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乜物物:老香港的庶民风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梁款序——收買佬講古

讀吳文正的新書,想起三年前的一次聚會。

幾位朋友,包括吳昊、彭志銘、吳文正和我,相約歎茶吹水。既然是吹水,就無妨愈吹愈大:埋單計數,四人異口同聲,我們要為香港的民間器物立照造像。

現在回想,這條大計,其實有跡可尋。

幾位朋友,各有正職,但多年來兼做同一副業:在民間尋寶。他們習慣不分晝夜,上樓落街,帶着極度貪婪的眼神,盡情搜刮被大時代拋棄了的民脂民膏——哪怕只是一把風扇、兩張戲橋和三本三毫子小說。他們常說,香港社會,不信帝王將相,沒有亭台宮殿,所有生活的色彩,盡在民間。平民用的缸瓦,有汗水;平民玩的玩具,有童真;平民行過的街巷,有數不清的腳毛和散不盡的人氣。

年月下來,這幾位朋友打撈到無數的心頭好,收藏民間器物也由個人興趣,變成做人處世的職志。他們在銀行的積蓄愈來愈少、在倉庫的「廢物」愈塞愈滿。尊敬他們的好友,喜歡稱他們做古物收藏家,或香港文化的拾荒者。他們會說,我只是一個任性的收買佬。

那天聚會,我們交換了情報,許多只有資深收買佬和收買婆才覺得興奮的情報。例如五十年代鐵皮玩具為甚麼那麼重、六十年代原子粒收音機如何做到那麼輕、七十年代的學生報為甚麼那麼紅、八十年代的黑社會為甚麼這樣黑。

那天聚會,我們也交了心。

幾位朋友,屬第二代香港人,人生大半在本土度過,窮街窄巷是生活的原點。他們知道人間最美的,不在財富,建設未來,要先理順過去。前人行過的路,要保存,眾人經歷的事,要詳講。因此,這幾位朋友,除了拾荒,也同時說書,經常查經數典,探問高人,並隔天就在電台、電視、報刊,對着市民、學生、家人和家中的牆壁,有碗話碗,有碟話碟,講得就講。他們是如假包換的講古佬。

那天,四人相約為各人收藏的「民物」拍照、登錄、講古,藉此「開倉」行動,充當先頭步隊,執拾香港平民記憶的碎片。

不久,昊sir乘風而去,餘下的繼續努力。吳文正的新書,是努力的成果。

我常想,如果吳文正早幾十年出生,他會是一個工匠(戴頭巾打鐵那種工匠),他也是會每天到市集對着六嬸和三太公大聲講古的說書人。這本書,每一頁都散佈着收買佬的堅執和講古佬的動人。書好,我無須硬銷,只希望它能夠刺激其他「蟻民」,一同加入收買和講古的行列,將香港的庶民生活和集體記憶,寫成另類青史。

梁款

文化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