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策与建议
从国内外经验可以发现,一些地区借助于某些先天优势高速发展经济,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负面的情况,如生态环境破坏、道德伦理滑落、社会中个人身心的焦虑与不安等问题,开始慢慢暴露,需要回头再去解决这些问题。衢州市虽然在浙江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与教训,探索一条经济发展、道德文明与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新型模式。衢州在前一阶段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应系统总结、深化和推广成功经验,同时在实践中继续新的探索,争取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一)打造最美品牌,提升公民道德建设的新境界
衢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道德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发展,追求“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双富”目标。前一阶段通过宣传“最美”典型来引导社会价值,弘扬社会正气,并以此作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衢州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衢州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十八大报告将“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的号召,继续推动“最美”典型的发现、评选与宣传,将发现“最美”、宣传“最美”、学习“最美”打造成为衢州公民道德建设的品牌。这项工作可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着力。从广度上,既可以市、区、乡镇、街道等各个地方层级为范围,也可以不同行业为单位,继续推动“最美”人物的推荐与评选,从而使“最美”典型的发现、宣传与学习,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让每个人都能从身边找到可以学习的道德榜样。“最美”典型的评选与宣传,一方面是在重新追问与提炼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即我们这个时代,到底需要一些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才能既继承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彰显新时代的特色;另一方面也是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引推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展现形式。因此,应当有意识地去寻找平凡百姓身上的道德闪光点,发掘与呈现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可贵的道德品质,从而更贴近普通百姓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1.在“最美”人物的评选中,除了关注“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等特殊事件中涌现的道德模范与感人事迹以外,更应注重发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事
在家庭关系、邻里相处与学习工作中,普通人应该坚强面对生活的困难,坚守自己的责任与信念,对身边人付出关心与爱心,并在此承担与付出中同时享受爱与生活,并拥有更为丰富与充实的内心与人生。所以应当在不同行业领域与社会角色中,挖掘道德典型与道德模范,从而让“最美”典型更加多元化。而注重发现与宣传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典型,可以启发普通百姓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找到道德实践的落脚点,并意识到关心、关爱他人的行动,并非只是单向的付出,也会令自我的内心不断充实与丰富。而在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中不断培育与养成的道德,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并能够为公民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提供内在与持续的精神动力与源泉。
2.“最美”典型的宣传与报道应在深度上着力
前一阶段评选出的“最美”人物,往往是因他们在某些突发事件中的道德展现而为我们所知,但通过媒体对他们身边人的采访,我们获知他们在此前的工作与生活中有着大量看似平凡却非常感人的事迹。也正是因为道德践行与他们的工作、生活早已融合无间,进而他们所具有的那些高尚品质,也仅仅被自己视为做人本该如此的人生信念,所以他们才能在危难之中挺身而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因此,这也启发我们在对“最美”典型的报道与宣传中,应当更加注意细节性、具体性与丰富性,避免空洞化、类型化与简单化。要通过对报道对象全面深入的发掘,全方位呈现“最美”人物个体的道德信念、价值情感、工作生活,以更贴近群众的报道方式与语言形式,抵达人们内心,并从精神深处引发道德情感的共鸣,激发出人们内心之爱与道德责任感。在报道中也应当以反思的视角,引导人们由“最美”典型的事迹,反观自我的生命体验、生存状态与生活经验,进而对自己之前的道德、伦理、价值感觉,甚至对自我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行积极的调整。
3.在宣传、学习“最美”好人的同时,应当为那些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好人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与物质帮助
设立好人基金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广。除了对那些因见义勇为而受伤、致残甚至付出生命的好人及家属,给予医疗等社会保障与经济援助以外,还要对那些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帮助他人的好人,给予经济与政策上的协助,让他们由原先尽一己之力的“好人行动”,发展成为能有更多人参与的“好人事业”。此外,好人基金的设立与宣传,既可以让社会中更多的人以捐款捐资或亲身参与的方式加入“好人事业”当中,也可以让见义勇为者免去后顾之忧,为人人争做好人营造积极良好的社会氛围。
前一阶段,衢州市委宣传部推动了“为最美衢州人画像”的价值观大讨论,并经过问卷调查、群众辩论、专家研究讨论等环节,最终提炼出“诚信、责任、仁爱、奉献”作为最美衢州人价值观核心词。如何让这些价值核心词所体现的道德理念,在衢州群众心中扎根,在行动中落实,则需要以具体的道德实践来不断充实其内涵。建议衢州市进一步开展“如何践行衢州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推动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对于如何立足于本行业、本领域的特点,将衢州核心价值观具体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展开讨论。并且,要将此项活动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由讨论“什么才是本行业的最美行为”,进而落实到“人人争做行业最美”的工作实践之中,引领与带动各行业的道德风气。最终,可将讨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制定出本行业的道德行为手册,从而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具体行为当中。同样,也可以类似的形式进行社会公德的宣传与教育,开展“最美市民”的社会讨论,以及“争做最美衢州人”的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充实与完善社会公德的行为准则,并推动市民将其落实在具体生活实践之中。
价值观的社会讨论,可以引发人们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自觉,帮助人们厘清道德领域的思想困惑,提高人们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特别是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大学生来说,通过对不同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展现形式展开辩论,是进行道德知识学习、培养道德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作为衢州道德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继续深入开展。
4.在价值观讨论中,可以更为关注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中不断出现的最新的社会、道德、伦理问题
要关注和讨论个人所遭遇的道德困境、道德焦虑,以及人生困惑与价值选择。在讨论中,如果能够真实贴近、扣紧群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将会在群众中引发更积极的反响与参与热情,并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通过这些讨论,负责道德文明建设与宣传工作的各级工作人员,也能及时了解群众在道德领域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困惑,从而及时给予更有针对性的价值引导。
学校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青少年是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渐形成确立的重要时期,也是生活习惯、道德品质与价值情感培育与养成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转型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等社会情况,对于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大冲击。一些青少年往往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养成较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反而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疏离感”等性格偏弊,这就使学校教育在育人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目前,衢州市全面启动了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春泥计划”。在学校教育方面,衢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尝试探索与逐渐改变以升学、考试为价值导向,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功能的教育理念,转而更为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与道德性情的陶冶。要倡导以品格教育为主导的办校理念,推动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执行品格教育的具体措施办法,并将推动品格教育的成效作为学校教学质量测评的重要指标。在学校教学中,要通过课程学习、主题班会、板报班刊、学校活动(如征文、演讲、辩论等)、社会实践、亲子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品格教育,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格来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
5.学校还应当注重生命教育
特别是针对暴力、性、沉迷网络游戏、吸毒、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与分析能力,以免误入歧途。品格教育还应当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进行内容与重心的调整,对于小学、初中的学生,可以侧重于个人学习生活习惯的培育,基本道德伦理规范的养成,人际交往、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生、大学生,则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重在树立正确与积极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培育针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独立思考与是非判断的能力。教育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编制德育教材读本与安排德育课程。要开展品格教育,特别应注意切近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与时代特点,引导学生从孝顺父母、关爱同学入手,从身边人、身边小事做起,重在落实与践行,避免空洞化与观念化。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在道德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锻炼与提高学生待人处事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校可在每周选择一天定为“品德日”,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自省,相互交流,及时发现与矫正自我的行为偏差。
此外,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身教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这就对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衢州陈霞、姜文、江忠红三位“最美教师”的事迹,不仅体现出他们尽职尽责、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还体现出他们乐于奉献、关爱他人的高尚品德。衢州应当承续前一段时间宣传学习“最美教师”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在全市学校教师中间普遍开展旨在全面提升教师道德素养的学习创建活动。学校对于学生在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并为学生作出表率。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中小学校长、老师进行品格教育的进修培训与交流研讨,对于好的经验应及时总结,并积极推广。
(二)增强文化自觉,开拓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衢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文化强市的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考察组认为,衢州市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文化优势,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自然生态优势,增强文化自觉,继续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1.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衢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所属市、县、区,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应当以恢复历史文化记忆为宗旨,对这些历史文化建筑、文物遗迹、名人故居、特色街巷进行整修、复建,并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使其具有古迹文物展示、历史变迁介绍、地方文化呈现、传统文化教育等综合文化功能。例如,南孔家庙即可建设为集研究、展示、普及、学习儒家传统文化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基地与研究中心。与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复建相配合,还应当对地方文史、人物、传说、典故、老照片进行调查、访问、纪录、整理等工作,并最终做好编辑与出版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恢复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并且对于古迹的整修与复建、文化功能的开发与充实,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加强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的同时,也应注重城市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如将临江地带打造成集休闲娱乐、文化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绿色长廊,营建会集地方特色小吃、地方特产的夜市与形象商业区,及能够展现城市形象的新地标建筑与文化景观等,从而使传统与现代能在同一座城市中达到有机融合。
历史文化记忆的恢复与历史空间的活化,还有赖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能够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庙会祭典、节庆风俗、传统习俗、戏剧表演、民间技艺等优秀民间民俗文化,应当深入发掘、保护与利用,将其打造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目前,衢州市共有207项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当依类别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利用形式。对于节庆民俗类的民间音乐、戏曲、舞蹈等表演形式,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予以保护与发展。在传承过程中,要重视发展与创新,鼓励传承人以传统艺术形式表现新时代与新内容。对于民间美术、手工技艺,可作为当地的文化产业进行开发与推广。对于一些简单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在中、小学手工劳动课程中,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以达到“非遗”的普及效果。政府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应给予必要的宣传推广、资金支持与方向指导外,还要积极鼓励当地年轻人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从而使这些文化遗产可以薪火相传、延续不绝。
衢州在推动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借鉴与吸收国外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一定要避免由于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而带来的对原有历史文化氛围的侵蚀与破坏。
2.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只有不断提高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培育地方文化创造力,推动地方文化持续发展。衢州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着力。
第一,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应当建立更多集剧院、音乐厅、电影院、展览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艺术活动中心,邀请国内外的著名演出团体及艺术家来衢州演出。为提高群众观演热情与欣赏水平,应当配合演出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及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活动,并可通过高雅艺术、民族艺术、传统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在青少年中间培养出固定的观众群体,这对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促进衢州文化事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应将这些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它们成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空间与表演、展示的平台。在博物馆、体育馆的建设方面,要特别注重这些设施的有效综合利用。例如,利用博物馆的临时展厅,可不定期推出具有特色的临时展览,并举办文物鉴定、历史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在体育馆长期举办各种体育、健身的培训课程。此外,在城市规划与改造中,还应当以社区为单位,设置公共文化空间,和其他可供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及学习、研究的相关配套设施。在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中,应设计便于残疾人出行的无障碍空间与通道,以体现整个城市的人文关怀。
图书馆是百姓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经由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文化场所。因此,公共图书馆建设是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衢州市为解决农民读书难的问题,在全市农村建立农家书屋,取得了很多成绩。考察组认为,要长期有效地解决农村地区读书资源匮乏的问题,实现城乡公共图书资源普遍、均等、优质的发展目标,应借鉴国内外一些地区的经验,逐步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以市(县、区)图书馆为核心,以乡镇分馆为纽带,以村(社区)图书流动站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实现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图书资源网络的全面覆盖。例如,浙江省嘉兴市采取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构建完成城乡一体化的总分馆运行体系,即在全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乡镇分馆的建设与运营,由市、区、镇三级政府共同投入。乡镇分馆的建设与运营经费、业务活动、人员配置均由总馆进行统一管理与考核。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城乡图书馆服务水平实现均衡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图书资源的共享与一体化。这些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与学习[7]。衢州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方面,可采取由城区分馆的探索,逐步向乡镇分馆辐射的渐进发展模式,最终形成以城带乡、全面发展的整体局面,并应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本地情况,不断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
针对一些乡镇文化站投入不足、运转困难、设施老化的问题,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加强乡镇公共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建设,并与市(县、区)文化馆形成网络联动。也可充分运用现有机关、学校、企业内部的体育、文化、图书设施与资源,采取有条件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方式,实现资源有机整合与高效利用。对于基层文化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低的问题,应根据文化服务人口比例,给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要实现基层文化人才年轻化与专业化,对地方公益性文化单位及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应进行专门培训,并定期开办各类进修课程班,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二,衢州市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在全省率先启动农家乐文化大篷车,至今演出1000余场。针对一些地区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许多文化活动与群众欣赏习惯、兴趣爱好和文化层次不相适应的问题,建议在组织文艺下乡活动之前,通过调研工作切实了解群众需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按需供给,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
欲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文化活动内容单纯,缺乏时代感、没东西可看的问题,还需不断完善文化创作机制,鼓励文艺创作者深入基层,了解经济转型、社会发展过程中广大群众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人情交往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困惑、新苦恼,并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采取多种多样的文艺表现形式,创作出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作品,同时给予群众正向的引导与启发。也可将文艺下乡与文艺采风相结合,通过与当地百姓的直接接触与互动,获取创作灵感。
此外,欲解决基层文化活动形式老套,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则需逐渐由“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根据当地历史文化传统与特色,以及群众的兴趣与爱好,帮助群众组织建立如歌舞、戏曲、器乐、曲艺、体育等各类基层文化娱乐活动团体,使广大群众成为文化活动创造的主体,并努力打造民间文艺品牌,培养乡土艺术家。基层政府对于群众文化团体,应在活动场地、表演平台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并派专业文艺工作者给予相关指导,从而让文艺活动能够在基层生根发育。
第三,衢州将“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一项文化发展目标,通过设立“全民学习日”“全民读书周”,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建议政府宣传部门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采取多种方式,激发群众读书与学习的热情,并提供相关帮助与指导。例如,通过书展、书市为群众购书提供方便;通过主题宣传活动,对于解决如何有效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的问题,给予必要帮助与指引;通过在报纸中设立读书版面,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开办读书栏目等方式,为群众及时提供新书、好书资讯,激发群众的阅读兴趣;倡导阅读经典、名著,利用人文讲堂等平台,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开办传统诗词鉴赏、传统经典细讲、中外名著导读等专题讲座,并可录制成电视精品节目,打造新的电视文化品牌;利用电视、广播等传播平台,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推出一系列高品质的文化节目;创办特色网站,为群众阅读与学习,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等等。
此外,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应通过制度创新,在政府主导下,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力量,如鼓励个人或企业兴办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工作坊、传统文化书院等,推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
3.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相互依赖、关系密切,因此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形成两者的联动发展、相互促进。建议衢州市结合自身特点,以振兴地方经济、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为目标,兼重文化与经济价值,从生态文化旅游、艺术品制作、特色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有助于衢州重建地区经济生态,发展地方文化特色,缩短城乡差距,创造就业机会与吸纳专业人才。
第一,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山水生态保护良好的地区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应将钱江源、乌溪江、江郎山等生态景观带,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基地。通过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景观、地区风俗人情、地方生活美学的综合呈现,满足旅游者对观光品质的深层次需求。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古镇文化的开发利用,还应注意地方日常生活中传统因素的再生,如传统商业、手工技艺行业、特色饮食小吃、民俗文艺的恢复,将有助于营造地方文化独特的生活氛围,对观光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此外,也应注意将地方文化特色与元素,注入餐饮食宿、休闲娱乐、地方特产营销等配套服务产业当中。
第二,地方特色艺术品的制作生产,有别于以追求商业利润为最大目的的标准化批量生产形式,而是依托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生活气质、人文精神内涵,强调艺术家独特的创意与想象力。特色艺术品如开化根雕、常山石雕等产业应当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使其艺术品创作展现出更为丰富与多元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地方文化特色。
第三,对于龙游造纸印刷、江山羽毛球等衢州特色文化产品生产业,应当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三)创建城乡社区新风貌,促进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培育与发展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社会结构也处于新旧转型当中。我们看到西方现代化进程花了一二百年的时间,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可以有较长时期来相互协调、逐步展开,新旧观念的转换与交替也可以较为缓和的方式在不断调试中推进,这就让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但是,由于我们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速度非常快,难免会出现个人因不能很快适应发展变化而产生身心的焦虑与不安,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伦理危机、道德滑落;城乡差距加大;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导致劳动力与人才的流失;留守儿童与独居老人无人照顾;生活品质与幸福感下降;公民意识的欠缺与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高;邻里关系的冷漠与人际关系的疏离;社会生活归属感缺失;等等。如何有效应对与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从而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重建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基层组织与教化的社会功能,提高公民道德文明素养与生活幸福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衢州市可以由城乡基层社区推动,开展以“创建社区精神新风貌、营造幸福生活共同体”为主题的整体创建工程。社区介于国家与家庭之间,既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也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基层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创建,可以承续传统熟人社会所具有的互助与协作功能,满足人们寻求归属感的社会心理需求,并通过参与社区事务,培育公民的社会参与意识与能力。因此,城乡社区生活共同体整体创建工程,旨在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增进社区居民的人际交往,增强社区认同感、凝聚力,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意识和道德水平,培养基层社会创新活力,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进而达到改造生活经验、创造生活世界的目的。整体创建工程应涵盖社区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社区环境美化,社区文化艺术培育,社区学习,扶老育幼、助残帮困等社区福利,社区综合志愿服务,社区民情与民意调查,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等多项内容。
具体内容可包括:
第一,社区生活环境的美化与保持。针对城市社区中公共空间乱堆私人杂物、宠物随地便溺,农村社区环境脏、乱、差,院内干净、院外杂乱等情况,通过社区公共空间卫生责任分片、各家轮流负责、组织卫生评比等形式,增强社区居民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让人人都能参与到保持社区清洁环境的工作当中。
第二,社区文化艺术培育。根据本社区的具体特点与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以社区文化站为载体,组建社区文化团体,开展如社区运动会、社区舞会、音乐会、游艺竞赛、传统技艺表演、歌唱比赛、绘画比赛等各项文体、休闲、娱乐活动,营造社区文化艺术氛围,丰富社区文化生活。通过这些活动,增进社区人际交往,改善社区人际关系。对于社区特殊群体,如青少年、残疾人、外地打工人员,也要根据他们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
第三,社区学习体系创建。开办社区学校,对于子女教育、家庭相处、医疗保健、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居民关切的问题,邀请相关专业人士,以专题讲座、一对一咨询等形式,给予专业指导。有关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也可开办学习课程班,邀请专业老师授课,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要求。此外,建立生活价值观、培养审美意识与艺术欣赏水平、提高生活内涵与品位、乡土历史文化等人文素质教育,社区技艺、农畜养殖技术等专业知识技能,都可成为社区学习的方向与内容。对于农村社区,也可在外地务工人员大量返乡期间,组织打工经验交流、维权法律指导、亲子互动等活动。
第四,扶老育幼、助残帮困等社区福利。要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送餐、洗衣、卫生保洁等生活帮助;为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看护照顾与教育辅导等帮助,设立社区小饭桌解决孩子因家长工作繁忙不能按时就餐问题;对于社区残疾人,除给予必要的生活帮助之外,也可结合个人条件,为其在社区就业提供机会;为社区特困家庭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与物资援助,可通过设立社区帮扶基金,汇集社会各方援助,并将资金与物资进行合理分配。
第五,社区综合志愿服务。由社区党员义工带头组织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队,发挥各自的特长,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纠纷调解、心理疏导、创业指导等综合服务,并成为社区扶老育幼、助残帮困项目的直接行动者与主力军。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实践的一种日常形式,既可以通过邻里互助,增进社区居民间的感情,也可以改善整个社区的道德风气。
第六,社区民情与民意调查。由党员义工定期走访社区百姓住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困难与需求,征询社区工作的不足与改进意见。并可设立服务热线,由专人负责,随时根据百姓的困难与需要,与社区志愿服务团队联动,及时予以帮助与解决。
第七,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对于社区管理、规划、设施添置、活动筹办等公共事务,也可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商议,鼓励大家积极献计献策,并通过民主协商、投票等方式加以决策。这既有助于提高基层群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培养民主参与能力,也可激发社区创意与想象力,增强基层社会活力。
第八,通过社区之歌、社区之花、社区代表物、社区代表景观等形式,展现社区特色与凝聚社区情感。考察组在江山大陈村调研时,曾在现场观看大陈村百姓合唱《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两首村歌。百姓合唱村歌时自然流露出的幸福与快乐,令考察组成员非常感动。在两首村歌的歌词中,包含了大陈村移民的历史、当地重视读书的文化理念与传统、萃文书院等代表建筑与景观、凝聚集体记忆的特产——大陈面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即使当地的外出打工者,听到或唱起这两首村歌,也定能随时唤起故乡记忆与思乡之情。由此可见,优秀的社区之歌,对于凝聚社区集体情感能发挥巨大作用。
涵盖以上八项内容的社区生活共同体综合创建工程,可由城乡社区、街道等基层党委、政府部门主导,会集文史研究者、城市环境设计者、社会文化学者、医生、律师及文艺工作者等各方面人才,并整合财力、物力及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展开。在推动过程中,可由社区党员义工带头,并通过成立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等方式,发掘社区人才、吸纳社区群众参与,不断拓展壮大群众基础。随着创建工程的深入展开,应在社区党委、政府部门引导下,逐渐让社区居民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并通过社区与学校合作,将社区服务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或通过城乡社区结对帮助乡村社区发展。
以上构想最早来自衢州市柯城区提供材料中有关兰花热线与荷花街道义工联合会报道的启发。当地通过设立兰花热线,增强了政府与基层民众之间的互动,随时征集百姓意见与建议,了解百姓生活上的困难与需求,并及时给予相应解决。与兰花热线相配合,当地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等基层政府部门,组织成立荷花街道义工联合会。由党员带头,建立街道、居民区、楼道三级组织网络,并在楼道设立党员义工先锋岗,采取“实数楼道”网格细化分工方式,定期走访楼道住户,了解需求、反馈信息、结对帮扶,社区义工志愿者利用各自特长,为社区居民提供各项家政服务。此外,开化县创立留守儿童俱乐部,荷花街道义工联合会对社区空巢老人的照顾,江山市以“春泥计划”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等实践经验,也都非常宝贵,值得借鉴与推广。
(四)弘扬南孔文化,推进传统道德教化资源当代实践的新形态
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现代化的巨大变革,在社会构造以及文化面貌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实则传统并未断绝,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社会习俗的保存、文化心理的积淀等方式延续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之中。也正是这些以隐而不显的方式存在的传统,对于我们的价值感觉、道德理想、美好生活的想象、幸福感的来源起着深层塑造的作用。特别是儒家文化对于理想生活的规划,不满足于个体生活的富足与自由,更为看重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安适;个人往往通过对他人的责任与关爱来获得内在自我的充实、饱满,亦通过理智的道德反省与知识探究,不断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并回应时代的挑战。
同时,儒家的礼乐构想是通过一整套具有精神性的日常生活形式,让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获得人生意义的安顿,并在日常生活的礼俗实践中,使道德与价值感得到自然的培育与养成。儒家崇尚仁爱的道德精神、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所强调的社会整体的利益和谐,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关系,以及个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有其相通之处。
其实,儒家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持续回应中国历史所面临的挑战中,不断调整、发展与完善,并展现为不同的文化与学术形态。儒家文化的现代化,其实也就是因应当代中国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等领域的时代特点,在继承发展中探索儒家文化在当代发展与实践的新形态。这就需要我们以充分的文化自觉与深刻的现实理解,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重新激活儒家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为克服与解决人们在精神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中所遭遇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精神食粮。
衢州作为南孔圣地,对于在新时代继承、发展与弘扬儒家文化传统的宝贵遗产,探索与推动儒家文化的现代化负有历史使命。衢州南孔研究中心、衢州学院孔子研究所、衢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应当围绕儒学与现代生活、儒学现代化、儒学道德教化资源的当代实践、儒家与其他地区文明比较等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定期组织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共同展开研讨,推动儒学传统与当代发展的深层研究与高端对话。
如何在新时代激活儒家道德伦理教化资源与继承儒家礼俗教化传统,是两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儒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待衢州在这两个方面能够有所推进。
一方面,儒家文化传统特别注重社会伦理道德的培育及个人道德人格的养成。儒家认为从人对于父母、兄弟的自然之爱中,即可确证人性本善的价值信念。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既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道德情感,也是个人道德实践的起点,并应终身不舍。因此,儒家强调家庭伦理道德的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即教导孩子懂得孝亲、尊师、友爱兄弟朋友的道理,并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培养他们尊敬长辈与关心他人的意识与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再引导他们将这种对于父母、亲人的尊敬与爱心,推及于师长、朋友,以及天下之人。在当前社会,由于独生子女与隔代教养的问题,孩子往往因受到过分溺爱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早期教育中,家长也更多地要求孩子学习英语、乐器等知识技能,反而对于伦理道德的教育重视不够。当前,应当弘扬孝亲尊师、仁爱友善的儒家传统美德,深入发掘儒家道德伦理教化资源,并以此充实家庭与学校教育中有关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
另一方面,儒家传统中礼俗教化的形式,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道德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所谓礼俗,包括成年礼、婚礼、丧礼等人生礼仪,祭祖、祭孔等祭祀仪式,节日民俗,人际交往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形式等方面的内容。虽然这些礼俗形式有来自民间的基础,但经过知识分子提炼提升、整齐创新的过程,从而将道德教化的内容注入礼度节文当中,成为一套具有文化内涵与精神性的社会日常生活形式。透过这些礼俗的实践,可以激发人性中最自然的道德情感,并通过恰当的言行方式,让这种情感得到合乎节度的表达。同时在人与人之间,依循社会伦理关系,创造一种充满仁爱与关怀的道德生活,也让个人在这种和谐的伦理关系与人际交往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定位和身心的安定感,并不断激励内心向上,去创造和拥有充实而饱满的人生。
礼俗教化,不是通过言教宣讲的形式,而是让人们在生活礼俗的实践中,以最为自然的方式,接受道德伦理的教育,明白应当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朋友等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并通过生活中随时随地的躬行践履,使价值与道德感不断地得到培育与长养,可谓化人于无形。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很多传统的礼俗形式,或被我们遗忘,或不再直接适用于现代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深入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继承发展中,融合传统精神与时代特点,去创造一些适合现代生活的礼俗形式,使其可以继续发挥传统礼俗的教化功能。衢州市柯城区余家山头村有正月十八出嫁女儿回家看望父母的风俗,当地以“女儿节”申报并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依托这一节日民俗宣扬孝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
由于青少年阶段是个人生活习惯与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衢州应当推动将儒家有关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幼儿园与学校的课程学习。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可以偏重《弟子规》中有益内容的学习,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与实践形式,让学生能够将《弟子规》中所涉及的日常生活礼仪方面的内容,具体落实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及与父母、老师、同学的相处之中。在高中、大学阶段则应重视《论语》的学习,老师不仅要能够准确讲解《论语》的文义,更应结合《论语》中涉及立志、为学、待人等方面的内容,将读《论语》与学做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儒家经典过程中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这对于引发学生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都将有极大的帮助。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授课老师有很高的要求,可事先组织授课老师进修深造,邀请儒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因为推动儒家伦理道德教育需要长期过程与持续展开,故可发动当地退休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文史学者,利用寒暑假期在社区学校中为学生、家长开办相关学习课程,扎根社区、从基层培力。
儒家传统中对于道德知识传授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将古圣先贤的教诲,同历史人物好学求知、践行道德的事迹与故事相结合,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发人们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并通过效法前贤而将道德知识的学习,应用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教育机构可以组织相关学者,编辑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道德伦理读本,也可将相关内容,制作成电视、电影及动漫短片,在电视台播放,以达到更广泛的普及效果。此外,为帮助人们对于儒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学习,也可根据不同兴趣需求,编辑一系列儒家文化读本,或邀请专家学者开办系列电视讲座,并制作成DVD发行。推动儒家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教育,应当整合学术研究、编辑出版、电视传媒等当地文化资源,成为衢州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着“泗淛同源”“两岸一脉”的历史文化渊源,衢州孔庙与曲阜孔庙、台北孔庙之间,应开展更为积极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每年的孔子圣诞日,可进行海峡两岸同步的祭孔大典,并依托衢州祭孔典礼及孔子文化节,开展更为丰富的学术交流与文化普及活动,以产生更大的宣传与教育效果。
(五)提高生态意识,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衢州地处钱塘江上游,保护源头水质环境,对于保障下游饮用水安全,构建浙江省绿色生态屏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衢州在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体目标,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考察组在调研中,数次听到地方领导在谈及当地的发展理念时讲到,宁可发展速度慢一些,也要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保护好当地的青山绿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由于衢州在浙江省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当地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2013年初,经过水利部组织专家评审,衢州市正式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这既是对衢州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取得成就给予的肯定,也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考察组认为衢州在生态建设方面今后应当继续推动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通过制度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对各级政府及企业单位的评价体系,推动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第二,对于高污染企业进行整顿与治理,推动改进排污净化处理设备。为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必须制定严格的企业污染排放标准,控制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对于造纸、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落后产能,要逐渐淘汰,并辅助相关企业完成转型与升级。要严格制定项目准入门槛,强化项目的环评与能评,防止新污染源产生。同时应建立健全配套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制,随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治。
第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结合当地情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逐渐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生态工业发展方面,应当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实现资源利用的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与产业发展的绿色化,促进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战略产业,不断吸引和集聚一些大型绿色、高端产业。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价值型的装备制造业,带动区域绿色发展。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应当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道路。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实现规划发展园区化、基础建设设施化、农业产品品牌化、企业发展科技化、农户发展组织化、产业集聚规模化、主体投资多元化[8],发展特色有机绿色农业及观赏花卉产业,不断拓展海内外市场,并可通过加快发展农家乐和来料加工业等方式,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推进城市环境整治优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构建绿色优美的城乡生态人居体系。应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资金投入,引进能够有效清除污染、净化环境的新技术,推动相关技术创新。要大力推进城镇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增建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提升垃圾与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提高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应当继续深入推进“绿色城镇”行动。要加强公园绿地、住宅区绿地、城镇专用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公共绿化建设。要加大对公共环境的治理力度,解决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强以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在治理农村养殖排泄物污染的同时,可从循环应用入手,通过相关技术引进与创新,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收集与综合利用。此外,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强环保意识,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防止人居环境的破坏。2013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数次出现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再次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引起国内外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也提醒衢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保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对此,要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油品标准,加大对油气污染的检查力度。要淘汰老旧机动车,实施严格机动车排放标准,控制私人汽车的增长速度。
第五,生态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因此要加强生态教育。要大力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百姓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改变人们旧有的生活观念,鼓励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提升全民生态素质。对于龙游县推动垃圾分类回收等在环保方面已经取得成效的地区,可以作为示范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并加以推广。
在全国上下掀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热潮的形势下,希望衢州市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建设最美生活家园与最美精神家园两个方面,取得更新、更大的成就,愿衢州的“最美”之花长久绽放。
[1] 崔唯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陈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博士后;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青年工作组组长、美学室副研究员;徐艳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博士后。
[2] 诸葛慧艳:《以美铸魂 以文化境 以创育民 打造道德文明建设的衢州样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情考察衢州市专题汇报会,浙江衢州,2012年8月20日。
[3] 赵一德:《珍惜维护擦亮“最美衢州人”金名片》,《衢州日报》2012年1月13日,第5版。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16~317页。
[5] 参见诸葛慧艳《道德建设的“衢州实践”》,《浙江日报》2012年5月7日,第14版。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1页。
[7] 有关嘉兴市在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情考察组曾于2010年5月亲赴实地展开考察,考察成果参见刘悦笛主编《公共文化服务的“嘉兴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 参见郑明富《多元化规模化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绿色中国》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