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是我家:农水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编·黄|河|流|过|石|嘴|山

产业扶贫让脱贫更有底气

脱贫富民,产业是根本。近年来,平罗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在红翔新村打造出以劳务产业为主,瓜菜产业、菌菇产业、草畜产业、庭院经济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发挥政府政策引领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作用,激发移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搭建移民参与的就业创业平台,变“输血”为“造血”,让移民群众有家有业,实现搬得来、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脱贫目标。

2019年4月22日,谷雨节气后,气温迅速回升,平罗县红翔新村菌菇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菌菇温棚孕育着新苗。清晨,村民万贵生一头扎进自己承包的菌菇温棚里忙碌起来。

“最近甜瓜合作社那边不太忙,我抽空过来把菌棒放好。”万贵生说。2009年,他们一家从宁夏隆德县搬迁到平罗县红翔新村, 10年来,从打零工到自主创业,逐步成为致富带头人,这都离不开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

2018年,平罗县红翔新村开展食用菌种植试点工作,选择一部分有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种植食用菌。“我们得知消息后商量了一下,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当时只投入了2700元,没想到一年下来卖了五茬菌菇,挣了一万多元钱。”万贵生的妻子朱秀红说。

尝到甜头的万贵生和朱秀红从菌菇种植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正当他们琢磨如何扩大种植规模时,平罗县投资145万元在红翔新村建起了菌菇种植基地,一座座菌菇温棚相继建成,这让万贵生和朱秀红心里乐开了花。万贵生忙碌之余,还积极参加村里举办的农业种植培训班,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让万贵生逐渐成为一名农业种植的行家里手。

“合作社见我愿意在种植方面下工夫,便把我聘为技术员,负责合作社蔬菜管护和技术指导。2019年一年给我开了4万元工资, 2020年涨到了6万元,我们一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万贵生说, 2020年,他又承包了两座温棚,加上自家的1座,他在3座温棚里种植了2.8万棒菌菇。“一周后,第一茬菌菇就能成熟上市了,希望能卖个好价钱。”万贵生一边忙着摆放菌棒,一边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近年来,红翔新村先后建成瓜菜设施温棚17座,菌菇种植温棚40座,庭院拱棚500座以上;种植枸杞番茄、枸杞辣椒、钢葱500亩以上,带动群众就近季节性务工人数达110人以上;通过小群多户模式,鼓励支持移民积极发展肉牛、肉羊等多元庭院养殖。目前,全村发展养殖业的农民有79人,牛存栏59头、羊存栏716只。2020年,平罗县还将在红翔新村建成占地1万亩、年存栏50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下,我们培育发展多种脱贫特色产业,让移民群众实现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通过双手奋斗出幸福生活。”市委派驻红翔新村扶贫开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丁少贵说。

傍晚,红翔新村原本安静的小路上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孩子们三五成群地玩耍,老人们走出院子,或坐或站地聊天说笑。

“明天早晨六点准时出发,大家都别迟到。”一辆面包车停在村委会门口,驾驶员马德君向下车的村民吆喝道。

马德君是村里的劳务经纪人,随着气温回升,距红翔新村50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巴音陶亥镇葡萄种植基地里,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葡萄藤要“出土”了。这几天,马德君每天都要组织十几名村民到巴音陶亥镇放葡萄藤。

2009年,16岁的马德君随父母从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搬迁到红翔新村。刚开始,马德君在附近打零工补贴家用,后来又到附近的园区企业上班。他虽然年纪轻,但为人友善,干活踏实,在厂里很有人缘。久而久之,厂里哪个车间缺人了,负责人就找马德君帮忙招工。

“遇到企业停产,我就到周边省市找活干,后来和老板熟悉了,就召集村民过去打工。”马德君说,10年间,他的队伍越来越大,大家收入也越来越高。“我以后想拓展更广的务工路子,带领更多村民外出务工,让大伙都能富起来。”

“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电焊、机械操作、种植养殖以及致富带头人、劳务经纪人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技能,增强脱贫致富‘造血’能力。”红翔新村党支部书记朱成学介绍。截至目前,全村有劳动力1381人,外出务工人员达129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3.6%,自主创业79人,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748元,是2009年1900元的3.5倍多。

(供稿:苟永霖、周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