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君子:中华文明的人格象征
胡发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一、君子人格的内涵和演变
中国古代的君子,其内涵有着很大的变化。起初,君子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如西周时期,借以指称诸侯国的统治者,或世卿世禄的士大夫,他们身居高位,手握大权,劳心而不劳力,有着优厚的俸禄,衣食无忧。此一时期,“君子”主要与“小人”对称,后者是劳力者,即耕田服役的劳动者,是被统治阶级。此后的春秋时期,君子的政治权力和阶层含意渐淡,而德性品格之意日益凸显,更多的指称那些有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建树的杰出人士。在孔子的《论语》中,君子不仅频繁被言说,而且多侧重于人品和操行上来讨论;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心仪的诸种优异人格中,“君子”居于重要的地位,且也是孔子所喜爱和青睐的“有德者”。自孔子后,“君子”政治权位含义淡化,品格德性之意成为社会认知共识,君子庶几成为优秀人品的代名词。
二、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由于最初君子指称的是有爵有位有禄的权势者,即所谓的上流社会,故而自问世起,“君子”一词就有尊贵、体面之意;其后的德性化和品格化,使“君子”增添了人文之意,成为人之为人的一种典范和表率,所以孔子有“君子德风”之喻,即君子有引领社会风尚之责,成为社会正义和良知的担当者与实践者,成为社会理想的探索者和辩护者,成为社会良善治理的中流砥柱;这一表率还体现在“君子喻于义而不是喻于利”,即君子应为社会正确利益观树立模范,推动社会向善向上,拒绝恶俗与低级趣味,成为人文化成的正能量,不断使社会治理与社会文明达致新的境界。故在古代中国,君子既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也是引领这一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如果说,绅士是西方明的化身的话,那么,中华文明的人格象征则当属君子。
三、君子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传统的君子,构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人格符号与偶像代表,也成为国人文化记忆中亲切而庄重的道德形象。在当今时代,君子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一种颇具感召力和号召力的人格力量,它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激励我们行为君子,言为君子,做一个立德、立言、立功的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它提示我们“求达而不求闻”,注重养心修性,涵养自身的品格,提升为人的品位和境界;它鼓舞我们不论自己境遇如何,不忘初心,不放弃向善的追求;它更警示我们,为成为一个德智勇兼备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应恶小而为之”。君子不是空谈得来的,而是来自现实的人伦日用,来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来自于我们闲居燕息的一念一意之间的修为。在我们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社会急剧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君子文化,使我们能更好地懂得我们从哪儿来,又到哪里去;君子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近之则温,随之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