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人口老化的内涵、标准与指标
一 内涵演变
人口老化(Aging of Populaion),通常指整个人口群体的老化,整个人口群体的老化是双向且可逆转的。要搞清楚人口老化的含义,首先要将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与少儿人口这三个基本概念搞清楚。
老年人口,联合国人口司(1956)与美国人口咨询局采用65岁作为老年人口划分标准,这也是目前国际通用划分标准,中国老龄委员会的标准与之相统一。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2008)重新定义老年标准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减去15年,即当人口的期望余寿小于或等于15年时视为进入老年期,该老年定义将会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持续延长而动态变化。[1]中国国家统计局2019年7月1日发布的《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显示,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岁,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使用65岁作为老年人口是符合中国发展现状的。因而,本书所指的老年人口就是指65岁以上的人口,以保证获得统一、连续的老年人口数据,并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与老年人口相对的概念是少儿人口,通常是指15岁以下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就是总人口中扣除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的部分,即15—64岁的人口。
联合国人口委员会在其发行的《多种文字人口学词典》中定义人口中老年人比例增大的状态为人口老龄化。《人口手册》(Populaion Handbook)则指出人口老龄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或者少儿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罗淳(2001)则细化了《人口手册》的定义,指出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或少儿人口比例下降的缘由,一是由于出生率或生育率下降,少儿人口相对或绝对减少;二是人口的预期寿命提高,中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下降,老年人口相对或绝对增加。[2]穆光宗(1997)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年龄中位数的上升。[3]
综上所述,可以说人口老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人口年龄中位数的上升,少儿人口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同时,人口老化是双向且可逆转的,当整个人口群体的出生率持续较高,促使少年人口比率不断攀升,则老年人口比率就会出现下降,从而使整个人口群体的人口老化程度减弱。反之,如果整个人口群体的出生率一直较低,少年人口比率不断下降,则加剧人口老化程度。
二 界定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老龄化的深入研究,学者和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界定标准有较大差异,经历了50岁以上、60岁以上到65岁以上三种情况,具体老龄化社会界定标准的发展历程见表1-1。
表1-1 老龄化社会界定标准的发展历程

联合国人口司(1956)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社会的判断标准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是否超过7%,而世界老龄问题大会(1982)则将60岁以上人口比重是否高于10%作为界定一个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这两个界定标准得到广泛认可,具体适用范围不同:联合国人口司的判断标准更为适合预期寿命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提出的标准则对于预期寿命较高的发达国家更为适合。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三 度量指标
老龄化的度量指标众多,如老年人口比重、老少比、年龄中位数、老年抚养比、老龄化率、老年人口密度指数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老年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这两个指标。
老年人口比重,又称老年人口系数、老年比,指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老年比=65岁及以上人口/总人口数×100%,老年比直观地表达出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含义,其也被称为老龄化系数,是最常用通用的指标,本书也用这一指标。
老年抚养比,又称老年负担系数,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与老龄化程度的综合性指标,表明了100名劳动人口要负担多少老年人口,通常计算方式为: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100%。与老年抚养比对应的是少儿抚养比,常作为研究老龄化时的人口控制变量,少儿抚养比=15岁以下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100%,该指标表明了100名劳动人口要负担多少少儿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