献”这组单词(significant contribution)时,他卡壳了,反复了几次,始终念不完整。
这时,威尔逊转过身,带着一丝轻蔑,等待牧野说下来。
但是,牧野还是卡在那个单词上,没有说下去。
威尔逊(终于忍不住,大声地):“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会场上一阵哄笑。
牧野脸涨得通红。他强忍难堪,停顿片刻,然后急速将话说完。
牧野(英语):“因此,鄙国有充分理由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
牧野言毕,会场上一阵低声的议论。
克里孟梭双手拇指插在西装背心的口袋里,其余的手指悠闲地在肚子上拍着。他感觉看了一出滑稽而精彩的好戏,神情显得非常满足。突然,他伸手拿起木槌,又在桌上敲了一下。
克里孟梭(法语):“现在请中国代表发言。”
顾维钧站了起来,环顾四周,等周围安静下来,他用非常流利的英语即席而谈,款款道来。
顾维钧(英语):“我很高兴能代表中国,向和会提出有关山东问题的立场。山东省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之地。山东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今天,无论就经济还是战略而言,她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牧野在顾维钧发言时,似乎还纠缠在significant contribution的发音上。
众人全神贯注地听顾维钧发言。
威尔逊很得意地对身后的人(英语):“顾是我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学博士。”
顾维钧(英语):“大家知道,这片租借地,是德国用武力夺取的。鉴于和会接受的民族自决与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政府要求和会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租借地、铁路和其他一切权利归还中国!”
威尔逊瞧了一眼劳合•乔治,跟身后的人(英语):“看来英国人也该跟我们美国人学学怎样说英语了。”
顾维钧(英语):“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
众人:“……”
顾维钧(英语):“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我的话完了。谢谢主席阁下和诸位先生们。”
会场上一片安静。
克里孟梭插在西装背心口袋的双手也不动弹了。
威尔逊第一个开始鼓掌,并起身走向顾维钧。
掌声四起。在场的除了日本人,都热烈地鼓掌致意。
克里孟梭看了一眼劳合•乔治。
劳合•乔治朝他耸了耸肩。
克里孟梭把自己的手从西装背心口袋里慢慢拿了出来,礼节性地鼓起掌来。
威尔逊走到顾维钧跟前,热情地祝贺。
威尔逊(英语):“顾,你的发言太好了。”
顾维钧(英语):“谢谢总统先生。”
威尔逊(英语):“这对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劳合•乔治走到他们的身旁。
劳合•乔治(英语):“顾,今天晚上,全巴黎的人都会谈论你精彩的发言。”
克里孟梭拿起木槌敲了一下。
克里孟梭(法语):“散会。”
人们纷纷站起来,向顾维钧走去。牧野等人坐在原处,神情沮丧。
克里孟梭站了起来,正要离开主席的位置,和会秘书长迪塔斯塔低声朝他说了几句什么,他反身又拿起木槌,在桌上重重地敲了几下。
众人都安静下来,回头看着他。
克里孟梭(大声地)(法语):“请中国代表在一周之内提交一份关于山东问题的书面声明。——散会。”
导演剧本:
第22场外交部(旋转楼梯)冬•日•内
1.全俯
顾维钧、王正廷与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望、枢密顾问牧野伸显男爵不期而遇。
牧野从马甲上掏出怀表打开表壳,发出悦耳的金属声,他看了看钟点。
2.特
金壳怀表时针指向两点五十分。
3.中近
牧野收回怀表放入马甲里。
4.特
怀表落在地上,牧野的脚跨过去。
顾维钧的手(入画)捡起怀表。
5.全
(背拍)外交官们谈笑风生步入会场。
第23场外交部(会议室)冬•日•内
1.特
木槌在桌上敲击了三下。
2.中近
克里孟梭(法语):“现在请日本国代表牧野男爵陈述日本政府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观点。”
3.中——中近推
牧野站起,他伸手到马甲里想取出怀表掐定发言时间,却发现怀表没有了。他俯身问西园寺公望(推)。
牧野:“你看见我的怀表了吗?”
西园寺:“没有。”
牧野把眼睛转向门外,目寻着。
4.全——全摇
中型的会场,与会代表不足30人。(摇)地面上,空无一物。
5.近
牧野的目光继续寻找着。
6.小全
会场一阵小小的骚动,代表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7.特——近
木槌在桌上敲击了一下(摇)。
克里孟梭(法语):“请牧野男爵及时发言。”
8.中近
牧野一时乱了方寸,原本不熟练的英语说得更加结巴。
牧野(英语):“主席阁下。关于山东问题,日本国政府和中国政府早已在两国签订的‘二十一’条约明确解决。无需要在这个会议上来讨论。”
9.近
克里孟梭(法语):“那么,你的意思是不需要再讲话了?”
10.中近
牧野(英语):“不,不!鉴于鄙国军队战时对协约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
11.近
顾维钧恼怒。
牧野(英语画外音):“这样的战胜国难道也有脸面到这个会场上来吗?”
12.近
牧野(英语):“我不知道,他们还有勇气到这个讲台上来讲话。”说完坐下(出画)。
13.全
牧野的无知与傲慢引起与会者的议论和不满。
克里孟梭拿起木槌,又在桌上敲了一下。
克里孟梭(法语):“现在请中国代表发言。”
14.中近
顾维钧(站入画)从容不迫地拿出牧野的那块金怀表示众。
顾:“在我发言之前请大家先看一样东西。”
15.中
牧野惊异地叫起来:“我的金表!”
16.中近
顾:“进入会场之前,牧野男爵为了讨好我,为了取得中国山东省的特权,把这块金表送给了我。”
17.中
牧野愤怒地站了起来(英语):“我抗议。中国代表这是盗窃行为,在全世界面前公开的盗窃!无耻!极端的无耻!”
18.全
全场一片哗然。
19.中近
威尔逊、劳合•乔治颇有坐山观虎斗的架势,相视而笑。
20.中近
克里孟梭击槌,目视顾维钧。
21.近
顾:“牧野男爵愤怒了!姑且,我偷了牧野男爵的金表,引起牧野男爵极大的愤怒。”
22.全
(前景顾背身)
与会者议论纷纷,有人甚至大声嚷嚷起来。
顾:“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盗了中国一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百姓要不要愤怒。”
23.近
顾:“四万万中国人民要不要愤怒!日本政府的行为是不是盗窃?”
24.中近
牧野与西园寺公望。
顾(画外音):“是不是无耻!”
25.近
顾:“是不是极端的无耻呢?!”
26.中移
会场的听众恍然大悟,对顾报以赞扬的议论。
27.中近
劳合•乔治(英语):“威灵顿•顾,是一只智慧的老鼠吧?”
28.中近
威尔逊(英语):“一个充满斗志的亮•诸葛。”
劳合•乔治(英语):“亮•诸葛?”
威尔逊(英语):“中国古代智慧的军事将领。”
29.全
(前景顾背)顾维钧等大家稍稍安静下来时继续阐明观点。
顾:“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哲孔子、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之地。”
30.中近摇
王正廷听得十分激动。
顾(画外音):“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摇)
顾:“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31.全
(前景顾背)
听者报以掌声。
32.中近
劳合•乔治(英语):“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
33.中近
威尔逊(英语):“对中国观点最卓越的论述!今天晚上整个巴黎都会谈论他。”
34.全
顾维钧拿出一叠照片(梅与肖克俭翻看的那组照片)。记者们蜂拥而上抢拍。
35.特——近摇
一张张照片在顾维钧手上展过(摇)。
顾:“刚才牧野男爵讽刺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这是无视最简单、最起码的事实。”
36.全——中近推
(前景顾背)
听者纷纷引颈观看照片。
顾:“战争期间,中国派往欧洲战场14万劳工。”(推)
牧野与西园寺公望不得不正视顾手中的照片。
顾(画外音):“请看中国记者拍下的这一张张照片,他们遍布战场的各个角落。”
37.特
一张华工墓地的照片。
顾(画外音):“请看!这是一张在法国战场牺牲的华工墓地的照片。”
38.中移
与会者一个个肃然起敬。
顾(画外音):“这样的墓地在法国,在欧洲就有十几个!而他们大多数来自中国的山东省!”
39.中——近渐推
顾:“这些死难的山东人,当他们知道他们的家园将被日本国侵吞的时候,法兰西国、欧洲地下将会有无数哭泣的灵魂!无数哭泣的土地!世界将不会安宁!”顾维钧满含热泪,慷慨陈词,最后他哽住了,沉默了!
40.中
威尔逊第一个鼓掌。
41.全——全升
会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威尔逊走向顾维钧热情地向他握手致意。
劳合•乔治、克里孟梭……众多的代表也相继离座去同顾维钧握手致意。
会场像一架天平,向中国代表倾斜,落得日本代表团孤零零在一个角落里。(化出)
第24场外交部(旋转楼梯)冬•日•内
1.全俯
楼梯中,顾维钧被记者们包围住,不断有记者提问题。
2.中——近推
顾维钧抑制感情,面对记者。
顾(英语):“我想借助你们的报纸,对我的同胞说一点心里话。我提议(渐推):在巴黎,在法国,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应该到华工墓地祭奠为大战死去的英灵!让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灵魂得到安息。”
泪水从眼里滚落下来。(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