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危害极大,一旦爆发重大问题,就会危及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稳定,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化解金融风险,增强防范和抗御金融风险能力,为进一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金融法制建设,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等规范金融监督管理行为、规范金融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法律制度。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在总结近年来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
(1)国家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机制。所谓宏观审慎管理,就是为了弥补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和微观监管在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的不足,将金融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防范和管理跨行业、跨市场和跨经济周期中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既跟踪金融体系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运行状况,更关注金融体系在未来经济走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既要保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持续促进作用,又要熨平经济周期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达到维护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平衡发展的目标。为实现宏观审慎管理目标,在充分发挥价格型和数量型等传统政策工具作用的同时,需要通过丰富和补充新的工具,将资本金、杠杆率和流动性等传统微观工具的使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中,发挥微观监管指标的宏观作用。
(2)国家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为维护金融安全,我国法律、法规、规章等对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作了规定。一是,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评级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情况和风险状况,确定对其现场检查的频率、范围和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二是,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三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本行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四是,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维护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五是,制定相关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及风险应对方案,始终把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贯穿于市场创新发展全过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3)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体系、法律环境、公司治理、会计准则、信用环境、反洗钱以及由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投资者保护制度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当前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我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继续完善支付系统、证券期货交易结算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推进金融业灾备中心合理布局,强化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提高防范网络攻击、应对重大灾难与技术故障的能力,逐步推进金融信息系统和密码应用等核心技术的国产化,建立健全与国际衔接、自主升级、独立可控的金融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4)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金融安全的核心内容是抵御国内外因素对金融体系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部分。对内主要是维护金融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健、有序运行。对外主要是金融主权独立,防范境外金融风险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冲击和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破坏。为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遵守二十国集团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承诺,正在制定实施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确立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综合启动动态资本、动态拨备、流动性和杠杆率四大新监管工具,搭建中国金融业新的监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