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

SHING KWONG CHURCH,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建築年代:1927年

位置:銅鑼灣東院道7號

01 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外貌(攝於2014年)

02 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全景(攝於2004年)

教堂屬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正面有帕拉第奧式(Palladian)圓拱門廊,廊頂為陽台,樓頂置三角山花,兩側為圓拱窗,雙坡屋頂中央有圓頂小塔,外形與道濟會堂相像。後座三層高的大樓為喬治亞時代風格(Georgian Style)建築,特色見於三角楣和圓拱遊廊。

聖光堂的歷史可追朔到1879年,倫敦傳道會在當時華人人口稠密的太平山區建立了一所福音堂,並向貧苦大眾提供免費教育和醫療服務,堂址為現在的普義街位置,土地由高和爾夫人(Chan Ayow)捐出。佈道工作由倫敦會湛約翰牧師(Rev. John Chalmers)和華人傳道黃平甫、溫清溪、馮拔臣等主理,女子義學則由雅治牧師(Rev. J. C. Edge)和盧姑娘(Miss Lowe)主持,教授中文讀寫、聖經和其他術科。西醫診所則在1881年開辦,由楊威廉醫生(Dr. William Young)和譚臣醫生(Dr. J. C. Thomson)免費主診,其後由華人傳道黎福池診症。診所開辦不足半年,每天便有近百人就診。1884年2月,傳教士見大眾對西醫藥的認受性和需求日漸增加,便着手籌辦醫院,在何啟的捐助下,1887年在荷李活道開辦雅麗氏紀念醫院。翌年,旁邊的道濟會堂亦告啟用,為香港首間華人自理教會之始,而土地亦是由高和爾夫人半價捐贈。1894年,延續十年的香港大瘟疫爆發,太平山區是重災區,港府於1895年底購回土地進行重建,改善環境衛生,福音工作結束。1897年,湛約翰和王煜初在燈籠洲怡和街和渣甸街附近投得土地,興建福音堂和學校,主要向糖廠工人佈道,1915年定名為道濟會堂燈籠洲支堂。1924年,港府收地進行燈籠洲市區重整,並贈送掃桿埔現址以興建新堂。聖光堂戰後曾開辦聖光堂小學及幼稚園(1962-1990)和聖光堂中學(1971-1977)。

高和爾夫人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1850年受洗加入倫敦會,其後加入道濟會堂,兩度捐出土地奉獻。她收養了多位女童作為家人僕從,並為她們安排配偶,香港首位華人女護士黎亞妹便是其一,她是雅麗氏紀念醫院護士長,與香港首位華人註冊牙醫關元昌結婚,育子女15人,大多從事醫務工作,七子關景良和孫中山是華人西醫書院同窗,孫中山更被認作誼子看待。高和爾(D. R. Caldwell)也是基督徒,但聲名狼藉,從1840年擔任英軍傳譯員至成為香港華民政務司期間,包娼庇賭,貪污枉法,幾經波折才被港督羅便臣辭退,高和爾夫人繼承了他的遺產來做善事。

建築物檔案:

  • 1926年 3月,動工建堂。7月,行奠基禮。
  • 1927年 6月11日,教堂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