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为妈妈,看见自己
怀孕时请送自己一份最好的礼物
怀孕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窗口,令女性有动力和机会去学习关注自己,并以深度滋养的方式照顾自己。
想要对怀孕的你说一句,“辛苦了”
生命中有一些时刻,很短,两分钟就能讲述完。尽管那样短,却值得我们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因为那些时刻足以改变我们的一生。
比如,怀孕。
不管是躲在洗手间里瞪着验孕试纸的两条红线,还是医生抬头笑着说“你怀孕了”,知道自己怀孕的那个瞬间感觉有点儿云里雾里的,好像一下子理解不了发生了什么、意味着什么。几分钟之后,你的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奇妙的情绪,如果简单地用“高兴”这个词来形容,会觉得敷衍。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如此形容这个瞬间——“看到试纸上的两条红线,忍不住仰天大笑”。那是在她的第二段婚姻中,而她一度以为自己再也不会遇到幸福。
另一个女性朋友知道自己怀孕时则是先反应了几秒,然后开始掉眼泪。为着这次怀孕,她做了卵巢手术,卧床休息了好几个月。
更多女性说,她们没有计划,也没有排斥,随遇而安。来了,也很好。
不管这一瞬间是否来得如你预期,它都毫不留情地改写了我们后来的人生。
我自己也没有特意地计划何时怀孕,只是觉得时机好像到了,那个生命就自然而然地来了。我的第一反应是高兴,第二反应是怪不得自己这段时间困得不行,第三反应是自己吓了一跳:工作怎么办,会有影响吗?
不是我多么疯狂地热爱工作,而是我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刚刚被任命为新公司的CEO。团队初建,大家正摩拳擦掌地想着大干一场,CEO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不能说换就换。当时,公司正面临新品研发、业务开拓、团队建设等事情,每一件都需要花费十分的心力。公司的初创期,几乎覆盖了我的整个孕期。那是个很难言说的复杂阶段,现在有朋友回忆起来,还会说崔璀怀孕时啥事没有,健步如飞。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很多时候是因为不能有事:一进入公司,有大量会议和一屋子同事等着你,一堆问题悬而未决。每一个同事都拼尽全力,你很难让自己因为怀孕而耽误大家的进度。这样看来,我孕期时啥事没有,很有可能是工作的高度紧张所赋予的。
有一个细节可以做证。在孕期不到3个月的时候,我带团队去外地进行培训,一去就是半个月,每天从早8点到晚9点,听课、比赛、演讲排得满满的,以至于我半夜饿醒时,只能在房间里摸黑喝牛奶。后来,孕检时因孕酮过低,我被医生勒令休息一周。奇怪的是,高强度的培训一停下,我每天醒来都觉得头晕恶心,只要一睁眼,就感觉房间在旋转,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是有妊娠反应的,我只能闭着眼躺在床上,不能看手机,不能看书,胃口也变得很差。我就这样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周,每天都生无可恋。孕酮恢复正常后,我又回到了公司,奇怪的是,所有妊娠反应好像就这样消失了。
孕后期,我的后背长了一大片湿疹,痒得我咬牙切齿,开会时要极力控制自己才不至于伸手去挠。记得有一次我妈帮我涂药,药水不断流下来,我说要不趴着吧,但一低头看着隆起的肚子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享受过趴着的权利了。两个人笑了半天,我妈忽然说:“没有哪个女人能‘安全’地度过孕期。”
身体里承载着另外一个生命,自己再怎么强大,辛苦也在所难免。我有好几次跟同事谈话到晚上八九点,第二天产检时被医生扣下来吸氧;怀孕8个月时赶上新产品发售,我在会场站了一天,耻骨痛到不能走路,睡觉时连翻身都困难。
跟我同时怀孕的女性朋友雨,孕吐反应持续到怀孕5个多月时,每天早上在马桶边吐到昏天黑地,吐到没什么可吐,只能抱着马桶干呕。还有一个女性朋友珊,经历了先兆性流产,在床上将近一动不动地躺着养了3个月的胎——我很难想象那种生活。后来我们聊起来,共同得出了一个结论:怀孕那段时间,常常觉得自己一直在生存和生孩子之间碰撞。
我查阅资料后发现,孕期女性所经受的痛苦,远不止这些。
恶心呕吐
据统计数据显示,75%以上的怀孕在妊娠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而其中50%的孕妇则会出现孕吐,0.3%~1%的孕妇还会出现妊娠剧吐。
腰酸背痛
在怀孕期间,48%的孕妇经历过腰酸背痛,22.22%的孕妇会出现持续性的腰背酸痛,大约10%的孕妇会出现严重的腰酸背痛。
腿抽筋
在怀孕后期,腿抽筋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随着怀孕时间越来越长,孕妇腿抽筋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超过50%的孕妇曾报告出现过腿抽筋的现象。
失眠
怀孕早期,因为尿频、恶心呕吐、燥热等反应,孕妇睡眠质量受到明显影响;怀孕中期,孕妇则容易因为胃灼热、做梦、不宁腿综合征而睡不安宁;怀孕晚期,孕妇可能会有打鼾等问题。
即使怀孕早期总睡眠时间增加,但孕妇报告主观性失眠的频率也在增加;怀孕中期,孕妇的睡眠时间开始减少;而在怀孕晚期,不宁腿综合征、夜间觉醒的出现次数会增多,所以孕妇报告睡眠问题的频率也会变得更高。
痛死人的便秘
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发现,在怀孕的早、中、晚期,孕妇发生便秘的概率分别为45.4%、37.1%、39.4%。有11%~38%的孕妇在怀孕期间会出现便秘,部分孕妇会遭受痔疮的折磨。
没有女人能“安全”地度过孕期。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把怀孕描述得像遇见彩虹般幸运,我想,那不过是因为我们对于即将到来的生命充满期待。这份期待增强了我们的耐受力,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也美化了我们对于不适的记忆。同时,孩子降临之后的生活更加如“排山倒海”一般,挤占了我们的记忆存储空间罢了。
现在,每当我在职场上碰到孕期女性,都会对她们多一些关照,忍不住多说一句“辛苦了”。
哪怕她们自己觉得“我还好”,可我知道那种微妙的感觉——要多付出一些努力,才能让一些情况看起来还好。
我们只关注身体,却忽视了孕期的另一重要部分——情绪
休养了快两周,身体一切指标恢复正常后,我又杀回了公司。因为在工作中不会有人为你没有完成工作目标而埋单,不管你是怀孕了还是有什么其他事情。如果你身居要职,更是如此。如果你不积淀更多成绩,把团队打磨得更扎实,以保证休产假期间一切运转正常,那么休完产假回来,你的位置很有可能会受到威胁——这就是成人世界的规则,很残酷,但公平。在美剧《傲骨之战》中,律师卢卡发现自己意外怀孕后,跟朋友说:“我正在升为合伙人的正确轨道上,在事业上,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被拖了后腿。现在,我担心他们利用这一点,来扳倒我。”然后,她在通知其他合伙人自己怀孕时,同时通知了如下安排:“预产期是5月22号,我会在5月25号回来,只耽误3个工作日,其中没有一天是在法庭上。我的产检都安排在上午9点之前,也安排好在家带孩子的人了。我不是在向你们索取,也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补助,但我想继续跟进我的案子,毕竟我已经跟进一年多了。”
也许你会觉得剧中人物那样做太夸张,但对很多女性来说,那就是她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我在孕期,也时刻怀有这种担忧和焦虑。在筹备期间,所有业务要重新拓展,争论格外多:我跟董事会意见不一致,团队内部也对业务走向各执一词。怀孕5个月的时候,我发现肚子里的那个小家伙开始“参与”我的会议了——每次我情绪紧张、心烦意乱地主持会议时,他就会在肚子里闹腾。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因为一项新业务执行不到位,董事长开会时声音震天响。我作为第一责任人,愧疚、懊恼得不行。这时,肚子里的小家伙忽然狂踢我,我低头看着肚子,隔着薄连衣裙,肚皮左边鼓一下,右边冒一头,肉眼可见。当时我的念头是,肚子里怕不是藏着一个“异形”吧?这是要原地爆炸了吗?
眼看着董事长的怒火不见消,肚子里的小家伙也没有消停的意思,他闹腾得太厉害了,使我不得不站起来,离开会场休息。在门外待了一会儿,肚子安静下来了,我忍不住问他:“你这是在帮我离开风暴中心吗?”那一刻的惊讶,我到现在还记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生命,跟你完全同频,你们不需要通过语言来交流,也不需要任何解释,他能感觉到你的感觉,然后用他的方式与你联结。
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感同身受。从此以后,我不再是一个人。
怀孕5个月时,我婆婆因癌症去世了。在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整个家庭都处在期待新生命的欢喜和应对癌症治疗、复发的恐惧中。这种五味杂陈的感受,常常让我不知如何应对。
那天早上7点多,老公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醒。我感觉到他声音里的克制情绪,警觉地问:“妈妈呢?”他说妈妈走了。
挂了电话,我低头对小家伙说:“奶奶见不到你了。”我用手轻拍肚子,好怕悲伤吓到肚子里的他,但是悲伤完全抑制不住,我痛哭流涕。但是,在那一个小时里,他一动不动。
那段时间,朋友们见到我都会说:“你要稳定住情绪啊,肚子里还有孩子。”
这就是我的整个孕期生活。
新业务的压力、婆婆离世等外界刺激尤其多,我的整个大脑调动内分泌系统,使它处于“备战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压上升、交感神经兴奋、呼吸急促和血氧含量下降等生理反应接踵而至。那时我常常会焦虑、失眠,后来回想起来,我忍不住猜测是不是那段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患上了产后抑郁。
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自己的情绪和生理反应是否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我看到一些研究表明,胎儿极有可能在腹中时就已经和母亲形成一种运动共振模式,能对妈妈的身体运动、声音等感觉方式进行同步。这种早期的共振行为,可以在胎儿出生后发挥作用,帮助婴儿与妈妈建立行为和情感联结。
而妈妈怀孕期间所产生的焦虑和压力,会让孩子形成一定的易感素质。我回想起小核桃出生后的一年里,他是一个很难入睡、非常会哭闹的婴儿。他午夜时响亮的哭声,到现在都是我的噩梦——我记得有一次,为了避免他的哭声打扰到劳累了一天的姥姥和姥爷,我便把他抱到阳台上。在很深的夜里,只有我和大哭不止的他。过了一会儿,小区里开始有此起彼伏的猫叫声——小核桃凭一己之力,成功唤醒了小区里所有的猫。
小核桃1岁的时候,我带他参加公司的一个活动。在活动上,那位在我怀孕期间无数次大声咆哮的董事长出现了,她热情地招呼小核桃,然而小核桃在听到她声音的瞬间,放声大哭。
后来,董事长见到小核桃,远远地就会开始调侃他:“小家伙,还不哭吗?”
小核桃也真是很配合,一听到她的声音就哇哇大哭,抱着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喊着“妈妈,回家”。其他同事的孩子都乖巧地替爸爸、妈妈向董事长问好,而我的孩子一见到董事长就大哭,可想而知我当时的表情有多尴尬。
好的是,这段让我感到尴尬的经历,反而促使我在日后对小核桃的养育中格外注意他的情绪与沟通。终于,小核桃3岁的时候不再因为任何声音大哭了,他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好沟通的孩子了。
回想孕期的经历,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即我不懂得如何停止。我不懂得怎样释放焦虑,哪怕我意识到“你该关照自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做。而这个问题,让我和肚子里的孩子,都经历过非常煎熬的一段时期。
这是我怀孕以来感到最遗憾的记忆。
从孕期开始,请好好关照自己
2018年,小核桃4岁了,而我也已经创业2年多,研发了很多关注女性成长的课程。在一次线下课程中,我们请到了正念导师贾坤,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正念。
在那之前,“正念”就已经是一个时髦词了。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720多家医院、机构开设了正念减压课程,帮助了各行各业的人。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正念可以广泛应用于失眠、焦虑、抑郁、高血压和慢性疼痛等症状的辅助疗愈,在心理健康、职场减压、领导力发展、学校教育和亲子关系等方面,正念也有很好的成效。
在我看过的企业家传记里,大多提到硅谷的很多创业公司在内部推广正念,帮助员工觉察自我、提高创造力。史蒂夫·乔布斯更是正念的资深体验者。
那时候,我只是知道正念好,但总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
贾坤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正念多年。乍一看,他不过是一个笑起来像阳光洒过的大男孩儿,爱踢球、爱讲冷笑话,这让我放松了很多——我一直以来都误以为练习正念要正襟危坐。谈笑间,他说了一句话:“正念,是研究当下的心。”
听到这句话的当下,我的心好像被撞了一下。
他盘腿坐下,像不经意地说:“来,关照自己的身体,关照自己的心。”然后,整个教室的气场忽然变了,好像万物下降,慢慢落入尘土。
就在那个瞬间,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放松,孕期那个不知所措、拼命向前跑的我,出现在了眼前。结束正念后,我跟贾坤老师说:“如果当时有人告诉4年前那个不知所措、拼命奔跑的我,让我们来研究你当下的心,我想,‘她’会流泪的。”
这次体验打开了我跟正念之间的大门。带着自己孕期的遗憾,我走访了不同的正念老师。如果现在有人问我,孕期女性该如何关照自我,我会首推正念。
专注于正念疗法的沈荟馨老师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准妈妈来医院看病,她的血糖有一些小问题,其实这种问题对孕期女性来说很常见。医生提醒她,如果血糖再不降下去,对宝宝和妈妈都不太好。
吃晚饭的时候,这位准妈妈坐到了桌子旁,看着面前的饭A想起了医生白天说的话,让她少吃含糖量高的东西B。这时,她自动化的思维开始运作了:“唉,我总是喜欢吃吃吃,都怪我,管不住嘴。我之前也没有进行锻炼,体重也不好好控制,怀孕的时候就会比别的孕妇胖一点儿。是不是这些原因让我的血糖变高了呀?”想到这里,她觉得非常内疚。这种内疚的情绪就是C。
这位准妈妈继续想:“我之前在育儿书上看到,如果血糖一直控制不好,生下来的宝宝可能会发育不太正常啊。”育儿书上的内容就是D。
这时候,准妈妈的胃口已经变差了。“哎呀,那我现在这么焦虑,什么都吃不下,这顿饭吃不好,宝宝今天的营养吸收就会受到影响,那后面会不会出现问题?”她对宝宝的担忧就是E。
最后,这位准妈妈的念头飘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从A到E,一直思来想去,总之心思已经不在吃晚饭上了。这些发散的想法会让她觉得哪里都危险,一直处于失控的状态,心里充满了焦虑。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哭笑不得。这就是我在孕期,甚至是在成为妈妈之后的样子啊,不管发生什么,都会联想到之后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沉溺在这种认知和情绪里。而这种沉溺,是导致我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发生恶化的重要原因。
但是,正念练习会帮我们及时认识到这一点,让我们有能力把思绪放到当下最需要关注的事情上。看到饭菜时,思绪就只是停留在吃饭上;睡觉时,思绪就只是集中在休息上。不任由思绪乱飞,扰乱心神。
沈荟馨老师特别提倡孕期女性练习正念。正是通过她,我才了解到正念取向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培养个体与不适感的相处能力。这种基本原则太适合孕期女性进行自我关照了,不是吗?正念训练的是人与困难共处的能力,注重的是让人变得更强大、更平静,而不是让环境变得更温柔。
在生理层面,我们怀孕时承受了呕吐、腰酸背痛、失眠和便秘等各种不适,到了生产时还会经历宫缩、阴道撕裂、剖宫产、涨奶和乳头皲裂等各种痛苦。有些痛苦会自行消退(比如孕吐),有些痛苦却没有任何解药(比如宫缩),因此,培养与疼痛相处的能力(而不是消除疼痛)对于孕期女性适应生理压力有长期的积极影响。
回到心理层面,孕期的我们承受了很多焦虑情绪,正念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让我们回到当下。
对正念认知疗法研究了十多年的索娜·狄米珍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我常常推荐孕期女性练习正念的原因:“怀孕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窗口,令女性有动力和机会去学习关注自己,并以深度滋养的方式照顾自己。”
即使是现在,我也深受正念中“回到当下”的影响。有一次小核桃感冒了,快要睡觉的时候,我发现他的上嘴唇忽然鼓起了一个大包,导致嘴巴都合不起来。大半夜里,家人急得团团转:“怎么回事?怎么会起这么大的包?会不会破掉?这是过敏还是食物中毒?”
这种没有答案的慌乱时刻,是女性当妈妈之后要常常面对的。我跟自己说:“要停留在当下。”当下,小核桃除了嘴巴合不起来,没有任何痛苦的感觉。“别着急,你们都去睡吧,只留我观察就好了。”我把家人都打发走了,自己陪小核桃躺着。“回到当下,不焦虑明天,也不恐惧未来。”我跟自己说,结果不知不觉也睡着了。早上闹钟响,我一个激灵爬起来。天哪,我的心也太大了,怎么就睡着了呢?
“你怎么样了?哎,你的包怎么不见了?”我把小核桃的脸全方位地检查了好几遍。小核桃懒洋洋地睁开小眼:“妈妈,我的包好了呀。”
这就是正念给到我的关照。在我感觉非常疲惫或者压力很大的时候,我会跟随老师进入正念状态,每次听到正念老师缓慢而悠长的声音,“现在,让我们觉察一下自己的呼吸”,我便会有一种安定下来的满足感。
如果说正念教会了我什么,那就是如何关照自己。
产后抑郁: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
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就是一切好起来的开始。
因为生孩子,我“搞丢”了CEO职位
我生孩子那一年29岁。虽然我在孕期种种“健步如飞”,但生活要比故事出其不意得多,生活的高潮是:我因为生孩子,“搞丢”了CEO职位。
在离预产期只有一周时,想想差不多该休息了,我便安排好接下来一个季度的工作,跟团队打了包票,下个季度稳扎稳打,优化产品、积蓄能量,等我回来,打个胜仗!
说完,我便挥挥手待产去了。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产假一休就是半年——当然,可不是因为我乐不思蜀。
生孩子前,我见缝插针地用表格做了一个计划,从束腹带、喂奶衣,到婴儿的吃喝拉撒用品,样样俱全。后来,但凡身边有朋友要生孩子,都会把我的这个表格要去,直接按表进行采购。他们说我果然是职场高手,干什么都是一把好手,“没见过这么全”的清单。但意料之外的是,我自认为做好了一切准备,没想到漏掉了一项未知的、关键的准备——产后抑郁。
我是顺产,从开始阵痛到生完,经历了24小时,那时候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作“真正的痛,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因为在一体化病房里生产,家人被允许陪在我的旁边,当时,老公吓坏了,我妈急哭了,我爸只待了一小段时间,因为受不了,跑到走廊里了。
家人说我最后已经神志不清、眼神涣散,基本上是靠意志力熬完了最后的产程。
后来,接近一年的时间里,只要提到生孩子,我都会产生生理上的疼痛感。
生产后第一次去洗手间时,毫无经验的我刚挪下床就两脚一软倒在地上。这种只会发生在偶像剧女主角身上的情景竟然发生在我身上——一个一周前还坐在会议桌旁,一只脚踩着旁边的凳子,跟一屋子同事豪言壮语开会的“金刚孕妇”身上。
不仅如此,我的睡眠也遭受了巨大的挑战。我迷迷糊糊刚睡着,旁边的婴儿便嘤嘤啼哭,月嫂翻身下床,一边叫醒我,说要喂奶了,一边去抱孩子。一方面,我跟那位“婴儿同学”其实还不是很熟,他竟然这样主宰我的身体,让我措手不及;另一方面,我惊讶于自己才睡了不到两小时,现在是凌晨1点啊。
在凌晨3点再次被叫醒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不是意外,这是抚养一个婴儿必须养成的时间规律——据说他的胃只有葡萄那么大,那意味着他很快就会再哭,要求吃奶。
除了婴儿,满屋子的人也让我有点儿措手不及。
尽职尽责的月嫂跟我的对话句式一成不变:“快,趁孩子睡了,你赶紧绑一下束腹带,洗漱一下。”“快,孩子睡了,你也赶紧睡啊,待会儿又要起来喂奶了。”爸妈是这样安慰我的:“别不开心啊,对奶水不好。”“别老看iPad,眼睛要坏掉。”“多喝汤,奶水才会足。”
在经历了第38个失眠之夜后,在职场上一贯相信方法论、做事势必达成的我,终于承认自己被随着生产而来的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打败了。
即便时隔多年,回想起那段时光,我的心仍然会揪起来——那段时光久得仿佛是上个世纪的事儿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那时的狼狈不堪,像头困兽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反复冲撞、挣扎。我看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也看不到出口。那段时期,我失眠、敏感,一碰就奓毛,觉得自己糟糕极了,身边的每个人似乎都在忍受我。大家耐着性子安慰我:“看看可爱的孩子,有什么不高兴的呢?”这类话让我羞愧难当,虽然我有100个理由不高兴:我睡不着,长期失眠;我的乳头被婴儿咬破了,刚刚结痂,他一口吸下去痛得我眼泪直流;我只是出去跟朋友吃了顿饭,乳腺就堵塞了,通乳师给我通乳的时候,我又痛得哇哇叫;我总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婴儿,使他得了湿疹和肠绞痛;我不敢刷朋友圈,因为同事们都在进步,而我每隔两小时要换一次“尿不湿”……但有第101个理由,让我不能不高兴:我都当妈妈了。
我觉得这是对自己最残忍的地方,好像我们成为妈妈后,七情六欲都要自动避让。
但当时的我甚至意识不到这些,因为我认同那些“正确”的观点,我想好起来,我必须好起来。但当我真正开始好起来时,已经过去了足足半年。
更让我感到不知所措的是,我的表达能力一直很不错,但生完孩子的那段时间,我表达不清楚自己到底怎么了。
朋友要来探望,我则拼命拒绝,翻来覆去地也只是说:“睡得不好,等我好了再来吧。”大家以为我只是在跟他们客气,所以一腔热情地坚持来。在等待他们到来的时间里,我一遍遍地跟自己说:“没事儿的,实在不想说话,可以笑一笑。”
我硬撑着跟朋友寒暄,他们说:“你看着挺好的啊,别想太多,多跟大家玩玩就好了。”我一边笑,一边跟自己说:“坚持会儿,他们走了就好了。”
我妈觉得我的一切抑郁情绪都是因为我睡不着觉,所以总是催我去躺下。于是,我就一天一天地躺着,什么都不想干,有时候看着天花板或者窗外的天空,有时候翻一翻手机,看到大家在微信里热火朝天地聊工作、聊生活,我会迅速地把手机扔掉,继续躺着。我歪过头去看看我的孩子,他总是在睡觉,丝毫感受不到我的苦闷。
有时候我会忽然惊醒,伸手去探他的呼吸。
“我还活着吗?他还活着吗?”
过了很多年之后,我才逐渐意识到,在那段时间里,我最大的难处不是伤口疼痛,也不是睡眠不好,而是我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我理解不了自己,也表达不出来。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短片,是在采访不同的夫妻,让他们交流产后抑郁。其中一个妻子说了很多,但是丈夫始终觉得,妻子就是情绪不好。妻子沉默了半天,咬着嘴唇说了一句话:“是不是只有我去死,你才能知道我有多难受?”
时隔那么多年,我的内心还是被这句话击中了。
就是这种感觉。在现实中,你们面对面,你知道他爱你,但你也知道你们在不同的空间里。
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会患上产后抑郁,我现在猜想,哪怕我当时知道了,也不一定愿意承认。感觉自己承认了患有产后抑郁,就等于承认了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或者是承认了自己连最简单的事情都搞定不了。
“都当妈妈了,还不开心啊?”
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我才慢慢搞清楚,新手妈妈的这种不开心的情绪,科学的名称是“围产期抑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多家专业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60%~80%的围产期女性在孕期和产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其中大多数女性会在几周内好转,但20%的女性会发展为临床抑郁症,极少数情况严重的,可能会酿成悲剧。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就会知道,围产期的抑郁情绪就像感冒一样普遍,也像感冒一样只要得到适当的休息和照料,就会自愈。但是,忽略这种抑郁情绪也有可能使病情复杂化,进而发展出其他疾病。
和所有疾病一样,只有了解它、正视它,才能治愈它。
后来,我跟很多新手妈妈聊起来,才发现好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她们有的比平时更加焦虑,有的担心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有的感觉十分疲劳,不愿与人交往,有的经常强颜欢笑。更多的新手妈妈会经常自我怀疑,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担心自己是不是生病了,身体的不适感增加等。
奇怪的是,哪怕是很多拥有高学历的新手妈妈,也会在这种情况出现时不知所措,甚至觉得自己不应该有情绪。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里我其实断断续续尝试了各种方法:大量阅读心理学相关图书,像小学生一样疯狂地吸收知识,想要了解自己到底怎么了;哪怕有一点点力气,我也会坚持写作,通过写作来整理自己的思绪。我当时想,如果自己遇到了这样的状况,那一定有女性也会遇到,于是我尝试着写公众号文章,来分享自己的感受,鼓励别人。体力渐渐恢复之后,我开始尝试着走出家门,力气不够的时候,我就在小区里慢慢走,要是状态好一点儿,我就去瑜伽馆锻炼。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很想对当时的自己说:“谢谢你的坚持和不放弃。在人生的很多时刻,如果外在力量都帮不了你时,真正能救你、支撑着你走出一步活棋的,唯有心底那些不一样的气象。”
即使这样,等我真正好起来,已经过去了半年。在休假期间,考虑到公司的发展节奏,跟董事会商量后,我辞去了CEO一职,离开了一起打拼的团队。
你有难过的感觉是正常的,哪怕成为妈妈
两年后,我创办了一家名叫Momself的公司,关注妈妈们的自我成长,起心动念就是从我的产后体验中来的。
我想帮助妈妈们发出跟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声音:很多人不理解,生了孩子不应该高兴吗?而且能休长达3个月的产假呢,人生也发展到新阶段,不是“为母则刚”吗?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一个女人生完孩子后,身体忽然出现了“空洞”,激素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在一个新生命面前束手无策;婴儿大大小小的突发状况,湿疹、黄疸、睡觉不安稳……都需要她及时应对;她的性魅力降到最低,顾不上打扮自己,身体最私密的地方还要在生产时和产后被众人注视;她在家带孩子,觉得自己接受多年的教育失去了价值;她想念工作,有时又害怕回到社会和工作中,担心自己跟不上节奏;甚至,她连哭泣都背负了责任,大家会安慰她:“别哭了,哭多了对奶水不好。”
说出来可能会有很多人不信,单就为了奶水一件事,有的妈妈就会强烈地自我怀疑。我有一个朋友晶,为了不被婆婆指责自己奶水不够,月子里曾独自一人坐地铁去看中医,一瓶一瓶的中药喝下去,然后数着瓶子掉眼泪——时隔5年,她回头看,悠悠地说:“何苦呢?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全世界的人都在跟自己作对,孤单得不行。”
很多新手妈妈都有类似的感觉,觉得自己非常糟糕。她们一边难过,一边觉得自己不应该难过:“你都是妈妈了,看看孩子,有什么难过的事儿过不去呢?”每次听到这种话,我就很想告诉她们:“你有难过的感觉,是正常的。”
一个家庭,忽然多了一个新生命,会经历各种动荡,妈妈们会感觉兴奋、紧张、不安、焦虑。这些情绪既有来自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的,也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工作要变动,关系要调整,跟双方父母的距离也要发生变化;朋友圈子要发生改变,兴趣爱好、事业理想也都需要做新的打算。在家庭里,每个人的位置都在重新调整。然而,光是想到为那么一个小小的新生命负责,都已经足够麻烦了。
但最近距离承受这些变化的,是妈妈。
这些声音表达起来并不容易。坦白地说,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同,即使是同样当妈妈的人。
“为母则刚,”她们说,“有什么好抑郁、好矫情的呢?”
在很多人看来,产后抑郁——如果存在的话——是可控的,不去想它,不去刻意强调它的存在,或者充分意识到身为人母的责任,就可以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和理性力量去自行克服。对于这种观点,我也不能完全否认,毕竟有的奶奶或姥姥会这样说:“我们那时候生三个五个的,也没有哭成你这样啊。”
我也一度怀疑过,现在我们一直在说产后抑郁,会不会给人不好的暗示,让人把一些情绪放大了?后来,我征询了很多专业人士的意见,“从成因到解决办法,从科学界到心理界,对此都有很多分歧,也没有特别准确的结论和治疗办法”,但这些专业人士唯一的共识是,产后抑郁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痛苦状态。“出现产后抑郁情绪的妈妈大概占60%甚至80%,发展成产后抑郁、需要就诊的妈妈,全世界的平均数据是13%~16%。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妈妈和我一样,以为初为人母应该是欢乐的、坚强的,如果感到痛苦都是自己的问题。她们从来没想过,原来并不是我太脆弱啊!”
这种痛苦的部分原因是孤独和被误解,以及被忽略,如果不去管,痛苦也不会自行消失,还有可能因此被放大。
疗愈从看见开始,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如果说妈妈的孤独一定来自亲友的忽视,那对很多父母、伴侣和朋友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至少在我接触到的案例中,很多父母、伴侣、朋友一直在默默关注患有产后抑郁的妈妈。那时候,我爸妈放着老家的公司不管,专门搬到杭州来陪我;老公也是一下班就回家,围着婴儿床转来转去。
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亲人们陪伴在新手妈妈的左右。只不过,亲人们说的是:“孩子睡,你就赶紧睡,别看手机了。”
他们说的是:“老婆,我给你讲个笑话啊……老婆,你咋不笑呢?”
他们说的是:“你看孩子这么健康、可爱,你也整天在家休息,有啥可不开心的?”
他们说的是:“想当年,你妈生你的时候……”
他们说的是:“没事,等适应一段时间就好了。”
但他们很少直接说:“你很痛苦,我知道你在经历痛苦,这可能是产后抑郁。”
我猜,我们可能太害怕“产后抑郁”这个词了,因为它显得太严肃、太沉重、太违和。大家在铺天盖地地颂扬母爱,在朋友圈里隔三岔五地晒娃、晒幸福,这个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还有一些妈妈,她们一边不知所措地掉着眼泪,一边喂奶。
她们怀疑自己,甚至不相信自己有存在的价值。她们身边的亲人,也同样感到茫然无措。一家人,把焦虑变成了冲突和抵抗,把关心变成了指责和压力。
我有一个男性朋友大刘,人很温和,待人接物也有耐心。他老婆生完孩子之后,经历了一段并不愉快的时间,情绪低落,时常哭泣。大刘平时聊天时会抓着我们问:“怎么才能让老婆开心?”好多朋友都说:“你真是很靠谱,那么懂事,做了那么多。”大刘则唉声叹气地说:“我经常给我老婆讲笑话,可是没用啊,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老婆,我们啥也不让她干,可她还是不高兴,老是在哭,半夜也在哭。宝宝半夜要吃奶,有时候她也不管,只是在崩溃大哭,也给不出一个具体的理由……”
大家都挺同情大刘的,说:“没事没事,过段时间就好了。”
我在一旁听着,像看到了在成千上万的家庭中发生过的状况:虽然没有指责,但是丈夫很好、很懂事和妻子不够好、不够懂事的对比,十分明显。
这似乎构成了另外一种指责,只是非常隐秘而已。
养育一个孩子,适应一种新的身份,面对很多不确定性,包括莫名的情绪……这些其实是需要整个家庭共同面对的。但在很多家庭里,分配问题并不均衡。妈妈们距离问题更近,承担得更多;爸爸们则距离问题太远,承担得太少。哪怕大刘给老婆讲笑话——看上去很努力的做法——但那种姿态好像在说:“我很好,只是我老婆有一些问题。”“我在努力帮我老婆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告诉像大刘这样的爸爸们,在那种状态下更好的姿态是什么,是“我们真的站在一起”。爸爸们应该说:“我老婆现在很痛苦,这就意味着我们遇到了一些麻烦。那种痛苦里,有我的一部分。我跟她是站在一起的。”
一位心理学专家向我解释抑郁的时候,描绘过一幅漫画:抑郁的人就好像待在井底,有的人则待在井口对他说:“你快点儿出来啊,我把你拉出来。”这是一种姿态。有的人则会跳下去,跟抑郁的人待在一起,说:“我也没办法,那我陪你在这里待一段时间吧。”这是另一种姿态。有时候,前一种姿态解决不了问题时,我们需要尝试后一种姿态。
每个人都会经历第一次成家,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家庭意味着什么。后来,我慢慢地理解了,家庭代表的是两个人共同的接受——接受措手不及的一切,以及接受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共同面对。但是,初为人父的男性会无意识地倾向于逃避。他们可以逃到工作中,因为要上班,所以睡觉的时候不要吵他,他们甚至都不需要把这句话说出来。他们也可以逃到身为男性的社会角色中:他是男人,笨手笨脚的,坐月子的事,他能帮得上什么忙?这句话的潜在含义是:因为他做不好,所以他可以免责。可是对于女性,不存在这些出口。如果身为妈妈的人都做不好,又能交给谁呢?
所以,刚生下孩子的那段时间里,面对那种无穷无尽的恐慌、无力、失控,妈妈心底的声音不只是“我不行”,而且是“只有我不行”——那是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其实只要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有了一种新的意识:一个新家庭面对的那些困难,落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无论有没有达到患抑郁症的程度,无论有没有进行医学治疗,伴侣最重要的态度都是陪伴。
我跟大刘说可以试着陪伴老婆,他说自己一直在陪伴,一下班就往家跑。我说:“你的陪伴看上去是在忍受,是针对一种不好的状态,让自己暂时性地接受它,而你心里一直盼望着这种状态早点儿结束。但产后抑郁,不是你想结束就能结束的。就像感冒,哪怕治疗得当,也需要一个恢复周期。陪伴的意思是,你要正面地面对,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试着跟老婆说:‘我陪着你,不管有没有办法解决,我都陪你一起。因为我们是一个家,因为从今以后,面对这些挑战,都是我们两个人一起。’”
他愣了会儿,问我:“就这么简单?”
有时候,解决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正在看本书的你,可以把这一章节单独摘出来给你的家人看看(在本章结束,我特意写了小贴士,帮你跟家人进行沟通)。我也想对一些有抑郁情绪的新手妈妈说,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爱你,只是在用你不想要的方式爱你,他们还没有学会“真正的爱是要用被爱者需要的方式去爱”这个道理。面对关系、面对自己,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能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想要以什么方式得到爱,想怎么样被别人对待,那不妨告诉他们:“我现在正处于一段特殊时期,我正在努力地请你对我说‘我会陪着你,不管能不能想办法解决,我都陪你一起’。”
最后,哪怕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没办法接受改变,也请你不要沮丧,因为无论如何,你都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你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觉察,你的内心变得更丰富了。
你看见了自己,这已经是生命对我们极大的馈赠了。
因为,终其一生,我们都走在理解自己的路上。
在我生完孩子两年之后的一个下午,我正在查资料,偶然间看到一句话:“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
忽然,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那个下午,阳光温和,我从窗户看到小区里三三两两的人在楼下晒着太阳。后来,我在阳台上哭了很久,那时候我已经痊愈了,重新回到职场,孩子健康,家人给力。
但是我依然泪流满面。
那些眼泪,是为自己流的。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你正惊心动魄,但身边的人一无所知;你正翻山越岭,而天地间寂静无声。人生说到底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你走过来,也因此变得强大了一些。
只是,如果可以重来,我希望有人跟我说:“你正在经历一些困难,但有我陪着你,不管有没有办法解决,我都会陪你一起。因为我们是一个家,因为从今以后,面对这些挑战,都是我们两个人一起。相信我,我们会好起来的。”
小贴士
产后抑郁的这段经历,我并没有处理得很好,但它给了我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想要帮助更多女性去有效应对。创立Momself之后,我们请教了一些心理专家,总结出了10句可以说的话以及不要说的话,希望以此帮助你和你的家人,让家人更能呼应你的情绪(也许你可以把这些话打印出来,贴在你的卧室里。相信我,它们会带给你力量,会让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在努力理解你)。
关于理解:
可以说:我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你的情况,但我在努力理解。
不要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情况,你这就是……
关于心情:
可以说:我知道在不开心的时候,很难让自己变得开心。
不要说:你总是这么不开心,怎么就不能让自己开心一点儿?
关于想法:
可以说:你无法辨别这些想法是不是真的,因为你被它们包围了。
不要说:这些想法明明不是真的,你怎么总说个不停?
关于痛苦:
可以说:也许外人不知道,但我知道你是真的很痛苦。
不要说:你看你生活得这么幸福,老公宠你、父母帮你,孩子健康又可爱,有什么可痛苦的?
关于解释:
可以说:这是生孩子之后,自然产生的一种情绪。
不要说:这是生孩子之后,一种有问题的情绪。
关于药物:
可以说:我们试试看,吃药会不会让你好受一点儿。
不要说:赶快吃药,只要吃药就不会这样了。
关于帮助:
可以说:你需要我们做什么?
不要说: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关于陪伴:
可以说:难过的时候,我可以陪着你。
不要说:我都陪着你了,你怎么还这么难过?
关于排序:
可以说:孩子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你。
不要说:孩子是第一位的,为了孩子,你要快点儿好起来。
关于接纳:
可以说:你可以继续难过下去,这是你的权利。
不要说:你不要再难过下去了,快点儿振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