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PREFACE

香港是中國第一個進行西式都市化的自由港,西方學術文化、宗教、法治、城市規劃和經濟模式等紛至沓來,至今成為國際性中西文化之都。上世紀九十年代社會開始注意本土歷史、環境保護和文物保育,然而在急速的都市發展下,大部分文物早已湮沒,相關的歷史亦模糊不清。

文物保育是環境學其中一環,筆者從事生態、環境和文物保育研究和教育,在環境和文物保育方面,明白人和事不能永存,但記錄卻能讓物事永續流傳的道理。二十年來走遍香港各地,從不同角度,拍攝所有歷史建築,並參考三十多萬張香港舊照片,像砌圖一樣將零碎的影像組合,運用Excel繪畫建築繪圖,展現香港開埠至今所有重要建築物的完整面貌,至今已繪製了762座建築,包括了筆者的母校、以往前往崇拜的教堂和工作地方,並對其相關的歷史和人事進行考證和記錄,搜羅的資料圖書逾千部。部分建築繪圖曾作公開展覽,亦得多間院校、公司團體如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雅邦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利安顧問有限公司、香港上海大酒店、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垂青,借用作展覽或其他用途,或索取收藏。

本書是繼《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841-1896》和《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897-1919》後,同系列的第三冊,展現1920至1945年間香港的西式建築物共計100項,從相關年代的295幅建築繪圖中選出了150幅,四成半建築尚存,三成照片為鳥瞰圖。每篇以建築物名稱為主題,內容由建築物的結構繪圖、設計導賞、歷史掌故、發展檔案、建築物或其位置現貌的照片組成,力求精簡扼要地指出各建築物的歷史意義和風格,以及相關的人和事,讓大家在欣賞建築之美的同時,了解香港歷史面貌和城市規劃發展。由於舊照片的版權問題複雜,本書未能附上相關舊照,有意者可以「Richardwonghk Photo Collection」為關鍵字在互聯網上搜尋舊相參考。

本書選取建築物的原則,是着重已消失的、體現時代風格的、具代表性的、獨特性及相關重要人事五項,冀能完整地展現香港歷史建築原貌的同時,展現香港歷史。而有關香港西式建築物的發展,介紹如下。

香港西式建築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其間受中國內地動盪的局勢影響至大,當時大量華人和資金因戰禍流入英國殖民地香港這一個避風港,由於香港土地有限,大規模的開山填海工程使社區發展和建築劃出了年代界線。

首階段大約界於1841年香港開埠至1896年間,即西環至中環新填海土地上新一代建築物完成之前,政府和軍部建築承襲殖民宗主的一套,按照模式手冊(Pattern Book)建造,如仿照帕拉第奧(Palladian)風格建造的旗杆屋(1846年)、天文台(1883年)和尖沙咀水警署(1884年)等,西式建築主要為二至三層高的柱廊式或拱券遊廊式設計,發展地區以中上環和灣仔為主,代表性建築有聖約翰座堂(1849年)、聖保羅書院(1848年)、渣打銀行(1871年)、維多利亞書院(1889年)、大會堂(1869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1886年)、鐵行(1881年)、聖母無原罪教堂(1888年)、皇座樓(1890年)、香港大酒店(1892年)等。十九世紀末的維多利亞城包括西端的堅尼地城至東端的銅鑼灣,南端至堅道一帶。維多利亞城以外各區,除薄扶林外,僅以警署為西式建築顯現。建築師事務所如巴馬丹拿(Palmer & Turner)和李柯倫治(Leigh& Orange,今稱利安顧問有限公司,內文以利安公司稱之),要到1870年代才告出現。1888年山頂電車啟用,加速了山頂區的發展。

第二階段大約界於1897年中區填海工程至1919年灣仔填海工程啟動之間。1903年中區填海工程完成,得出德輔道中以北至干諾道中一帶的土地,出現以古典文藝復興式為主的洋行建築和官方建築,代表性建築有香港會所(1897年)、皇后行(1899年)、太子行(1904年)、亞歷山大行(1904年)和高等法院(1912年)等。由於電力的使用和升降機的引入,洋行高度增加至六至七層,而半山範圍擴展至堅尼地道、干德道和般咸道一帶。般咸道一帶為富裕華人的住宅區,建有學校和教堂,如香港大學(1912年)、聖士提反書院(1903年)和禮賢會堂(1914年)等。干德道和堅尼地道一帶為西人住宅區,西式建築有雲石堂(1902年)和德國會(1902年)等。港府於1903年樹立了六塊刻有「維多利亞城1903」字樣的界石,確立維多利亞城的四環九約範圍。1904年港府又定立「山頂區保留條例」,把山頂劃為西人住宅區,現存西式建築有明德醫院(1907年)和法國領事官邸(1878年)等。1894年太平山區爆發鼠疫,港府制定更嚴格的公共衛生及建築條例,新建樓宇和街道有了明確的規定,太平山區住宅更因鼠疫在1894年重建,代表性建築有中華基督教青年會(1918年)、中華公理會堂(1901年)和香港細菌學院(1906年)等。九龍方面,尖沙咀亦被開闢為歐人住宅區,建有西式住宅、教堂和公共建築,如玫瑰堂(1905年)、聖安德烈教堂(1905年)、尖沙咀街市(1911年)和九龍英童學校(1902年)等。九廣鐵路(1912年)和天星小輪的啟用,使住宅區可以在更遠離中環商業區的地方發展。

第三階段為1920至1945年香港重光為止,為現在港九舊區的形成期,灣仔新填地上樓宇林立,九龍開發的新社區有旺角、深水埗、九龍城的啟德濱等,住宅大多為唐樓,公共設施則以西式建築為主,如南九龍裁判司署(1936年)和警署。九龍塘的花園洋房區和加多利山上則全為西式建築,設有學校和教堂,如拔萃男書院(1927年)、喇沙書院(1932年)、瑪利略修院學校(1936年)和聖德肋撒堂(1932年)等。社區發展因受到1929年的世界經濟衰退影響放緩,1932年港府修訂建築物條例,住宅樓宇一般高度為五層,其他建築為三層,港島的新社區有銅鑼灣的大坑、掃帚埔及對上半山,開始有中國文藝復興式之稱的中西合璧建築出現,如虎豹別墅(1935年)、景賢里(1937年)和聖馬利亞堂(1937年)等。西方的折衷主義、芝加哥建築學派、工藝美術主義、包浩斯學派等建築主要在中上環和灣仔等處出現,如香港上海滙豐銀行(1935年)、東華東院(1929年)和灣仔街市(1937年)等。

第四階段為1945年以後的摩登時代。新中國的成立,大量人口及資金湧入香港,使香港於戰後能夠迅速發展,1939年訂立的城市規劃條例正式生效。經典建築有大會堂(1963年)、天星碼頭(1958年)、希爾頓酒店(1961年)和文華酒店(1963年)等,1973年香港首幢摩天大樓康樂大廈落成,成為東南亞最高建築,往後則以玻璃幕牆的摩天大廈為主導,五花八門的建築不斷出現,地標建築大多由外國人設計,以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行(1985年)和中國銀行總行(1990年)為代表。

邇來人們多將建築與文化扣上關係,認為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美學的表現。建築營造理想的生活環境,反映當時當地的文化氣息、人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素質、政治、經濟以至宗教和道德狀況。經歷漫長歲月的建築成了古蹟,成為過去人類生活文化歷史的憑證和標誌,大眾的集體回憶,讓人對本土歷史文化的根源產生認同和加深對成長地的歸屬感,提升生活素質,古蹟保育的重要性乃在於此。最後,感謝中華書局出版本書。謹藉此書與大家穿梭香港古今,共享集體回憶。

黃棣才

2015年2月

richardwonghk@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