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工业、科技和农业领域
何季麟的院士之路
人物简介:何季麟(1945—),河南开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国际组研究中心(TLC)组织执行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2年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
“你知道何季麟吗?”要提起石嘴山的名人,石嘴山人总会带着骄傲的口气追问一句。
1945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的何季麟,怎么会到了远在西北的石嘴山?又是怎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宁夏首位院士的呢?的确,在他身上有太多太多大家想知道的故事。
1969年,24岁的何季麟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心里还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目标。但作为在学生时代就有大志向,积极要求上进的一名党员,他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
学校领导被他的一腔热忱感动了,根据他所学的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决定将他分配到宁夏石嘴山。在何季麟的记忆里,坐落于巍巍贺兰山脚下的石嘴山,只是一个地理书本上的概念。当它变成了一个自己必须要到达的目的地时,查阅完当地的情况和介绍资料,他并没有被艰苦的环境和所要面临的困难吓倒。接受了党的培养,服从组织安排,到最艰苦的地方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在他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
当何季麟一番舟车劳顿后站在位于大武口的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大门口时,还是被简陋的厂貌和设施惊呆了,现实远比想象的还要差很多。虽说也是从小长在北方,可与家乡相比,这个地方比戈壁滩好不了多少。
万丈高楼平地起,何季麟卸下行装就进了车间,从最底层开始干起。厂子里最紧缺的就是他这样的专业出身的大学生,何季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快在钽铌研究上取得了进展,成了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的技术员,带领班组成员扎根在车间搞研究。
当时面临的形势是钽铌产品的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然而,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的生产技术在国外早已被淘汰,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的应用水平至少有十五年的差距。在这种状态下,如何开拓国际市场?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路该怎么走就心中有数了。1990年,在何季麟的带领下,三个技改项目全方位展开,他担任三个改造项目的总指挥,挑起了这个别人不敢挑,也不想挑的大梁。从拟定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聘请专家论证、申报立项、工程设计、考察设备、安装到竣工验收、投料试车,何季麟事必躬亲,甚至许多报告都是他亲自撰写。
在高比容钽粉研制改造工作中,他主动请缨,重回二车间,亲自组织科研攻关。那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天天和同事们一起坚守在生产现场,分析研究数据。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研制出高比容钽粉,并一举通过美国斯普拉克公司认证,接下了第一批高比容钽粉订单。继而“钽铌湿法冶炼”“钽电容器阳极引线用钽丝”相关技术难题也被攻破。圆满完成了三个国家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高标准的钽粉、钽丝产品开发出来了。然而,如何打开国际销售市场?
“酒香也怕巷子深”,于是,何季麟率领业务人员踏上了西征世界之旅。
1992年8月,何季麟率团访问世界第一大钽电容器制造商美国基美公司,推销自己的产品。然而,从美方工作人员的言谈举止中所透露出来的傲慢,深深刺痛了何季麟。很明显,对方看不起自己的国家,对一个在中国闻所未闻的小企业能够生产出这种高科技产品更是深表怀疑。
该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采购人员从工艺技术、工艺条件、产品的检测条件等方面接二连三地抛出一系列问题,自以为可以难倒何季麟。然而,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何季麟站在讲台上,在那块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有理有据,应对自如,对方从傲慢无礼的不屑逐渐变得谦逊温和起来,后来仰视着侃侃而谈的何季麟,一脸的心悦诚服。
何季麟率领团队一举征服了这个在世界钽电容器制造业中举足轻重的大公司,走出国门的脚步从此迈得更加自信。
1994年,何季麟底气十足地带领团队进军日本。他们一行三人背着10个小玻璃瓶装的样品“挨家挨户”地介绍产品。日本人比美国人的态度更加傲慢无礼,每到一家公司,对方都不拿正眼瞧他们一下,甚至连样品都不愿意接受,更不要说对他们带来的样品进行评价检测了。然而,这不仅没有让他们心灰意冷,反而更增强了他们要彻底打开国际市场的决心。
“我就要让他们看看我们中国人有这样的能力,有这样的实力!”何季麟心里这样想。他们一天走访三四家公司,住最便宜的宾馆,吃方便面,有时一天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诚心能够感天动地!日本这扇大门还是被他们用坚韧的信心和实力打开了,日立、NEC、东芝、松下、尼其康、富士通、三洋等公司都成了他们的客户。之后,他们从东京飞到汉城,很快又用实力征服了韩国的大宇、三星等公司。钽粉、钽丝实现了我国出口史上“零”的突破,仅在日本、韩国市场,一年的销售量就达到50至60吨。
1996年年底,何季麟出任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厂长、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院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厂长和院长之间的距离就像他脚下的那条科研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何季麟和班子其他成员以创世界一流的技术管理、世界一流的产品为目标,精心制定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加速进行扩能改造和高档次产品开发的发展战略,以此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何季麟知道,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进则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有自身的技术体系支撑。实施人才提升战略的构想在他的脑海里有了清晰的思路,打造学习型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职工在学习中寻找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带动企业的全面创新。
班子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后,立即着手实施。先后与国内相关高等院校建立外语人才培训网,与中南大学等高校建立硕士、博士生定点培训机制,每年选送部分德才兼备的青年技术人员去深造;选送三到四名青年技术骨干到国外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厂讲学、交流;企业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开大学、宁夏大学等先后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关系,每年选送十余名青年科技干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每年投入20万到30万美元聘请国内外专家为企业技术顾问,带动企业青年人才的成长。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使企业以更强的技术实力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
在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的3200多名员工中,工程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0%。其中工程师320人、高级工程师18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6人,几乎把中国钽铌铍加工、冶炼领域的技术专家全部集中在了这里,成为企业搏击世界市场的最大优势。
自1995年以来,何季麟带领他的科技团队对钽铌行业的许多世界性前沿课题进行了攻关,共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进步奖2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彩电配套用钽粉”火炬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仅15个)。拥有19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先后通过ISO2000\ ISO14001OHSAS1800认证。钽铌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产品,钽粉、钽丝90%以上销往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其他十几个欧洲国家和地区。钽粉、钽丝与世界同行在技术产品档次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同步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钽丝的综合质量与美国NRC公司的并列世界第一,并获得了世界最大钽电容器制造商Kemet 公司的免检证书。主导产品钽粉、钽丝外的其他产品,如氟化铝、氧化铌、钽板材及钽制品等20余种产品也走出国门,形成了全方位进入国际市场的格局。
潜心研究是何季麟的最大爱好。他主持和参与了钽铌铍冶炼加工多项研究课题,有11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30余篇。他致力于钽铌铍及其他新材料产业的科技进步、成果转化、产业化开发的全部工作;主持实施了国家级科技攻关、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军工配套、技术改造、火炬计划、高科技产品产业化等项目,实现了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经济效益连续8年以45%的速度递增,为我国钽铌工业技术与产品由小到大、由军到民、由内到外的高质量发展拓宽了道路,成为我国钽铌铍产业进步与发展响当当的带头人。
2001年,何季麟和他的决策层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销售额超过18亿元,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这一年的12月12日,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宁夏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谈及当选院士的感受时,他说:“我一毕业就在工厂,我所做的事就是通过大量的科研工作,取得科研成果并组织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了中国钽、铌工业工程化的创新发展,为我国钽、铌民族工业在世界赢得了地位。能获得学术界最高级别的荣誉,是对我个人的鞭策,也是对整个企业的褒奖。”
何季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凭借的不仅是论文和专著,更是对中国和世界钽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这是国家给予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是人民对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肯定。
一辈子与科学技术结缘,几十年与冶金专业、材料制备技术相伴,何季麟虽已步入晚年,但他依旧发挥余热参与科技研究,继续迈着永不停息的脚步,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供稿:宋凤蓉、何永昌、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