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英皇書院

KING'S COLLEGE

建築年代:1926年

位置:般咸道63號A

01 英皇書院外貌(攝於2009年)

02 英皇書院南翼和無花果樹(攝於2009年)

英皇書院於1926成立,校舍是現存最古老為華人而設的官校校舍,屬英皇佐治五世時期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學院建築,以紅磚和麻石建成,紅磚上有製造商「DWB」印記。般咸道入口設計最具特色,石砌弧形門廊以愛奧尼亞式石柱承托,類似設計只見於香港大學解剖學館與生理學館大樓;入口牆面有石雕皇家徽章,同樣石雕只見於第一代大會堂,鐘樓則在戰後拆去。大樓以紅磚砌出隅石效果,南翼為課室,向街有紅磚拱廊和陶立克式(Doric Order)列柱走廊。東翼底層以紅磚拱券承托,北翼底層牆面的拱券上方則開有石圓窗。南翼圍有小噴泉花園,石拱廊的弧形邊牆前有石座,校方說是地下水道的上蓋物,但也有可能是預作放置英皇佐治五世像之用。

早期的英皇書院具有貴族氣息,其部分學生也的確來自名門望族,例如校友何佐芝是何東的私生子,畢業於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1956年何東去世,何佐芝只獲分5萬元遺產,同年8月26日創立商業電台,一年後將獲得的利潤用來獎勵員工,第二年開始向股東派息。曾有麗的呼聲英國股東提出以100萬元收購電台,但遭到拒絕。何氏在1975年創立佳藝電視,但3年後倒閉,當時已沒有股份的他竟慷慨地支付員工遣散費,受人稱揚。

另一位著名校友,是來自基層家庭的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他表示入讀英皇書院是人生的一大轉捩點,令他明白教育是基層子弟向上流的最佳途徑。他與天文科學的緣分,亦始自英皇書院。中二時參加童軍,想考一個與眾不同的徽章,便選了天文章,沒料到對天文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常埋首於深奧的天文科學書刊,英文成績也因而進步,最後順利入讀香港大學物理系,踏上科學之路。他說校園內那棵無花果樹,代表着英皇精神,就是不會讓人看見花,不囂張、不炫耀,但其實已結果,給人實在的感覺。

建築物檔案:

  • 1926年 校舍竣工。
  • 1927年 被徵用為英國上海防衛隊醫院和宿舍。
  • 1928年 3月5日,港督金文泰爵士主持學校開幕。
  • 1941年 12月,校舍被徵召作急救站,淪陷後被日軍用作馬房,木構件用作燃料。
  • 1950年 修復後用作英皇小學,分上下午校男女生上課,與羅富國師範學院附屬訓練學校共用。
  • 1951年 回復為半日制中學,預科招收女生。
  • 1953年 與李陞小學、羅富國訓練學校和伊利沙伯學校共用校舍。
  • 1960年 東、南兩翼加建一層,鐘樓拆除,北翼建兩層,作為新制中學校舍。
  • 2000年 增建西翼。
  • 2011年 列為法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