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与实现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成就、热点及成因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独特鲜明的特色,滋养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向世人展示了无穷的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政府的支持下,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到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再到体育强国建设,传统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而传统体育的发展也同样遵循着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改革开放以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四十多年来,关于传统体育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点及其规律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分析这些热点形成和转换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社会转型期构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指导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体育研究的概况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来源分布

体育学术核心期刊是我国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是传播与传递体育科技信息、开拓与繁荣体育科学的重要载体,起到将体育科技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作用。姜富明,冉强辉.科技期刊管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48.从表1-1统计出的文献数量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各期刊发表的有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献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从期刊栏目设置上来看,以民族传统体育(学)为栏目名称的有《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其他7种期刊并没有为此设立专门的栏目,多是纳入体育人文社会学或体育教育学栏目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体育文化导刊》发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文献数量居第一位,占该学科领域核心期刊文献量的24.93%。尽管2000年后各期刊发文量均有所增加,但与其他期刊相比,《体育文化导刊》的相关发文数量在2000年后出现了一个迅速增量的趋势(见图1-2)。这不仅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体育文化导刊》更名后为实现自身的转型,将自身定义为体育文化类的学术期刊,侧重从文化的视角观察、认知和介绍各种体育现象,开始注重对我国民间传统特色体育文化的研究,并给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成果以跃然导刊的机会。

表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出版来源量一览表

图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出版来源时间分布折线示意图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量及年代分布

科学文献的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量的重要尺度之一,某一时期文献数量的增加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领域研究的发展速度邱俊平.信息计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5-55.。由表1-2、图1-3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连续增长的趋势,表明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领域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表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量一览表

图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量趋势统计图

由图1-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量趋势统计发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沿波浪式上升的规律发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78—1997年、1998—2007年、2008年至今。1978—1997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处于复兴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刚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百废待兴,国家大力倡导经济发展,文化概念热潮仍属于泛化阶段,所以文献量较少,且增长缓慢。1998—2007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属于快速发展阶段,学科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相关文献数量急剧增加,此阶段文献数量出现两次快速增长。1998—2002年,体育核心期刊收入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共654篇,占研究文献总量的10.95%,增长率达86.54%,开始出现加速增长的势头。这主要是由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之下设立了四个二级学科,这其中就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成立和学科团队的形成推动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发展,使得学科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不断深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也随之进入增长阶段。2003—2007年出现了第二个飞速增长阶段,这期间的文献数量共1515篇,占总量的25.37%,增长率高达131.7%。主要原因在于,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立,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国家政府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政策,以及快速发展的竞技体育中表现出了体育道德的恶化趋势,促使各族人民重新思考体育文化的现象和本质,形成了一种文化回归的思潮。体育界也开始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发展,从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并一度成为体育研究的热点,相关文献也层出不穷,文献量极速增加,内容涉及专业建设、竞赛知识、文献研究、历史源流、推广发展及世界化等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31.。2008年至今,由于统计来源的限制,暂且对2008—2012年的文献量进行分析。此阶段文献总量为1732篇,占总量的29.00%,增长率为14.30%。虽然此时文献的总量居于最大,但增长率相对较低,学科发展出现了“新常态”。这主要是由于学科成立后,经过发展逐渐走进学科自身完善的全面发展时期,发展的趋势依旧向前,但发展的速度会相对缓慢,以便更好地完善学科自身的构建。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学科领域中的专家学者是学科发展的领头羊,他们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引领着学科的研究方向、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从而带动了整个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利用知识图谱工具软件CitespaceⅢ来构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旨在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专家学者的分布情况,并通过文献的二次检索对专家学者的研究内容和动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作者共被引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作者在同一篇文献中被引用的现象,它是由美国文献计量学家怀特(H D.White)等人率先提出的,作者之间共被引次数越多,表明他们之间的联系越密切,研究问题的相关度也就越高。透过作者共被引分析,可以识别某一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同时还可分析研判出相关领域中的学术共同体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前沿领域赵健.知识图谱绘制技法使用指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179.。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中被引用频次30次以上的作者164名,排名前10位的高频共被引作者共11位(见表1-3),由于胡小明和温力出现了并列,所以共有11位。因此,这11位作者也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

表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共被引频次一览表

也有研究从作者发文量的角度来论证学者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活跃度,间接地揭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如表1-4(引自刘文娟等),该研究结果表明白晋湘、邱丕相、王岗、刘少英和王俊奇的发文量在数量上居于前位,远远高于其他学者,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刘文娟,孔垂辉,崔建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的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60):121.。同时,对核心作者群近四年的研究进行追踪和收集,并通过CNKI数据库对这些学者进行二次检索,发现近四年他们在发文数量上依旧硕果累累,课题的申请状况和研究内容仍然居于学科的前沿。结合共被引频次和发文量的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复兴,学科团队的形成,以及核心学者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学科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表1-4 CNKI民族传统体育发文量前10名的作者

资料来源:刘文娟,孔垂辉.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的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图1-4是利用CitespaceⅢ绘制的一个包含164个节点、63条连线的作者共被引网络。图谱中的每一个圆环型节点代表一位高被引作者,节点的大小与其被引频次成正比,节点之间的连线反映了作者之间的共被引关系,连线的粗细反映了共被引关系的强弱赵健.知识图谱绘制技法使用指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216.。从图谱中可以看到在作者共被引网络中形成了三大规模较大的明显聚类,其中聚类1由王岗、徐伟军、栗胜夫等学者组成;聚类2由邱丕相、郭玉成、杨建营、刘同为、郭志禹等学者组成;聚类3由白晋湘、田祖国、刘少英、龙佩林等学者组成。这三个聚类构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三大学术共同体。其中华东地区分别以邱丕相和王岗为核心,研究内容主要以武术为主的聚类1和2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中部地区以白晋湘为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收集、整理与跟踪调查。同时,还有一些明显的聚类核心,例如华南地区以胡小明为核心,研究内容以体育人类学为主;以程大力为核心,研究内容为从体育史的角度研究武术源流等。这些小团体的研究不但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加快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步伐。在这些团队的组成成员中,既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又有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这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的研究队伍中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层次高,预示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会沿着健康繁荣的方向可持续性地发展。

图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知识图谱

关键词、主题词等是科学文献的核心与精髓,是对具体知识域中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是一种基于文献内容特征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是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次关系,从而揭示某一学科领域内知识结构演变状况、研究热点以及科学研究前沿刘则渊.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本研究利用知识图谱工具软件CitespaceⅢ来构建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核心期刊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分布知识图谱,得出关键词中共现频次10次以上的有303个,其中频次100以上的关键词有21个(见表1-5),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对这些热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发现与武术有关的关键词占了一半左右的数量,说明武术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表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共现频次100以上的关键词

研究主题的分布及演化能够直观地体现不同时区内的分析视角、研究方法和热点领域的变化。关键词作为学术论文研究主题的精炼表达,其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学科领域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金岳霖.形式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图1-5是利用CitespaceⅢ绘制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共现高频次的关键词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如1978—1983年共现频次前五的关键词为“中国武术”“武术套路”“武术运动”“武术比赛”“拳种”,到1984—1988年共现频次前五的关键词为“民族体育”“体育史”“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武术教学”,以及后来2008—2013年内共现频次前五的关键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管理”“体育经济”“技击”“新疆”等。这些词都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间段内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点。

图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知识图谱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点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从最初唯武术独大的研究,到文化自觉掀起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中人们对现代奥运、现代体育的重新认识,都呼唤着人们重新审视本民族的传统体育。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过程中,社会的变迁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发展道路曲折。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也紧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借鉴多学科的知识和运用多元的视角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理论发展,并探索实践的道路。

研究热点的来源是通过关键词共现时区知识图谱的直观体现,即圆圈辐射的范围越大,便是研究越多的关键词,从而成为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对关键词进行二次文献检索,根据相关研究的数量和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得出5个主要研究热点以及研究热点的相关变化和主要内容,以下根据研究热点出现的时序性进行排列。

1.武术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一项独具民族风貌的特殊运动项目。在戴国斌主编的《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一书中指出:“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自武术研究受到重视以来,对武术的概念进行定义首先成为研究的热点。因为概念是人们了解事物的基础,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戴国斌.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在这段时期,最早出现的武术定义出自1982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式练习……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体育》编辑委.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685.但这一定义仍然不足以用来诠释武术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它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直到1988年举行的“全国体育科学学会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上才对武术的概念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表述,并取得了较一致的看法,将武术定义为:从广义上来说,武术既是文化,又是体育;而从武术作为体育项目这一狭义的理解来看,武术应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周荔裳.群雄荟萃议武术定义及其他.中华武术,1989(2):2-3.总的来说,这些对武术的定义肯定了武术的技击属性、体育属性和文化属性,从而促使武术逐渐回归传统,回归技击,也使武术的研究成为当时的一大热点。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挖掘整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和民间武术以及拳种的收集整理;恢复武术对抗形式比赛;重视竞技武术套路的技击特点研究;武术入奥运会研究;传统武术的大众化发展和竞技武术的国际传播。

2.民族传统体育史

民族传统体育史是体育史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各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1919年郭希汾先生编写的《中国体育史》虽然开启了我国体育史的研究之门,但随后由于历史原因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我国体育史的研究才得以复苏,并形成了新的研究气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史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热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习俗起源和历史研究;传统体育教育和体育教育思想史,以及中国古代传统的体育哲学和文化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史;学术史,包括武术史、气功史及养生史。

3.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拳种中最为普及的拳种之一。但它自产生以来,就脱离了以军旅武技为主体的原始武艺,更多的是从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国传统养生学中汲取滋养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发展至今更多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和健身特色朱晓东,冯霞.太极拳发展研究综述.搏击·武术科学,2009(1):33-34.。改革开放以来,太极拳以其健身性、防身性、高超的艺术性,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并成为当时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太极拳起源的考究;太极拳健身养身功能的探索;竞技太极拳的发展研究;推动太极拳产业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研究。

4.民族传统体育

从关键词共现时区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开始成为热点词是始于1997年之后,并在1998—2003年之间达到了高峰期。这主要是由于学科成立,研究者们开始对领域内许多模糊、混乱的概念进行界定,从而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核心的名词,确定了学科的地位,也进一步壮大了领域内的研究团队,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内容不断扩大,研究的视角也更多元。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理论部分为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起源、特征、功能价值、分类等,实践部分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发展对策与措施、发展趋势、区域研究、个案研究、运动研究等汤立许,蔡仲林.近10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1):63-68.

5.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体育文化中的一个子集,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一个特定的地理范畴,并受到其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反作用于环境的变迁,各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姜玉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的途径.体育与科学,2004(5):29-31.。五千年的文明史滋养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它脱胎于各个民族不同的风俗和人文环境,经历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进化过程,承载着中华各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勇于超越的意志力量,折射和涵盖着民族传统美德及历史传承过程中的文化更迭,具备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89.

自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受到广大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以来,文化研究也开始出现回暖的现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成为领域研究的热点,并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先前研究中欠缺文化思考的一种补充,也是对接下来更深入的研究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源、特征和变迁的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多元性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点转换的原因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使得在与西方竞技体育对抗中初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被当作“封建糟粕”进行了批斗,许多珍贵的资料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直到改革开放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经济的腾飞,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破旧立新的认识,不再一味地追赶西方的新思潮,唤醒了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从而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开启了“绿灯模式”。

本研究认为,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政府的支持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发展的主要支撑。1978年初党中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方针,使得“文化大革命”中许多曾被错误批判和压制的领域得到扶正。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领域内,武术作为标志性的代表首先受到了政府和人们的重视,邓小平、廖承志、荣高棠等中央领导都曾关注武术的发展。同年,体育院校恢复招收武术本科生、研究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开始复苏,并且出现一种“唯武术独大”的研究态势。1997年国家体委将民族传统体育学设为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学科的成立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领域内的研究形式打破了单一形成了多元。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武术,还容括了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及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此,学科自身的发展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成就了千年盛世,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国际地位,促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迎着这个契机,借鉴新世纪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从全球化、国际化、现代化等多视角来实现学科自身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更客观、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因果关系,本研究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热点转换的原因。纵向主要分为三个时间段:改革开放至1996年——唯武术独大;1997年至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学科成立;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至今——学科全面发展。横向将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热点研究形成的原因。

1.改革开放至1996年——唯武术独大

改革开放正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时期,国家以大力发展经济为主,人文社会科学处于恢复阶段,文化的自主发展相对较弱,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扶持和资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长期的批判和打压,元气重伤,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核心的发展力量。幸运的是,在新时代到来之际,武术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自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广大的群众基础,首先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群众的支持,从而复兴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形成了一段特殊的“唯武术独大”的研究时期。

参照图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整理出此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武术、武术套路、武术比赛、武术运动、拳种、武术技术、武术流派、太极拳运动等等围绕着武术展开的研究。纵观此阶段的国情和武术研究的特征,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在此阶段,政策扶持作为武术发展的主要支撑,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相辅相成。理论上,1979年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国家体委派出了武术调查小组,分赴山西、陕西、四川地区开展考察,对我国的武术遗产进行了初步的摸底。1982年12月,国家体委又召开了全国武术会议,提出“挖掘传统武术,抢救武术文化遗产,是当前的急迫任务”。1983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小组整理出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129个拳种,后来又增加了木兰拳和少北拳,总计131个。拳种按其动作性质可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按动作形态,则有长拳和短打之分刘文武.武术基本理论问题反思.体育科学,2015(3):22-29.。实践上,自1978年在湖南湘潭举办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性的武术比赛伊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练武的热潮,各种各样的武术表演、武术协会组织和民办武术学校在全国各地相继举办和建立。随后国家体委决定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和浙江体工大队进行散打、短兵和太极推手的实验研究高美玲.三十年来武术的发展和入奥价值初探.搏击·武术科学,2009(9):11-12.。国内这些活跃的武术比赛氛围、政策的推动,以及相关理论的挖掘整理,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武术的影响力。1982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武术国际化发展战略,同年还举行了南京中国武术国际友谊邀请赛。在此期间,欧洲武术协会、泛美武术协会、南美武术功夫联合会、亚洲武术联合会和非洲功夫联合会等国际和各洲的武术组织和团体先后成立,并举行了洲级和地区武术比赛。1990年10月3日,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武术走向国际化的新历程;同年的北京亚运会上,武术套路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和常设项目,这是武术进入重大赛事的里程碑;1991年,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套路和散打携手走上世界武术竞技赛场。余剑等.建国60周年我国武术的回顾与展望.训练与竞赛,2010(2):24-26.由此观之,武术竞赛与武术研究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也就是说,武术竞赛促进了武术研究的发展,同时武术研究又作为理论支撑反作用于武术竞赛,促进武术竞赛得到更好的开展。

另一方面是由于1978年体育院校刚恢复招收武术本科生、研究生,领域内的研究者多为武术家和武术传人,研究的内容自然也大多集中在武术的问题上。依据前文图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中导出的数据整理可知,此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主力军有邱丕相、郭志禹、温力、程大力、刘同为、周伟良、赵秋菊等武术研究专家,这些专家大都出生武术世家或者为武术传人。如邱丕相,中国武术九段,师从著名武术家蔡云龙;温力,出生于武术世家,父亲是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母亲刘玉华为最早的武术九段高手,弟弟曾担任武术散打队总教练;郭志禹自幼学武,精技击,中国武术九段;程大力亦长期习武,是峨眉派著名武术家彭元镇、侯仲约先生的入室弟子。

2.1998年至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学科成立

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被正式确立为“体育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它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学不再作为一般项目与田径、篮球等并列在体育教育训练学门下进行研究和管理,而是力图依托自身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渊源,发展出自身的独特理论和科学体系。由此观之,学科成立阶段,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扶持,依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要支撑,而学科的建立则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民俗体育的现状与传承等问题上。依据这些热点研究的特点分析不难发现,武术顺沿到此阶段,依旧占有很大的研究比重,但研究内容不再唯武术独大,随着文化热的复兴,国家开始重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首先,1999年武术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新成员,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01年7月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给武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奥运会的机会,让武术有望在自家门口大放异彩,向全世界呈现中国的“国之瑰宝”,武术入奥运会的相关研究便成为此阶段的一个研究热点。同时国家在政策上也对武术发展提供了相关支持,2000年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提倡要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并指出要加强对各类武术、气功等社会团体的科学管理曹守和.中国体育通史: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86.;随后连续颁布了《关于加强武术学校、习武场所管理的通知》中国体育年鉴编辑部.中国体育年鉴2007.北京:中国体育年鉴社,2008:179.《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体育年鉴编辑部.中国体育年鉴2001.北京:中国体育年鉴社,2001:96.等文件,2002年又颁布了与武术段位制配套实施的发展武术运动的相关文件。祖庆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1949—2014).宁波:宁波大学,2016.这些文件从管理层面上丰富了我国武术的研究,使武术的发展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为武术入奥运会打下基础。

其次,此阶段国家和政府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推出了一系列的发展和保护政策。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农业部联合公布的《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各级政府应重点关注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不断提高民间体育的质量,发挥其优秀的健身价值。中国体育年鉴编辑部.中国体育年鉴2003.北京:中国体育年鉴社,2003:156-157.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通过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渠道来保护、挖掘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1.2006年颁布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重视民族、民间体育的创新与传承,着重保护民族体育遗产,实施民族体育保护工程……中国体育年鉴编辑部.中国体育年鉴2007.北京:中国体育年鉴社,2008:57.这些从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上提出的政策,对这一特殊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成立,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撑。“概念”的界定,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不仅限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武术这一大类,而是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从而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起到了“正名”的作用。其次,有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研究,有利于认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和挖掘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其自身的特征和价值功能。这也正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区别于西方竞技体育的内在因素。与西方竞技体育中的急功近利和挑战人类极限相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契合现代人心理的精神诉求,符合人类活动返璞归真的内在逻辑,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和重视。依据图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量趋势统计图,观察到此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量出现了两次快速增长。由此观之,无论从研究文献的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成立都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发展起到了内在驱动的作用。

3.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至今——学科全面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以占据金牌榜和奖牌榜双项第一的成绩取得了圆满成功,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在北京一次又一次地升起时,体育运动也越来越深入民心,加速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当我们在赞颂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的卓越贡献,为现代奥运赞叹不已的时候,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鼎盛的外衣下也潜藏着严重的隐忧。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技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趣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过度商业化、踢假球和兴奋剂等问题,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白晋湘,张小林,等.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1153-1157.由于以上西方奥林匹克中众多毒瘤因素的影响,以及国内文化回归思潮的召唤,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真正内涵开始被思考,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朝着学科的全面发展开进。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关键词共现时区知识图谱(见图1-5),发现此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管理、体育经济、技击、文化传播、武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运动损伤、国际传播、体育产业、体育人类学等问题的研究上。以此观之,此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点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多视角分析研究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两条腿走路”,即外因和内因相互推动作用。

外因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的腾飞带来文化复兴思潮,党的十七大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从我国昆曲首次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到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文化”,通过肢体的动作表达人的意识、思想、情感等,展现民族风貌。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体育科学,2006(8)66-70.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指出,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传承和保护。《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2006年到2011年间,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1219项,其中收录了包括少林功夫、太极拳、蹴鞠、满族珍珠球、华佗五禽戏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共计58项。王卓.2003—2011年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浙江体育科学,2012(3):1-5.由此观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子集,在此阶段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另一方面,建设体育强国的大背景。北京奥运会后提出的体育强国建设,就是因为意识到我国不能只是金牌大国和竞技强国,而要实现体育均衡,全面发展提高国家体育薄弱环节,发展大众体育,增加体育感召力,加强体育产业的全球化建设,使体育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发展。王大中,薛慧敏,等.论我国体育国际传播的实践优化策略.现代传播,2013(11):145-146.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竞技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仅符合现代化社会中大众休闲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需求,同时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文化传播以及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

内因则归因于学科自身发展的成熟。自1997年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学二级学科,到现今具有本科培养、硕士培养和博士培养这一完整的培养体系,如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都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本科、硕士、博士一条龙的学科设置模式,标志着学科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由图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可知,领域内不仅形成了区域化稳定的团队,同时还吸引了多学科的人才,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此阶段的研究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仅有从人类学出发的本质认识,还包括了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的知识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进行的深入探究,以及结合时代的背景,运用国际化、现代化、全球化等多视野来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传播、保护和传承等问题,使得文献量出现了一个增长新高峰,热点研究的内容也更多元化。《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这6份核心期刊都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专栏,其他核心期刊虽没有开设专栏,但也有发表与民族传统体育有关的文章。这些核心期刊的栏目设置,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宣传和学术交流的平台,碰撞出了学科交流的火花,从而推动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我们可以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关于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方面的专题研究却不多见,并没有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已有的价值研究大部分是以局部或者是研究背景的方式呈现。然而,在同一时期价值哲学研究早已广泛渗透到文学、艺术、新闻、教育、科技、道德、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等诸多学科研究领域,价值、价值取向已成为不同学科众多学者的共同学术话语,价值思考、价值把握已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兴奋点、聚集点。徐贵权.价值世界的哲学追问与沉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价值哲学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勃兴,除了是对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价值的深切呼唤和理性思考徐贵权.价值世界的哲学追问与沉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还源于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的合理性价值追求,以及重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体系的需要。徐贵权.价值世界的哲学追问与沉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8.

本研究以社会转型为切入点固然可以立体地、全方位地把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变化的缘由,但为了避免引起歧义(中国社会转型作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与发展的过程始于19世纪中期),本研究中的社会转型期更侧重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社会变革最显著的阶段,而且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涵盖了引发中国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全部因素。同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发展史上社会重大转折的标志,我们所研究的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也正是发轫于此,这是人们的普遍共识,因而具有确定性。徐贵权.价值世界的哲学追问与沉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8-109.因此,以改革开放为观察背景、分析框架是较为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