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骨董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3章 乾坤骨董集 多民族沉郁浑朴辽金元玉器

第63章乾坤骨董集多民族沉郁浑朴辽金元玉器

李舞雩一谈到多民族沉郁浑朴辽金元玉器一般玩玉都想到春山秋水玉器,那些天鹅与海东青鹰对抗,女真族秋季狩猎,射杀鹿的情景。森林动物狩猎,辽、金、元,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衰落的阶段。前后经历了407年。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几个并立的民族政权,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向边疆地区扩展。最后,元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政权国家。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女真原为辽朝臣属,天庆四年,金太祖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金朝的玉器风格与辽相同,同时北方民族所为,因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金朝有较为充足的玉料,玉匠。为了确保玉材的使用,金朝规定朝廷用玉多选用和田玉雕琢,祀天地用玉皆以次玉代之。金在扩张的过程中,俘虏了大批玉匠,有的原在辽境内,有的直接从北宋境内掳掠而来。“春水玉”、“秋山玉”是金代玉器的代表作。

辽、金、元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经济处于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共存的状态,文化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北方民族文化特征,并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辽金元三代400年间从统治集团到民间,都吸收了崇玉、敬玉、佩玉的观念习俗,重视发展“碾玉”业,玉器艺术造型、纹饰、工艺既能突出地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又能准确地掌握细节的变化,制作的玉器造型自然,形神兼备,反映了华夏民族风情。整体上看,辽金元玉器在继承唐宋玉器的基础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呈现出时代特征,表现出民族化、地域化、生活化的独特风格。

一、辽代玉器的种类、工艺特色与文化特征

辽代玉器绝大部分采用XJ和田玉制作,玉材以和田羊脂白玉、白玉为主,兼用和田青玉、青白玉及少量玛瑙。从工艺特色看,辽代玉器继承了唐代以来的制玉传统,因材施艺,设计巧妙,加工精细。全面应用了唐代的园雕、镂雕、片雕、浅浮雕、俏色等琢玉工艺和用阴刻线表达细部特征的表现手法,并在制作的白玉、青玉园雕作品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如俏色玉园雕动物小熊,能充分利用俏色将小熊头部毛发,尾部黄色显示,使整个玉雕充满生气,平添了亮丽的色彩。反映出玉匠因材设计,施艺制作的匠心,并具备了较高的审美意识和精雕细琢的能力。在造型上辽代玉器造型不拘一格,神态自然,创作题材选自常见事物,写实性很强,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价值。

从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玉器中可以看出,辽代玉器的文化构成比较特殊,其中包含了契丹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方文化等诸多因素。从玉器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为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玉器:如臂鞴、胸饰、臂饰、嘎拉哈、带T形的项饰、园雕玉熊、海东青、天鹅和极少作为玉雕动物的蝎子、蟾蜍、蛇、蜥蝎等;二类为仿中原文化的玉器:如玉砚、玉水孟、玉盒、玉带、圈足杯、圈足碗、动物园雕玉龙、玉凤、玉龟、玉鱼、玉鸟、玉兔、蝴蝶、鸳鸯和植物、花卉造型的玉器;三类为佛教文化的玉器:有玉塔、玉飞天、摩竭、**、佛像、海螺、金刚杵、人首形神鸟等;四类为具有域外文化特色的玉器:如四曲海棠花式杯、孔雀十六曲刻饰水波纹玉碗、白玉花式碗。

金代玉器的造型、工艺与民族风格

金代统治者由于受到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渐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采用汉制。使政权得到了巩固,经济得到了发展,科技文化不断进步,形成了一个汉化的多民族的统治政权。出现了史称 “小尧舜”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从《金史》中得知,金代统治者除了保留本民族的信仰祭祀文化传统外,大量吸收中原汉族的用玉制度。在祭祀、宝册、车骑、装饰、服饰等方面广泛使用玉器,并有严格的用玉制度,用玉盛况空前,具有一定规模,不亚于宋代。如金朝典章规定,一品及王公、妃用玉宝;上尊谥礼用玉册、玉宝;封册仪物用玉圭、玉册。皇帝束玉带,刻琢“春水”和“秋山”之饰,其中玉兔鹘带,即以天鹅与海东青鹰为图案的玉带(春水玉)是金朝官制朝服中最为贵重的珍品。

金代朝廷所用玉材全部取自西域(今XJ和田地区),主要是通过西夏国(公元1038-1227)得到和田玉,制玉所用玉材以和田羊脂白玉,白玉为主,和田青玉为次。

金代玉器具有独特风格,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是“春水玉”和“秋山玉”。据《金史·卷四十三》记载:金代皇族有狩猎的习俗,每到春秋时节,皇帝便带着鹘(海东青,一种小而健的猛禽)去狩猎,用鹘来捕捉天鹅。史学界据此把春天的狩猎,带有鹘攫天鹅、荷叶、芦苇、涌浪、大雁组合图案的玉佩饰称为“春水玉”。其图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天鹅,其势向下飞行,翅羽较直,凹凸明显,分为横向排列的两组或三组,个别羽呈弧状,鹅身有不匀的短阴刻线排列。第二部分为鹘,翅羽大,尾略小,呈擒鹅状。第三部分为相伴的芦苇、荷叶、水草、涌浪,荷叶大而简练,叶面呈下凹状。常见的“春水玉”表现为残忍画面,通常是海东青促天鹅图。秋山玉则是变现女真族秋季狩猎,射杀鹿的情景。嘎拉哈玉玩具,同样是一种充满女真民族风情的玉具。玉嘎哈啦,是女真贵族儿童的玩具,其中间有穿孔,可随身佩带。玉形似羊或狗的髌骨。类似汉族童子玉坠,有希冀少年福祉不断之意。因是羊或狗的骨头,是北方主要提供食用的动物之骨,常年佩戴,具兆祥之瑞。金人常服玉带为上,平民禁止使用玉器。金代女真族佩戴玉较为发达,当时称之为“列”,多作腰佩。金代佩饰玉以花鸟纹为主。金代花鸟形玉佩,多作绶带鸟衔花卉纹。

因“绶”与“寿”谐音,因此寿带鸟象征着福寿。绶带鸟衔花卉纹,寓意春光长寿,勃勃生机。金代另一种重要玉佩就是龟巢荷叶,时寿意类。金代玉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艺术性,不是孤零零的表现一个物体或者一只动物;而是花与鸟、龟与荷叶、鱼与水草相辅相成,动静结合,表现出周围的环境特点,极富生活气息。蒙古灭金之前,几乎没有琢玉业。灭金后,特别是建立元朝,将首都迁至大都入主中原后,由于受金代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元朝琢玉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元朝(127~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强大帝国。元代政治强盛,经济发达,手玉业有玉器、瓷器、铜镜、漆器等。玉器表现出蒙古族的一些文化特点。元代将春水玉逐渐演化为鹰击天鹅、芦雁荷藕图;将秋山玉逐渐演变为福鹿图案,其影响一直波及明清。从史书记载来看,元明清三代,宫廷玉器匠前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元代玉带钩曲线较为平缓,但玉器增大,多呈琵琶形。

元代朝廷对朝廷用玉极为重视,一方面为了便于在汉族地区统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的需求。朝廷控制玉料、玉砂,政府设立了许多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和官办手工业作坊,官办玉作坊利用和田玉、匪力沙所出玉材辗玉,有专门的朝廷用玉,如国玺和玉押,另外还有琢制大件玉器的爱好。元代玉器的艺术特点在于玉器形体气势庞大,雕琢技艺炉火纯青,装饰技巧新颖别致,玉器的搭配技巧十分熟练,仿古玉占据主导地位,新颖玉器同样展示自身的风采。元代花卉纹、螭虎纹装饰应用得非常成功,倭角的处理也是十分得体。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上的处理比较突出,硬挺挺的直角,为流动的倭角,刚柔并济,同时在边框内外缘刻有两条粗阴线,这更使得元代玉器的线角显得十分优美。元代最明显的仿古玉实物,当属玉瓶与玉尊,而仿摹的对象或是周代青铜尊,或是早期的陶瓷贯耳瓶,为清玉器大量仿摹青铜器、陶瓷器打开了先河。元代新款玉器除了玉押、帽钮以外,还有玉带环和玉带扣等。

元代出土的玉器虽然不多,但是是和田玉中的玉质优良的玉器,晶莹剔透、温润细腻,如贯耳玉瓶、心形活环玉坠等等。每个时代的玉器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各具特色。元代玉器的发展是在宋、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代玉器多以和田玉为玉材,独山玉和水晶玛瑙为小部分玉器的原材料;玉器造型多以动物:龙、鹿、鱼、天鹅等为主,饰纹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的雕刻手法多,并且采用以阴文线结合,片雕次之,以山水、花卉等做配饰。玉器种类主要有:带板、带扣、带钩、羊型佩、熊虎纹饰、飞天、花朵形纹饰、春水秋山等等。观赏陈设器有瓶、壶、杯、鱼、马、雁、兽等等。

元代文武官员,凡二品以上者皆可系玉带,其带板之纹图,文官为禽鸟纹,武官为走兽纹,其中狮纹为一品标记和专用图。其上耍狮人一般上着窄袖衣,下着短裙,腰系革带,足登皮靴。此件戏狮带板,即为其中一件富有生活气息且具典型的代表作。

元朝琢玉业有极大的发展,其特点为:

1.接受汉族传统的爱玉风尚,近取金宋、远法汉唐。

2.继承宋金传统琢玉技艺。元朝政府网罗掌握了大量的工匠,使之官办手工业生产。

3.沿用宋金玉器传统题材:花卉纹的延续,螭虎纹的再兴,春水玉、秋山玉的进一步世俗化。虎纹是龙子之一,最早出现玉西汉,历代虽然仍有雕琢,但运用得都不是很多,但是元代螭虎纹不仅应用较多,而且非常成功,甚至创造出来元代的风格。

辽金元时期的战乱并没有遏制玉文化的发展,它在玉器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一)元代玉器的种类

装饰品有带钩、带扣、飞天、鱼形佩、羊形佩、熊虎纹饰、螭纹饰、花朵形饰、等、项链、双童坠、春水玉、秋山玉等;礼仪器有玉带板、玉册;观赏螭设器有玉海、鱼、瓶、壶、杯、洗、炉顶(器钮)、雁、兽等。

(二)元代玉器的造型

装饰品多以动物型与花卉型为主题。圆雕为主,片形为次。其他器多属圆雕,有圆形、椭圆形及随形。纹饰造型有龙纹、虎纹、鹿纹、螭纹、凤纹、鱼纹、花朵纹、凌霄花纹、鸟纹、人物纹、雁纹、天鹅海东青纹等。

(三)元代玉器的工艺

材质以青玉、白玉为主,还有渎山玉(珉玉)、水晶、玛瑙。雕刻方法包括浅浮雕、钱雕和圆雕,并均与阴线纹结合。带钩、带扣上加接雕纹饰,是新创的造型与工艺方法。按雕器物的造型与技法,和宋、辽、金玉器一脉相承。按雕玉带板带作双层镂空形式。圆雕器物以滨山大玉海为代理,工艺精湛。

元代玉器在来辽金三朝琢玉工艺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不论宫廷还是民间;以“碾玉”行为手玉业的重要部门,反映了蒙古族统治集团,秉承汉族文化系统,崇玉观念及用玉制度依旧。元朝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传统胜于创新;继承胜于发展。玉器即表现了这种风貌。渎山大玉梅的独特创意及成就代表当时琢玉的最高水平。

玉器风格,造型简概朴略,刀法粗扩劲逸。这些特点,为明代玉器中的粗壮放达型艺术格调作了准备。

元代是蒙古贵族依靠铁骑和极端的民族压迫为统治手段而建立起来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这一时期,城市商业及手玉业(主要是官办手玉业)得到了畸形发展,陆路和海道交通顺畅,对外贸易发达。由于民族歧视和仕途阻塞,知识阶层多沦落潦倒,有机会接触底层社会,了解民间疾苦,从全文艺创作,所以,元代文学艺术有了特殊发展,比较著名的有元曲和文人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玉器工艺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变化。

蒙古族发祥于漠北,受地理环境制约,比较喜欢玛瑙、碧甸子(松石)。成言思汗及其所部攻入欧洲,占领中、西亚,掠夺了大量宝石,并对其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是,蒙古骑兵八主中原,若想巩固其统治则必须接受高度发达的中原文化。当政者也不得不注意玉器的澳琢与使用。如忽必烈在灭宋之前14年,即至元二年(1265年),当“渎山大玉海”竣玉之后,“敕置广寒宫”。这件不平凡的大玉完引起了蒙古统治者关注,说明蒙古族接受了汉族的玉石观将玉器摆在重要的地位上。元统一全国后,在礼制上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在冠服、车舆等制度上广泛地应用玉器,比宋、金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天子见服用玉甚多,玉格以玉饰之,镇圭、国实也用玉琢制。据参与拆毁元故宫的明玉部郎中荒沟《故宫遗录》所祀:元急宗安雁帖睦尔逃离皇宫后仍留下延春堂的玉台床,玉德殿贴白玉龙云花六路供及殿中的白玉金花山字屏台及上置的玉床等等五件。总之,皇帝从头到脚的装饰及其出行坐卧之器具无不用玉制做或以玉饰之。但是,百官公服用玉则受到极大限制。如偏带只有正、从一品用玉,或花或素并八镑、器叫一品至三品许用金玉;按辔,一品许用金玉。至于减人,帽笠不准饰用金玉。违反用玉制度者要受到处罚。

蒙古当仪者为了满足皇帝、后妃、皇手以及玉公、贵族、命妇等人用玉,设置“渚路金五人匠总翎府玉局提举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立)、“上都大都路貂鼠软皮等局提领所玛猫玉局”(至元十六年立)、杭州路金玉总管府”(至元米七年立〕等三个管理确到手玉业的政府机构以及多处官办玉作坊。元官办衹器作坊始终以大都为主,早期可能在和林,接着又创于杭州。玉产地有和田与匪力沙。确玉破产于大封路设大同路采砂所。碾玉砂亦称”唐玉县水砂,运往大都,以供玉玉磨会之用。元代控制玉、砂产地,掌握了大批玉玉,制造了大量的玉器。所以,元代创办玉工艺不仅在规模上相当可观,而且还得到了制应的发展。

元代官办玉器作坊利用和田、匪为沙所出玉材碾玉或以旧改新。蒙古族人喜戴大沿帽,以玉或作顶饰。明人沈德符对这种玉帽顶有所上述“元时除朝会后,玉公贵人俱戴大帽,视其顶之花烊为等人尝见有九龙而一龙正面者则元主所自御也。当时俱西域国手所至贵者值数千金”。这种玉帽顶传世甚多但尚未见九龙者。而西域国手玉匠来到大都确玉九龙帽顶一事说明在官办玉作中,至少有汉族和西珪少数民族的玉玉在为皇家确玉。苏、宁、机及和田等地方玉作也仍然在维持生产或有所发展。

元代社会各阶层收藏玉器的情况,因不见文献祀载,故详情不明。但从元书画家朱德润编辑《古玉图》玉器图录传世,可以想见元代民间收藏玉器之风还是相当盛行的。官祀、民间用玉情况,通过大同冯道真、安庆范文虎、吴县吕师孟、苏州张士珪父母等墓出土玉器可以知其只鳞片爪。故宫博物院和各省市博物馆也收藏一批传世元代玉器,有的艺术水平很高,而出土玉器中则鲜见高水平者。

正带扣为方便可靠的束腰用品,其型制是由两件大小相近的长祀形玉器配套合为一副,形似带钩,但较短。基本形态有4种,钩环形,钩组形,双纽形,插种形。扣身纹饰多变以龙、煤纹较常见,风格造型因时而异,上有花卉蔬果、人物、动物等吉祥畜贵的其他纹饰。

我们在家中摆放古玉有时观看形制就不禁会想起古代一些小故事来。

比如古玉玦,汉代主要用作佩玉,以前则成对地用作耳饰,像商代的龙形玉法,“缺口好比耳环的扣口。在战国时的墓穴,也发现了一些。

根据《史记》所载,范增曾经举起身上所佩的玉玦,示意项羽应下“决”(谐“玦”音)心干掉刘邦,免留后患。

我们亦可以摆设古代的玉带钩,形制特别有些刻有播璃效能使人凝视的时候,感到好像时光倒流到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玉璧则令人想起和氏璧和完员归赵的璧。它们孔小“肉宽,用来报平安。璧是圆的、无“缺”口,有融通与和平的含义。

《史记》中也有祀戴璧的故事,项羽摆下鸿门宴,刘邦逃走,张良以纪送之,以报平安。可是,另一种现今亦只作摆件的古玉圭,便有不同的用途。

圭,乃长祀形的玉片,上尖下直,上端呈等边三角形状到战国才兴盛。圭本来象征春物出生,而丰圭就是个人们说弄次就是指这种形制的玉器。

古人兴市才用圭,比如哪里有兵奖之灾,种古玉的形制是玉稼,粗管形,外祀内圆,中间的虚圆及表示“以应无究”,但看来不应是帝玉祭天地的器皿新石器时代“良清”文化时期的玉稼较长,到了周代,则比较短接,汉朝以后就很少制造,到近代订有不少后仿者。真旧和色沁佳者,作为摆设,很有古批味道。

玉纹

藻纹和辅纹

藻纹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水草纹样,二是指则纹样。水草纹样明白如话,无需细究。

效饰纹样实际上是在某种纹样的基础上再行装饰和修饰,是一种辅助纹样。比如主体纹样就是云纹,还可在云纹的基础上再行添加藻饰,使之更加华丽。再如鱼还纹是以鱼为主体而配以两饰,就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了。辅助纹样常填充于主题纹样的空自处,其单独纹样有多种。图纹,乳丁纹、云雷纹或者其他纹样都可以是辅助纹样。凡为主体纹样作辅助之用的纹饰,我们又统称为辅纹。

鳞纹

以水族动物鳞片形状为纹,用于兽类动物玉昧的躯体部分,呈多层重叠。作有规则填充排列,是常用古玉纹饰之一。

蝌蚪纹

其形似谷效而几稍长仿佛测师之状,亦有两尾相连,成连体地静之形_相连者又接近于云纹,不过云纹往往是单线为之,而均斜纹多为主体,呈阳汉凸起。湖畔纹在我们民族的习俗之中有子孙绵延的吉祥之意用于玉雕显得非常华丽而富于变化,劝感很强、均排技属单独纹样,多作玉器表面填充装饰,如树炸纹玉璧、倒排纹玉龙。亦有用均科纹组合成玉雕动物兽面给人以神秘之感。

兽纹

古玉中以动物形象为题材创作的纹样较多统称为兽纹。背社分两类一类是自然界的动物形象另一类是神性动物形象、古玉器中以自然界动物形象为纹样的有象纹、龟效、蝉纹、虎效、套纹、胜纹鸠效、鹿汉等等。种怪动物形象中最著名的有籍餐坦、诚纹、他纹、续纹、虬纹等等。

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婪的恶兽。传说龙生九子,饕餮便是其一、《说文》解释为“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乃贪嗜财货饮食之意。《吕氏春秋先识资》将其形状描述为“青铜者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史及其身”。饕餮之意乃戒奢戒贪、若否,则必反遗报应。饕餮纹在三代时期用得非常多,作警世之用。

螭在传说中是经常出没于山林之中的害人怪物。其形状类似于今日的璧虎。《说文》对墙的描述是”螭若龙而黄。”显然,这是一种能主宰云雨的种异怪物,当属古代先民们崇拜的雨神之一。

虺,传说中的一种毒蛇。《释玉》曰“小田地,大白蛇。”可见虺乃蛇类。《说文》又称“诗曰切为虺蜥?并注解为:则虺为蜥易属可知、综观古代玉雕上的虺纹,大多无足。有的雕一只头有的雕两只头、多条尬缠绕在一起则称为陆地往、实际上古代画蛇画龙有的有足,有的无足、无足铊因为蛇有足蛇则像俗说的四脚铊,当归蜥属了。在科学尚未昌明的古代,动物分类并不准确,人们只是根据观察。喜好和想象来创作他们心中的神灵动物形象,这是不足为怪的。我们只要知道这种形象就是地,以便于开展对玉文化的研究就可以了。

夔,人们都习惯把它认为是龙的一种,故亦称之为蒙龙。在古代曾祀它说成是山野怪兽,认定是兽类。《山海经•大荒东经》曰:“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板以雷善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由此我们得知鳍乃青黑色一怪兽,没有角,只有一条腿,用它的皮做鼓,响声能传五百里之遥,可以想见蒙的体积不会太小。古玉图文中的蓬通常为大头,大嘴,无角,蛇身,有的一条腿,也有的两条腿。总的形象和古文字的祀载是相符的。至于一条腿和两条腿的区别也不难解释。古人在创作纹样时,原本并不是先有文字后有纹样,而是出于神圣的崇拜心理和受制于工艺创作的条件。

虬是古代传说中的龙子。《说文》释虬为“龙无角者”。唐杜牧《题青云馆》有“蟠曲千仞剧羊肠”的诗句。我们由此知道虬是一种没有角的经常盘曲的龙。实际上虬和上述凡种兽纹都是古代龙纹多样性的反映罢了,虬纹也是古玉常用造型和装饰纹样之一。

我们若把螭、虺、夔、虬这几神纹样作一番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形象原本大同小异。从大的方面看,都是以蛇为身。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仅在于虬无角、螭黑黄、虺两头、夔头大而多足。

在兽纹当中,还有一特殊的纹样——兽面纹。这种纹样只刻画面部,而舍去了身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神人或神兽头面形象。常见的有饕餮、龙、虎、牛、狮、豹之类。其中尤以汪汪最惊魂摄魄、影响深远。在背面纹中,有的社面如同人面,有的人面相似于背面,也有的刻画成人面兽身、背面人身,使人区分不出究竟是何种走兽。因为,古玉纹的创作,是原始的鬼神意识和崇拜意识导致的结果,追求的是物质对象的神似而不是形似。

龙、凤纹

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龙文化是我们立国的象征”,“做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古代龙纹的形象是由铊身和兽头组合而成。考古发现的古代玉龙已经证实了这一点。龙形象的演变和进化,反映了以铊为图腾的古华夏氏族在原始战争之中不断征战并融合其他氏族部落、不断吸收其他氏族图腾优美特征的过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明传龙纹形象,是从古代玉龙的形象发展而来,是由蛇之身,鱼之鳞、牛之头、鹿之角、虾之眼、鹰之爪等等组合起来是集中了多种动物优美体态构成的一个典型的神异形象。

几乎伴随着龙纹的演进,凤效也日终成形、凤纹是由鸟改变化而来,也是各种自然乌类优美动物形象的结合体,它同样是氏族图腾相互融合的结晶。历史上以“龙”、凤”为主要图腾标祀的东西祀两大部落在经历了长期的征战之后,最终以龙凤呈样”龙飞凤奋”为美好的结局、古玉器中大量龙纹、凤纹的出现,正是向现今的人们昭示着中华民族近万年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

龙纹在古玉器中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古玉器上的浮雕龙纹,如龙纹璧、玉器表面的龙纹图案等。另一类是立雕玉龙,如红山文化玉龙即属此例、玉龙纹样应是我国龙文化的源头。

当龙文化和帝玉崇拜汇为一流,当龙崇拜和皇仪政治合为一体,各种以龙凤为题材的玉器产品不断问世。其精雕细刻、美不胜收为后世留下了无我的玉器珍宝、龙凤纹样并不单纯地使用于玉器,而是逐步地、大量地运用和出现在各个生活领域。渚如建筑装饰、家具器。、服饰染织、陶瓷漆器,以至民间灯彩、邮票钱币、文玩用品、竹木编织等,充分反映出玉文化对后世其他分支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很多初八门玩古玉的人,都有一大困扰,就是分不清楚古玉和新玉。

不少人购八的,不过是”旧玉新玉”。其实玉石经过相当时日才能形成,其“旧”是必然”的我们所指的“新玉”,是新玉,不是旧玉来多经人祀玩,或未八过土,没有天然色沁者。

新玉的“上品”,亦有不少石佳玉好者,只不过我们喜欢古玉讲求年份与古拙,认为这样够“味道”。

新玉的光泽并非不美观但其刀法不古未经地气酝酿没有色沁,而纹饰亦绝少朴拙之气,因此,绝没有古玉那么耐看耐玩,而且经过改制、客观而言,大部分新玉的质地和色泽,都比不上一些古至那样纯洁和肌理细密温润。好的古玉,使人发古思之幽情,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新玉的“玉”虽然仿古,但是不论仿至外形多么相似,也没有那种高雅古拙味道,实不可同日而语。

古玉的刀法较为精深,纹饰亦朴拙古奥,所以即使不是出土的古玉,而只是传世玉,也越趣横生。

这主要是现代人和古人的生活方式有别。以前的人清闲些,比较优游自在,时间与心境比较宽裕没有现代人生活那么紧张。现今刻玉的人大多数为了钱,要讲效率虽玉多艺熟者亦会流于玉匠化而非心胸意念流溢、在造型与刀法方面独创,更一味只知模仿古玉。

金代(1115—1234年)是东北地区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玉朝。金人善于学习吸收汉族传统玉文化,又能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并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在玉器上有鲜明的表现。金代玉器的考古发掘品较少,而传世品相对较多。

文化特点

1、金代玉器的种类。装饰品有灵龟伏莲佩、花朵形佩、花鸟形佩、荷鱼形佩、双鹿形佩、双鹿纹带扣、花朵形环、鶻啄天鹅纹佩(春水玉)、山林兽纹佩(秋山玉)、飞天等;礼仪器有金扣玉带;观赏螭设器有玉童、山间老人形器柄(炉顶)、玉马等。

2、金代玉器的造型。器物造型多以自然界动植物为题材。

3、金代玉器的工艺。器物材质以青玉、白玉为主,还有玛瑙。装饰品多为片形,以镂雕兼阴线刻方法造型。圆雕人物较小(一般在5至6厘米)。镂雕技艺娴熟。一般为单层镂雕,双层或多层镂雕较少。阴线刻的形式,是唐宋玉器的延续,但线条宽细兼备,刚柔相济。唐玉那种刚劲的短阴线基本不见。玉带銙上的带板;多为光素,形制简朴。吉林衹余所出金扣玉带銙,除有铊尾外,另附一镶金海螺及一金环,工艺别巧,设计新奇。春水玉多采用上好白玉雕成,浮雕、镂雕兼阴线刻,工艺复杂,制作精细。镂雕工艺最简率粗犷者,以HLJ绥化县奥里米古珪所出双鹿形佩最典型。由二柞叶组成三角形轮廓内有雌雄二鹿相并列,剪影式造型,形象概括。刀法极简约,但生动可爱,其工艺方法为金代动物玉雕的代表风格。

鉴赏知识

古玉不保护坏人之说

不少玩古玉的人相信古玉只保护真正有心人和好人,而不会保护坏人或借古玉骗人的人。表面上这似乎像“说教”、“劝世文”,或刻意祀道德的成分加渚古玉上,事实这心理也可以理解。

温润而色泽鲜明的美玉,在古人心目中,代表一切美好和有德性的东西,象征纯洁、高尚和温和、我们看不到古籍上用玉来形容卑劣、邪恶、丑陋和下贱的东西。像《山公启事》我征南将军羊佑,礼仪玉立,可以肃整朝回。都是以玉比喻操行坚贞。

《诗经》也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玉向来为君子所珍重。

所以古玉不保护坏人之说也可以说是有根据的。

宋、辽、金玉器风格的一致性探究

宋辽金三个朝代的历史时空同一性,决定了玉器风格的某些一致性。它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玉器种类的一致性。以装饰品为主,礼仪器、日用器和观赏螭设器为辅的种类内容是共同的特点。重视装饰品的内容与形式变化,即传统的几何型璧、环、玦、璜之类已基本消失,代之而兴的是以花朵形、花鸟形为主的造型。表现出封建社会后期(自宋代起)玉文化的革新精神,并为元明清三朝的装饰品的发展作了准备。

其二,工艺方法的一致性。工艺手法的共性特征是雕刻简洁,刀法粗放。表现为不甚追求造型或形象的细部刻画,而主要注重整型上的统一,简明、完整。以沉实有力的线条,使形象有精劲、辟透与浑涵一体的感觉。

其三,艺术风格的一致性。总体艺术风格是,沉郁浑朴,刚劲使伟。中国古典艺术品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形式复杂者,内容简单;形式简练者,内容复杂。宋辽金玉器的艺术特点属于后者:造型精约,而所含意蕴则沉郁深刻。如花鸟形佩,形式为花鸟二体的图案化造型,自然恬和,然内含无限生活气息与对生命的热爱;它们含情欲活,和雅有生机,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爱恋,以及人性的情与理的统一。

由于刀玉技巧之运用,线条的简约确定,很多体积很小的器物,蕴含了某种精神力量,从而颇有小巧而使伟之美。一些动物型玉器,体长在3至8厘米之间,但观之却寓大雄奇,一身道健之气。

金人用玉制度

金代朝廷用玉不减辽、宋。金代继承辽的全部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占据宋朝北方一些地区,掠夺财宝,将庶民、百玉、技艺迁徙内地。金人攻入北宋首都汴梁时,宋代承平已久,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制度完善,典章、礼乐粲然俱备。每陷一地,当撤离时,“悉收其图籍,截其车辂法物、仪仗而北”。从《金史》可以了解,女真族除了保全本民族团有的信仰、祭祀已等文化传统之外,还吸收辽、宋的典章制度,其宝用辽、乐用宋,仪卫“大抵模仿宋制,错综增损而用之”,经过几代,才健全其仪卫制度。在祭祀、宝册、车骑及服饰等制度面广泛地使用玉器,其盛况不减辽、宋二朝。如郊祀设礼神玉;吴天上帝以苍璧;皇地衹用黄琮;黄帝以黄琮;青帝以青珪赤帝以赤障;大明以青珪璧;白帝以白琥;黑地以玄璜;北极以青珪璧;天皇大帝以玄珪璧;神州地祇以玄色两珪有邸,皆置于匣。皇帝亲祭时要“缙大圭、执镇圭”。礼神不仅要螭玉,还要燔瘗(火化和埋葬)玉器。朝日夕月仪,奠玉币,朝日玉用青璧;夕月用白璧。天子大祀则螭八宝及胜国宝于廷,“所以示守也”。

金朝初用辽宝(玉宝四、金宝二),大定十八年(1178年)得美玉,诏作“大金受命万世之宝”,径四寸八分、厚寸四分,盘龙钮,高、厚各四寸六分。大定二十三年制“宣命之宝”金玉各一。一品及玉公、妃用玉宝;上尊謚礼用玉册玉宝;礼兴玉之地长白山,封册仪物有玉圭、玉册。舆服用玉亦盛行不衰,天于卤薄,玉辂,天子表见五制,剑自五双佩、革带玉钩铋、范制,玉滴于节花,内组带细菜四并三镂尘撤道玉般,普顶刻接尘玉龙。君玉佩二,白三上中下听各二,步月各二,皆刻云龙,玉源于各二。以带饰玉鹅七。玉帝如“春水”、“秋山”时柬玉带,刻琢春水秋山之计。皇后棉衣明金带大处一,施三三环上确云龙玉佩二朵,每个上中下状各一、半月坠于各二,并正确能,玉林仁美珠装:犀冠上有五财、皇太子冠服瑜玉双佩,间施玉环三,桓圭长九寸、广三寸、厚半寸用白玉若屋之桓跄,为二档。太子朝服紫袍、玉带。臣下朝服,正一品天下乐星锦玉环结一,五珠佩二正二品,杂花晕锦玉环地带制皇太子玉带,佩玉双荣袋亲玉显带,佩玉自一品带佩金鱼。金人常服五带为上。庶人禁用。

朝廷所用玉材取自西域,熙宗之后与回鹏联系渐少通过西县仍可得到和阎玉。世宗(161—1189年)祀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章宗永安元年(1196年)命和玉幡玉俱用真五、说明内廷用五、尚救足用,然难免有时或阀。宫廷为了制,一定要掌握足够的玉玉。这些玉玉有的原在辽境有的由金军从家境拥掠而来。如天辅七年(1125年)金军取燕京儿二月尽徙六忡,民族富强工艺之民于内地、同年四月又命习古乃婆卢火监护长胜军及燕京豪族玉匠由

松子关计之内地、想必其中也包括几许玉匠在内这些玉匠在挺住金内地之后、除了为金人确玉之外还向女真人学徒传授确玉技术。内廷设玉作确制朝廷用玉,还设“制造册定所”专制玉宝、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