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结构
理解《逻辑哲学论》的困难并不仅仅在于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还在于它的内容所涉及到的博大领域以及它在语言、形式结构上的独特风格。当时的维特根斯坦相信,这本书已经让所有哲学问题都获得了最终的解决。但古往今来讨论哲学问题的书籍浩如烟海,《逻辑哲学论》总共不过百来页、几万字,这点篇幅如何能够对付“所有的”哲学问题?这里不得不先提一下这本书独特的形式结构。
翻开正文部分,看到的不是大块头的文字段落,而是一条条用数字开头的命题所组成的集合:
1 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1 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11 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它们即是全部事实所规定。
1.12 因为事实的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那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1.13 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
看起来这书像是一本格言集。有不少哲学家,比如尼采、帕斯卡等等,都惯于用短小精悍的格言来表达哲学思想。但是把《逻辑哲学论》仅仅当随意编排的格言集来阅读却远远不够,因为格言前面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的是命题的重要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维特根斯坦自己的解释,命题n.1、n.2、n.3等等是对命题n的注解;命题n.m1、n.m2、n.m3等等则是对命题n.m的注解。比如说,就前面引用的部分而言,以“1”开头的“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具有最高的逻辑重要性,而“1.1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是对前者的评注和进一步解释,紧随其后的三条命题又是对这条注解的评注和解释……根据这一编号体系,《逻辑哲学论》的思想主干由以下7个编号为1~7的命题构成,其余的命题都是对这些主干命题的“注解”或“对注解的注解”:
1 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3 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4 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5 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
6 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是:
[-, , N(ξ)]
这也是命题的一般形式。
7 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有人说,《逻辑哲学论》的形式结构有着音乐的美。那么,以上七个命题可以说就是这首“乐曲”的“强音”所在。
书中对于命题7没有更多的注解了,全书就是以这样一句话结束的:“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这也许是维特根斯坦语录中被人们引用得最多的一句。它的意思貌似每个人都看得懂,因为里面没有“真值函项”之类的逻辑术语,没有怪模怪样的符号,也没有“事实”“思想”这样的会引发哲学追问、让人捉摸不定的概念。但不要仅仅满足于拾取哲人的牙慧。这句话本身其实并不是太重要,比这重要的是,“不可说的东西”到底指什么,维特根斯坦是如何达到这个结论的。
书的形式结构并不是外在于内容的东西,它就是内容本身;维特根斯坦在编排那些数字编号时所费的苦心,想必不亚于花费在命题内容上面的心血。因此,为了理解这本书,仅仅采取一般的、从前往后的直线式的阅读法还不够。要理解一个命题,除了读它本身以外,还得搞清楚它是谁的注解、同时它自己又有哪些注解,等等。这样就不得不时而回到前一页,时而跳到后一页地对该书进行反复的阅读——倘若这种阅读方式是必须的,那么这本书的“实际”篇幅就要长上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了。再说,书里的每一个命题都是直接说出的结论,简洁隽永,因为维特根斯坦不屑于对思想进行论证,他认为论证会破坏思想的美。这样一来,阅读者就不得不自己去揣摩这些问题:这样的一个命题何以是真的?它是如何被得到的?倘若读者的心灵没有达到与作者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揣摩往往只会不着边际、离题万里。而若要让自己的心灵积淀到可以理解一位天才的程度,所需要的历练就更不是靠多少“篇幅”的书本可以达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