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闽宁扶贫协作20年海原专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扶贫队长”最贴心——记福建挂职干部陈锋列、龚建阳

杨涛军

陈锋列,汉族, 1959年12月出生,福建厦门人。中共党员。历任厦门市湖里区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湖里区禾山镇纪委书记,湖里区纪委副书记,湖里区委副巡视员,厦门市纪委驻厦门市信息产业局、厦门市信息化局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厦门市纪委驻厦门市经济发展局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巡视员、党组副书记、直属党委书记。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任中共海原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

陈锋列

龚建阳,汉族,1968年7月出生,福建莆田人。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1992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厦门市湖里区政府办调研员,厦门市委交通运输工作委员会委员、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局长,厦门市林业局局长。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任海原县县长助理(挂职)。

龚建阳(右三)

“一只雀儿飞到了南华山,恩人呦就是那个共产党。海原地方有了您,遍地花开朵朵香……”一曲曲充满浓郁地方特色,饱含深情的海原“花儿”穿透厚重朴实的黄土地,诉说着一个个令当地百姓感动牵心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派往海原的挂职干部陈锋列和龚建阳。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底

陈锋列与龚建阳两人于2004年7月被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选派到宁夏海原县挂职,分别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和县长助理。两人主要负责闽宁对口帮扶工作和县扶贫开发工作。他们一心扑在扶贫事业上,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捧出了赤诚的真情。

在一年多的挂职工作中,他们深入基层的时间就有6个多月,节假日多是在田间地头、山村土窑里度过。他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强度,走遍了全县43个贫困村,访问贫困户千余家,并走访了十几所中小学和许多贫困学生家庭。徐套乡是海原县最贫困的一个乡,距离县城70多公里,当地不少干部也很少去,而他们则不畏艰辛先后去了十来趟。

与陈锋列、龚建阳共事的县扶贫办主任杨常林对记者说,每次筹集到资金或者收到捐赠的物品,他们二人都要花费不少心思,只为了把有限的物资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乡亲们总盼着这两位挂职干部,希望他们常来。每每此时,陈锋列总是笑呵呵地说:“福建人做事都这个脾气,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底。”

为了这份“一干到底”的承诺,陈锋列和龚建阳带领扶贫工作人员深入贫困山村调研。他们依据海原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及气候优势等条件,把菌草种植作为县域特色经济来抓。在二人执着不懈的努力下,西安镇和海城镇被县里列为菌草种植示范点。短短一年时间,两镇发展蘑菇大棚500座,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为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他们又筹资18万元,在西安镇胡湾、盐池、付套等菌草种植示范点援建冷库1座、培训基地1处,使海原菌草种植规模和产量有了实质性突破,目前蘑菇产量达40万公斤,销售收入达160万元。看到小蘑菇长成了农民增收的大产业,陈锋列、龚建阳两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为民捧出赤诚心

驱车行驶在海原县西安镇薛套村的土路上,一座座崭新别致的红色砖瓦房从车窗旁一一闪过,小孩一路追逐嬉戏着,在路旁忙碌着的男女,脸上写满了喜悦之情……原来,在一次下乡调研时,陈锋列在西安镇薛套村和关桥乡冯湾两个村,发现当地有几十户村里家徒四壁,生活十分困难,有的甚至连个像样的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当时的情景深深触动了他,回来后,他好几宿都睡不着觉。为了让这些困难户住上亮堂的砖瓦房,他四处奔波筹措资金,不到1个月时间,就筹资50万元为2个村50户住户条件差的农户每户援建了60平方米砖木结构房屋,并修建养殖棚圈,无偿投放部分羊只,使受益农户增强了发展经济的后劲。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县长助理龚建阳不无感慨,他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些困难户住房问题,陈县长可谓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光这还不够,在建房屋时他还多次到施工现场检查进度和质量,那股认真劲儿可见一斑。

为解决海原县校舍不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陈锋列与龚建阳筹措资金171万元,援建了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的海湖中心学校教学楼,解决了504名学生的上学问题。2005年7月10日,又是一个周日,陈锋列照例起了个大早,风尘仆仆地赶往海湖中心学校在建工地,检查援建工程。刚到工地,他就感到有些眩晕和头痛,随行的同事劝他回去歇息。他说没事儿,咬牙顶一顶就过去了。陈县长详细地询问起工程进度,关心援建人员的工作起居,一直到天黑才动身返回。一回到县城,他就感到恶心、头痛,经医生检查原来是中暑了。陈县长的拼劲儿让人不服不行。

救助失学儿童,让他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成了陈锋列和龚建阳心中永恒的信念。他们拿出自己的工资,分别资助了10名失学儿童,帮助孩子们重新回到校园。同时,他们利用回厦门的时机,走访有关部门和企业,适时宣传介绍海原贫困现状,呼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的感召下,厦门商贸国投公司与100名失学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推动实施“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调查摸底,确定了800名贫困子女给予资助。一个个渴望上学的孩子在他们的关怀下走进了美丽的校园。

家住关桥乡马湾村的马金龙,三年前升高中时,父亲在给他借学费的途中遇车祸截肢,家庭因治病又背上了债,全靠亲戚的帮衬才读完高中。2004年马金龙考上吉林大学,家里无力供他上学。陈锋列得知情况后,立即向远在千里的厦门市湖里区团委、妇联发出救助贫困生的倡议,仅1周时间,湖里区团委、妇联就将社会各界捐助的12.1万元现金寄到海原县扶贫办,救助了87名大学新生入学。同时,陈锋列还驱车30公里到马金龙、张志全家,拿出工资分别向二位学子捐赠1000元。就在记者采访陈锋列与龚建阳时,他们又在为今年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募捐学费了。

一年来,他们共协调落实资金406万元,援建了一批教育、卫生、广电等公益事业项目,惠泽百姓10余万人,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最贴心的“扶贫队长”。

(原载于《宁夏日报》2005年8月9日,作者系宁夏日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