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保羅女書院
ST. PAUL'S GIRLS' COLLEGE
建築年代:①和③1927年 ②和④1935年
位置:①和③半山麥當奴道33號 ②和④歌老打路1號

01 現稱聖保羅男女中學的聖保羅女書院(攝於2014年)

02 現作聖保羅男女中學校舍的香港日本國民學校(攝於2009年)
主樓由烈度路(Messrs. Little, Adams & Woo)則師樓設計,屬英國後文藝復興時期新喬治亞式(Neo-Georgian)的紅磚建築,特徵為羅馬式拱廊和柱廊,水泥仿石窗框。南面入口開在兩個凸出斜開間,門廊以陶立克式支柱承托,西面入口則為半圓形的門廊。歌老打路校舍平面呈凹字形,屬新古典主義建築,有三角形或弧形山花和圓拱遊廊,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煙囪和鐵閘,日本式欄杆、門篷和窗篷,南座牆面有日式太陽紋飾和神社。香港日本國民學校從堅尼地道12號遷入現址新校舍時,學生約有300人,歷史可追溯至1907年成立的香港本願寺小學。
聖保羅女書院是由聖公會聖保羅堂4位創辦人於1915年成立,校址原位於堅道2號,翌年聘得剛從牛津大學畢業,考獲教育碩士歸來的胡素貞女士任校長,到任後即籌建新校舍,1918年制定校服,以消除校內階級觀念,成為香港首間穿校服、戴校徽的學校。1945年聖保羅書院因校舍毀壞,與女書院暫時合併,其後男校在現址復課,書院維持男女同校,並更名為聖保羅男女中學,是香港首間男女同校的學校。胡素貞畢業於飛利女子學校,祖父是巴陵會胡燮庵牧師,父親胡爾楷醫生,為孫中山同窗,在她7歲時因救治鼠疫患者染病身故,母親王麗珊的工作是護士,獨力養育一子四女,積蓄僅能供兄長胡惠德赴英升學習醫。1912年,母親為富戶接生得一男丁,獲贈500元,她因而有盤川可到英國升學。她與馬霍慶棠等創辦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並創組香港女童軍,1933年取得美國南加省大教育博士榮銜,成為香港首位女博士。她在1952年退休,是學校在任最長時間的校長。獨身的她退休後多次環遊世界,提倡德育救世,曾將壽山村價值千萬元土地沽售以作慈善用途,堪稱女中豪傑。
建築物檔案:
- 1927年 主樓啟用,設有室內泳池和禮堂。
- 1935年 歌老打路香港日本國民學校啟用。
- 1948年 日人校舍用作皇仁書院和官立漢文學校校舍,5年後用作附屬小學校舍。
- 1959年 中學擴建西翼,內有新禮堂。
- 1961年 堅尼地道小學使用日人校舍。
- 1968年 擴建東翼大樓,2011年重建。
- 1971年 歌老打路2號白屋仔和小聖堂重建為小學校舍。麥當奴道35至37號大廈落成,底層為學校室內泳池。
- 1985年 加建紅屋新翼大樓。
- 1991年 日人校舍用作香港國際學校至1999年。
- 2001年 小學使用日人校舍,7年後遷往黃竹坑。
- 2006年 纜車徑新翼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