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经济学:释然职业生涯的经济理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职场经济理性建构的哲学命题

从哲学与价值哲学意义上讲,国家、社会与组织文化价值共识如何达成的关键是“在私人性的基础上如何保证公共性的问题”,这就涉及组织内部文化与职场经济理性建构的哲学命题是否真实与正确的问题。因为组织文化是组织深层的特质,是经过根本性认知和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真实与正确的价值体系和法则体系。反之,如果未经过根本性认知和系统性思考,所建构的组织文化就难以真实与正确地反映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内在规律,也就无法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引导。从易理解的角度讲,组织内部文化与职场经济理性的哲学命题就是建构在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组织发展的本质是什么”“组织文化培育的本质是什么”三大根本性问题的正确认知基础之上,通过人们反求诸己地进行“价值澄明”,找到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以此作为人们行动之前正确的指导性观念,也是人们行动之后的有效结果里所包含的支配性思维。

(一)文化价值共识的哲学审视

从哲学意义上讲,沈湘平(2007)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如何才能达成价值共识问题的研究结果归纳为相互联系的六种路径:意识形态的建构式灌输、教化与渗透;价值的社会契约;寻找重叠(交叉)共识;视域融合;合理交往;价值的澄明。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或结论就是:实现国家、社会与组织文化价值共识的关键是“在私人性的基础上保证公共性”。在上述价值共识的六种路径中,价值的社会契约论和价值澄明论对我们搞好社会与组织文化的价值共识具有重要的管理性启示。

1. “价值的社会契约论”对组织文化共识的启示

组织,应当是基于所有员工个体所达成的契约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员工放弃某些价值观而遵从组织价值观,是作为对组织所提供的更多利益的回报。这样的契约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包含着众多员工价值共识的过程。在互联网新时代价值多元性与差异化的背景下,组织要减少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隐形的价值冲突,就应当选择一种基于人本性的价值契约,确认一些组织、员工、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公认的价值理念,将其作为“压倒一切的偏好”,从而支撑着“员工成长,客户满意,组织进步”的多元一体目标的有效结合,激励着员工追求生活而奉献自我,并巩固着组织结构和制度根底。这种契约过程的管理假设其实就是“目的人”管理假设。反之,组织文化与职场价值的选择如果失去价值的普适性,也就失去了让员工达成组织文化价值共识的基本前提。

2. “价值澄明论”对组织文化共识路径的启示

所谓关注价值共识的公共性,其实质就是在个体性的基础上保证组织性。要达成这种理想的价值重塑的均衡目标,人们只有反求诸己、倾听自然之声、回到生活世界,从而使所应共识的价值去蔽澄明。这就是说,从反求诸己的意义上讲,人要回到生活世界去认识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就是怎样人性化地认知人的本质的问题,组织文化建构的核心问题也就应当定位成如何正确地认识“人是什么”的问题。在组织文化建构与实践中,不少组织与企业并没有把握好“站在员工角度、站在组织角度,站在两者结合角度”看待“人是什么”的组织管理哲学命题,因而使其所选择的组织文化理念充满着过于崇高、理想化,以至于缺乏对员工的价值吸引力与亲和力。

根据“反求诸己”“价值澄明”的文化共识论,我们应当建构出“站在员工角度,站在组织角度,站在两者结合角度”的组织文化理念体系——员工职场经济理性,通过这种“价值澄明”的文化共识途经,促进在个体性的基础上去保证组织性实现,这也就是系统整合员工文化认知的“本真管理”。所谓“本真管理”是指,管理不是基于经验事实判断的管理行为或管理活动,而是作为人的生命展开的一个属性,是人的生活的有序化。它源自于人的生活的内在逻辑,同时也表征着人的生活的独特本质。管理哲学以回归生活的本真性思考把握管理作为生活有序化之本质和价值。从人的生活世界的整体框架,从人的生活的内在要求及其不断展开的现实轨迹中去发现和把握管理。

(二)职场理性建构的哲学本质

从组织文化学意义上讲,埃德加·沙因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深层的特质,根植于组织一切活动的底部。这就涉及组织内部文化与职场经济理性建构的哲学命题是否真实与正确的问题。沙因指出:组织文化的本质分成五个方面,即自然和人的关系,现实和真实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本质。其中,人性的本质包括哪些行为是人性的,哪些行为是非人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假定和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等内容;人类活动的本质包含哪些人类行为是正确的,人的行为是主动或被动的,人是由自由意志所支配的还是被命运所支配的,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娱乐等一系列假定;人际关系的本质包括什么是权威的基础,权力的正确分配方法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应有态势(例如竞争的或互助的)等假定。

由此可见,建构组织文化的哲学命题,就是真实与正确地认知与把握“根植于组织一切活动的底部的组织深层的特质”,即把组织文化的建构根植于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现实和真实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本质”的正确认知基础之上的。由于组织文化是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的集合体,职场经济理性又属于组织内部文化的范畴,其建构的哲学命题主要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本质”等组织深层特质的正确认知基础之上的。从易理解的角度讲,组织内部文化与职场经济理性的哲学命题就是建构在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组织发展的本质是什么”“组织文化培育的本质是什么”三大根本性问题的正确认知基础之上的,由此完成对职业人生生存与发展本质的根本性认识,这样才能俯视和把握职业人生规律,从而确立起普适而科学的职业价值理性。

(三)经济学思维的组织文化学意义

从组织文化学意义上讲,文化是一种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的集合体,文化思维模式则是以一整套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任何学科理论既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这种思维方式也就是一整套核心价值体系。经济学思维就是一整套科学理性的文化思维模式与核心价值体系,即是分析人们的选择行为、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探究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

1. 经济学价值理念的两大特性

一是科学的合规律性,经济学被喻为“社会科学的明珠”;二是学科的渗透性,经济学被喻为“经济学帝国主义”。

经济学具有科学性与合规律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四种“显学”主宰过人类知识思想,一是原始巫术,二是中世纪神学,三是近代哲学,四是现代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科学性有三大主要体现:一是经济学是严格的、演绎的理论;二是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唯一走自然科学道路的理论;三是经济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最为“科学”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每年都要评选全球瞩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具有强大的话语权。

经济学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与解释力:纵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史,从最早的管理家庭财产的学问,到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再到研究人类理性选择行为的科学,最后发展到研究人类选择效率的科学,经济学就像“当年的英帝国主义在全球各地建殖民地”一样侵入到其他学科的传统领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几乎是所有的人类行为,对此它都可以做出一番言之成理的解释。

2. 经济学思维就是一整套科学理性的文化思维模式与核心价值体系

在经济学的内在逻辑中,欲望与手段的关系是经济学的起点逻辑;稀缺与要素的关系是经济学的生产逻辑;交换与分工的关系是经济学的合作逻辑;规模经济与知识的关系是经济学的知识逻辑;分配与制度、权利与正义的关系是经济学的制度逻辑;道德与宗教的关系是经济学的文化逻辑。如果说组织文化是组织深层的特质并根植于组织一切活动的底部,那么这个底部就是经济学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因为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成为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而且经济学内在逻辑的最终客体指向就是研究选择效率。进一步讲,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具体内容很多,其中受到普遍重视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这对人们的决策非常重要。二是人们的选择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如果约束条件改变,选择也就会相应改变。三是权利是社会行为,它取决于拥有相应责任的他人的认同,因此权利总是相对的。四是经济学的思维过程关注三个方面:个体的行为,群体的合作,上述两种活动的结果。社会秩序来自于个体选择与群体合作。换言之,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商业社会之中,而且每一个人都是“商人”,因而就应该尝试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找寻其中的规律[3]

由上可见,在信息满天飞和价值多元化的互联网新时代,将经济学思维纳入组织或个人的文化思维模式——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失为把握职业人生做人做事的有效方式,也可作为价值指导原则,同时也是有效解决“文化理念天上飘,员工行为地上爬”的文化实践问题的良方。正如凯恩斯所说:“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美国保罗·海恩、彼得·勃特克、大卫·普雷契特科所著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息息相关,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3. 培养经济学思维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真正懂得经济学就能实现自己的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

经济学能教会人们客观地分析关于人的问题,有利于自身在社会上处身立足。萨缪尔森曾说过:“在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经济学之后,读者的世界观绝不会还与以前一样。”学了经济学就会对整个世界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它敞开了认识真实世界的大门,为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注入了活力,也让我们自己成为崭新的新人。

经济学能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的本质,所以它能让你更加独立和自信;但它不会让你丧失起码的谦虚,因为你知道每个人不过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经济学能让你变得更聪明,同时会遏制你对他人的不轨,因为你知道诚信才是世界上最有用的资源。经济学让你用功利的眼光看世界,但你会比那些自认为高雅的人更懂得艺术的真谛;经济学让你尊重金钱,更让你知道金钱不过是人们获取幸福的手段,真正懂得经济学的人,就是那些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实现自己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