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協恩中學

HEEP YUNN SCHOOL

建築年代:1937年

位置:農圃道1號

01 協恩中學外貌(攝於2008年)

主樓平面呈E字形,入口具裝飾藝術風味,兩翼為國際現代風格,主要以橫和直的線條裝飾和分割建築物,類似的設計可見於葵涌現存唯一戰前西式建築救世軍葵涌女童院(The Salvation Army Kwai Chung Girls' Home),該院位於梨木道1號。

協恩中學是多屆香港小姐的母校,包括1997年的冠軍翁嘉穗和季軍佘詩曼。學校成立於1936年,是由飛利女校和維多利亞居留院(或稱維多利亞女校,Victoria Home and Orphanage)合併而成。「協恩」名字是取「兩校協作以見證神恩」的意思,校訓「協力藉恩,信主愛群」說明了當中的意義。飛利女校成立於1886年,由教會傳道會贊臣女士(Miss Johnstone)於西營盤西尾台(今般咸道69號聖保羅書院址),1924年與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共用校舍。維多利亞居留院成立於1887年3月1日,由奧斯牧師(Rev. J. B. Ost)和夫人主理,名字紀念登基六十周年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由兩位外籍富商捐建,經費由政府資助,主要為華籍女童或孤兒、誤入岐途的少女提供膳宿和教育,開院時有6名女孩,兩年後增至27名,當中9名是寄宿院童,父母會負責膳食費,6人為孤兒,其餘為女少年犯。女少年犯受規條限制,指導期有長有短,視情況而定,這與照顧婦孺的保良局有分別。居留院其後擴建,收留歐中混血兒,女童可到只有5分鐘步程的Diocesan Home Boys' School學習英語。學校每年1月舉行匯報會,由港督夫人頒獎予優異成績的女生。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不少寄宿女童隨父母返回內地,至當時為止,全港12間日校的老師大多來自該校。兩校合併後,原本非授課的孤兒院遷往新成立位於大埔道十三咪半的大埔農化院(1935-1994),院童會接受科學方法的農業訓練,農化院後來改稱聖基道兒童院。1915年馬霍慶棠提倡成立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得胡素貞等人支持,英華女校、聖士提反女校、聖保羅女校、維多利亞女校先後設立女青年會,四校推行世界友誼公禱週,和四校聯合崇拜,最後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在1920年成立。

建築物檔案:

  • 1936年 10月23日,港督郝德傑爵士為校舍奠基。
  • 1937年 5月19日,莫壽增會督主持主樓開幕禮。
  • 1941年 日軍將校舍用作軍營。
  • 1945年 香港重光,轉作日軍拘留營和印度軍營
  • 1947年 2月8日,經修復後復課。
  • 1949年 興建體育館。
  • 1957年 禮拜堂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