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协作:京津冀协同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京津冀地区发展战略的沿革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于重塑中国经济版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溯京津冀地区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措施,对今天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京津唐区域合作(20世纪80年代)

1981年中共中央作出要搞好我国国土整治工作的决定,国家建委将国土整治工作的重点先引向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1982年,国家计委开始抓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研究,委托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国家经委综合运输所、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国家经委能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资源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分别承担京津唐地区的人口、城镇、工业、交通、农业、水利、能源、环境各项专题研究,委托中科院地理所承担“京津唐地区国土开发整治的综合研究”,由胡序威教授主持于1984年提交了该项综合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市率先启动了“北京与首都周边地区经济合作”的研究项目。“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则由天津市较早提出,1986年环渤海省市成立“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后改名为“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同年,国家计委为了避免地方政府自主决策权扩大后的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在全国划定了包括“环渤海经济圈”在内的七大块经济区域,环渤海经济圈纳入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

二、京津冀区域合作与竞争(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是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低谷时期。这一时期,地区间存在一些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流、能源、环境等方面的合作。同时,学界仍然针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一系列研讨。1990年,成立9年的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由于合作区域范围过大、地区间经济关联度较低以及没有日常工作机构等问题失去凝聚力,在举行了第七次会议后销声匿迹。

缺少了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区域内地区政府之间、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重复建设也愈演愈烈。京唐港位于唐山市东南95千米乐亭县境内。早在1919年,孙中山提出在此地建设“北方大港”的设想。1993年7月,唐山港投入运营一年后,北京市政府与唐山市政府就联合建设签订合同,更名为“京唐港”。京唐港距北京市260千米,是北京到天津距离的两倍。

1995年,河北正式提出“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即外环渤海内环京津,并将其纳入《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以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谓“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完整的表述是“外向带动,‘两环’结合,内联入手,外引突破”。“两环”就是环渤海、环京津,环渤海就是面向海洋开放,环京津就是对内陆开放。

三、“京津冀北”与廊坊共识(21世纪初)

进入21世纪,京津冀区域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建设“京津冀北都市圈”成为当时的主要思路。关于“京津冀北”地区发展的设想,有三种观点影响最大,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孙久文教授提出将河北秦皇岛市与北京联合的构想,把北京建成一个滨海城市,使之成为海运和物流中心;天津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穆学明提出的“京津合并”构想,用5~10年时间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提出的“大北京”战略,走京津冀联合发展之路,建设中国北方的大城市群。

2004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持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河北廊坊召开,会上京津冀三省市政府达成“廊坊共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推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符合区域内各方利益,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2)虽然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体制、机制、观念等方面的障碍,必须予以突破;

(3)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原则,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统筹协调、多元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推进,逐步形成良性互动、竞争合作的区域发展格局;

(4)建立京津冀发展和改革部门定期协商制度,加强信息沟通,研究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5)尽快建立京津冀省市长高层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议定合作重大事项,制定促进共同发展的地区政策和措施;

(6)联合设立协调机构,落实省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任务;

(7)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

(8)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消除壁垒,扩大相互开放,创造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合理分工。

四、京津冀都市圈和首都经济圈(2005—2014年)

进入“十一五”时期,建设“京津冀都市圈”的战略成为社会的共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陆大道院士和樊杰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制定的《京津冀都市圈规划》,提出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保定市、廊坊市、沧州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的10个城市的方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开忠教授领衔完成的《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综合采用交流强度、断裂点、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分析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公式后,得出的首都圈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廊坊市、沧州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市、承德市9个城市。

为迎接“十二五”时期的到来,北京市提出“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并争取写入“十二五”规划。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被“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取而代之。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与此相关的表述是:“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

“首都经济圈”提出要强化北京的政治、文化、科教中心地位,向周边地区疏解经济功能。同时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短板,主要是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与此同时,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构想,首次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打造中国经济新版图的重大战略抉择。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冀三方应当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关系,积极主动地抓住机遇、转型升级是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写进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标志着在未来,国家将以更大的力度促进这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同时也是加快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