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
公元前615年,正值壮年的楚国令尹成大心不幸去世了。
成大心是成得臣之子,曾随父参加过城濮大战,后来斗勃被楚穆王处死后担任楚国令尹。
史料并未记载他是如何卒的,但他自公元前627年担任楚国令尹以来,在楚国的强势崛起中,为楚国立下了赫赫功勋。
楚国灭六国、蓼国等重要战役,都是令尹成大心为统帅的。
甚至,直到公元前616年,成大心还奉楚穆王之令,讨伐在厥貉会盟上中途退出会议的麇国并取得大胜。
谁料就是这样一位文能治国武能统军的若敖氏牛人,楚国一代名相斗伯比之孙、春秋名将楚国令尹成得臣之子,于第二年即公元前615年居然去世了。
正当壮年就去世,令人浮想翩翩。
难道成大心又是死于权力斗争?
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成大心的死因,我们也不好妄猜。但正如晋国由强转衰的原因一样,楚国也慢慢走入权力斗争的内耗泥潭。
若敖氏家族在楚武王时代牛人辈出,为楚国的强势崛起立下赫赫功勋。尤其是若敖氏主枝斗氏,从斗伯比、斗廉、斗缗、斗祁这一代,到第二代斗子文、斗班、斗章、斗子良、斗宜生、斗仲归等人,斗氏权势太大,令楚王不得不心生忌惮。
首先是令尹一职,第一任是斗伯比,第二任是斗祈,第三任是斗子文,然后是成得臣,斗勃,成大心!
必须注意的是,原本楚国自楚王以下第一官是莫敖,此官职由楚王室子弟担任。但到后来,楚王以下第一官已被令尹取代!
莫敖一职被边缘化!
这意味着楚王室力量得到削弱!
与此同时,楚国开始设置司马一职,专管军事。而这司马一职,第一任为斗子良,第二任为斗宜生!
楚王室不断被削弱,若敖氏不断强化,这必将导致血淋淋的权力斗争!
于是,第一个楚王室与若敖氏之间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来了,成得臣。
但楚成王并未对若敖氏痛下杀手,他只是以军法制裁了若敖氏的成系,任命斗系的斗勃为令尹,从而使刚冒出头的成系又屈若敖氏的斗氏之下。
楚穆王弑父继位后,找了个理由杀了令尹斗勃,任命成系的成得臣之子成大心为令尹。
这意味着,楚穆王又让成系盖了斗系一头!
看出点什么来了么?
对,楚王在王室削弱的无奈下,开始挑动若敖氏家族的内部分裂!这就是成系与斗系之争!
在若敖氏成系与斗系之争中,楚王室有意拉拢其中一系打压另一系,成为楚国政坛权力斗争场上最大的获益方。
那,通过平定斗宜生、斗仲归叛乱打压斗系以后的楚穆王,会不会以打压一下成系,达到某种权力平衡?
于是,正当壮年的令尹成大心就这样跷了辫子?
也许不应这般阴谋论化,但也许有这个可能。
反正连续五代楚王,自楚武王到楚文王,从楚成王到楚穆王,以及接下来的楚庄王,以挑动群众斗群众的手段,使楚王室牢牢控制住了世上第一大家族,若敖氏家族。
在这个过程中,楚王室力量不断增强,若敖氏力量不断削弱,如令尹、大司马等要职全部由楚王室子弟担任。
直到后来,整个若敖氏家族完全走向没落。然后,楚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个搞权谋的牛人,这些牛人最终拖垮了楚国。
此时的楚穆王不动声色地继续玩着他的权谋,他将令尹一职交络了成大心的弟弟成嘉。
之所以要重用成嘉,那是因为楚穆王此时需要若敖氏家族,尤其是若敖氏家族的成系。
成大心死后,楚国发生了动荡,具体是又出现了叛乱这档子事。
这次叛乱,史称群舒之乱。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是很特别的,那便是舒国。
舒国是一个偃姓诸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皋陶后裔建立了舒国。
公元前657年,徐国攻占了舒国。舒国公室率民众向南迁移,重建了舒国。
但这个时候的舒国很有意思了,因为这些舒国的遗民虽然对故国一往情深,但内部却谁也不服谁,最终居然无法推举出一个共主来。
于是你建一个舒国,我也建一个舒国,居然就这样建了有七个之多的舒国,分别是舒国、舒庸国、舒蓼国、舒鸠国、舒龙国、舒鲍国和舒龚国。
这样的诸侯国当然是弱小得一塌糊涂,但令人赞叹的是,他们对外是出奇的团结一致。
七国建成了军事同盟,谁遭到攻击,大家都群起而反击,这个军事同盟史称“群舒”。
群舒那便不一样了,有了实力便可以欺负其他更弱的诸侯国,如宗国、巢国等小国就不得不屈从群舒,成为群舒的附庸。
但不管如何,这种怪胎一样的诸侯,说穿了就是一个个部落的简单联合,真正碰上有实力的,那是不堪一击的。
不用说楚国了,就拿一个楚国的家族来讲,都可以令他们胆寒。比如若敖氏家族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打击,收服了群舒,成了群舒的宗主。
也就是说,楚穆王时期,群舒其实是若敖氏家族的附庸,当然也就是楚国的麾下了。
作为若敖氏附庸的群舒为什么要反叛楚国?
不-知-道!
但群舒的叛乱发生在成大心正值壮年去世之时,再加上楚成王在城濮之战中令成得臣自杀等历史事件,不由令人怀疑是若敖氏家族对楚王室起了二心。
楚穆王在群舒造反时,任命成嘉为令尹,一方面是搞又打又拉,另一方面是让成嘉去解决叛乱,是最优方案。
成嘉此时已然是若敖氏家族宗主,你们若敖氏自己家的事,自己去摆平。
成嘉当然是有两把刷子的,他率楚军讨伐群舒,群舒之乱很快被平定,其中舒国君主和宗国君主都被俘虏了。
但楚穆王此时并未灭了群舒,甚至连群舒的几个附庸如宗国、巢国等都没有灭,更令人浮想翩翩。
但不管如何,在这个时候,楚国势力已经是向江淮地区纵深发展了。
若敖氏家族与楚国王室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成大心卒后仅一年,公元前614年,楚穆王也崩了。
楚穆王为什么会崩?
不-知-道!
又是不知道?不是有史料记载说他是得暴病而亡吗?
是的。暴病而亡,乃非正常的寿终正寝而已,说明不了多少问题。
但历史上所有的帝王之崩,凡是得暴病而崩的,背后都有着血淋淋的故事,那是何等残酷的故事啊。
都值壮年,都有着远大理想抱负,都是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最后都落得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不由令人嗟叹。
如果将接下来的楚国历史上的一些大事联系起来,我们也许有理由相信,无论是成大心,还是楚穆王,他们离开春秋舞台,都因为权力斗争!
因为,楚穆王去世后,楚国国内仍还有叛乱!
然后,年轻的楚庄王三年不理政事,再然后令尹成嘉又早早卒亡!
最后,是继任的令尹斗越椒叛乱被灭,整个若敖氏家族亡!
这一切,雄才大略的楚穆王是看不到了。
楚穆王的一生,是惹世人争议的一生。
他有着无比的丰功伟绩,他在位12年,让楚国从城濮之战失败的阴影走了出来,重新兵指中原,让当时的春秋霸主、中原列国诸侯联盟盟主晋国不敢与其争锋。
楚穆王时期当政时期,楚国拓地千里,势力范围全面向北向东扩张,与鲁国、秦国等大国交好,征服郑国、陈国、蔡国、宋国等传统意义上的较强诸侯。
灭六国、蓼国、江国等国,平群舒之乱,镇压斗宜生叛乱等等,可谓是一生戎马倥偬。
他的谥号冠之以“武”丝毫不为过,只是他的祖先熊通已经将楚武王的称号用掉了。
但楚穆王却又是逼死了自己的生父楚成王的主,这是弑君篡位,从当时春秋大义中的“忠”和“孝”来讲,他是可耻的,是大逆不道的。
所以,不管楚穆王如何励精图治,如何雄才大略,肯定得不到古今中外一致认可!
这是楚穆王的悲哀。
楚穆王谥号为“穆”,在谥法中,这是一个褒义的谥号,“布德执义曰穆”,这也算给了楚穆王一丝安慰吧。
其实,楚穆王也别遗憾了,因为他的未竞事业,自然有后继者!
那便是春秋楚国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一位君主--楚庄王。
接下来的楚国春秋风云,就由楚庄王时代的各路风云人物来登场演绎了,那就让我们好好欣赏楚庄王的风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