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若瑟書院
ST. JOSEPH'S COLLEGE
建築年代:①1920年 ②和③1902年 ④1881年
位置:①,②和③半山堅尼地道7號④和⑤半山聖若瑟台(羅便臣道8號樂信台)

01 聖若瑟書院鳥瞰(攝於2011年)

02 聖若瑟書院南面外貌(攝於2007年)
德國會所校舍是德國文藝復興式(German Renaissance)結合巴洛克(Baroque)風格建築,山牆上的巴洛克半凸牆柱,取代了文藝復興的扁平壁柱,退縮的壁龕製造出錯綜的光影效果,頂樓是修士和教員宿舍,三樓是學生宿舍,二樓有辦公室,一樓有康樂室,地下是圖書館。北座和西座具意大利文藝復興(Italian Renaissance)風格,特色包括平緩頂部的鐘樓,扁平的壁柱,向內院的遊廊和陽台,屋頂的小塔樓和壁龕。西座有禮拜堂、音樂室、實驗室和禮堂。北座旁的三角球場是中一學生專用的籃球場,規定不可踢足球。羅便臣道8號前書院南座校舍屬古典圓拱遊廊式建築。
2015年為聖若瑟書院創校140周年,書院由基督學校修士會(喇沙修士會,Institute of the Brothers of the Christian Schools)於1875年創立,當時只收錄外籍人士,特別是澳門葡人,四年後才招收華人。1917年在尖沙咀漆咸道南45號設立分校,為喇沙書院前身。1918年2月13日,羅便臣道校舍遭華南地震破壞,校方遂遷入現址。小學部則於1968年才遷往灣仔摩利臣山現址。羅便臣道時期的著名校友有創辦華仁書院的徐仁壽,堅尼地道校園的著名校友首推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光纖之父高錕。
高錕原居上海,自小對化學感興趣,在家裏做實驗時,曾把自製的泥炸彈扔到街上引爆,後來迷上無線電,組裝了一部真空管收音機。1949年隨家人移居香港,入讀聖若瑟書院中三,1953年預科畢業後獲港大錄取,但選往倫敦進修電子工程。高錕回憶當年老師為讓學生體會力的原理,指導同學用力將他推到牆角,令他茅塞頓開,而這教學法亦影響了他日後的教育理念。老同學形容他天資聰敏,且富好奇心。他考試雖未曾獲前三名,但數理科成績很好。聖若瑟書院的「香港第一旅」,是香港第一個童子軍旅團,成立於1913年9月,不知高錕當過了童軍沒有﹖
建築物檔案:
- 1902年 堅尼地道7號的德國會所開幕。
- 1914年 一戰爆發,港府以敵產理由沒收會所。
- 1918年 聖若瑟書院購入會所並於9月3日遷入。
- 1920年 北座教學大樓建成。
- 1925年 西座建成。
- 1941年 港府徵用校舍。日佔時被日軍用作軍事臨床醫學訓練基地和監獄。
- 1963年 會所校舍拆卸重建為新座。
- 2000年 8月18日,西座和北座列為法定古蹟。
- 2007年 東座落成。
- 2010年 北座定名為高錕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