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运动
马赫提出的“科学定律是实验事实的简单总结”这一观点与庞加莱的“科学定律是人类大脑的自由创作”的观点看似相悖,实则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起的实证主义运动(Positivistic movement)中的两大派别。实证主义反对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实证主义支持者认为,一般科学规律的有效性不应该建立在某种永恒的哲学真实之上,而应当在科学体系之内被证实。科学定律的评判标准可以是经验性的,也可以是逻辑性的。前者要求科学规律需被实验证实,后者要求科学定律与操作性定义要组成实用而自洽的体系。实证主义的派别则取决于对这两个评判标准的选择偏向。马赫完全偏向于经验实证主义,而庞加莱则偏向于另一端的逻辑实证主义。因此两人的思想并没有冲突,而是属于同一种科学方法论的两大方面。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实证主义运动在欧洲中西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欧洲中部,奥地利人马赫所引导的实证主义思想主要发展于维也纳和布拉格的大学中,但是却在德意志的高等教育群体中影响甚微。当时,康德(1724—1804)及其各种流派的思想几乎统治了德国,而德语也是奥地利的科学通用语言。为了批判并对抗康德的思想流派,在欧洲中部地区发展的实证主义思想运动远比庞加莱在法国引导的实证主义运动激进。
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也独立发起了一场与欧洲实证主义运动类似的思潮。1878年,C·S·皮尔斯出版了关于科学论述逻辑特征的论文,与马赫和庞加莱一致,他指出科学命题不应该通过它是否可从某种更普适的形而上学事实中推导出来判断,而应该通过观测事实来证明。但与欧洲的实证主义者不同,皮尔斯更强调科学理论对人的行为的意义。因此他将自己的学说称为“实用主义”(“Pragmatism”),并认为“一个信仰的核心是习惯的形成,不同的信仰通过其赐予的不同行为而区分”。和马赫一样,皮尔斯也对人们从小就被灌输的形而上学思想提出警示。他说:“事实上,那些常识或人们首次接触到的在狭隘自然真实之外的想法通常是被形而上学的糟糕逻辑所浸淫的。”他也强调,“力”这样的词语仅仅是介绍事实的惯用说法,深究它们“真正的本质”是多余而徒劳的。
1882年,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1859—1952)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唯物论的形而上学假设》中提出了与马赫思想非常类似的方法论。他摒弃了所有的物理现象都应当归结于万物运动的观念,写道:“首先,它假定存在论的正确,即人类或物质的认识与现象的先后发生是割裂的……第二,它假设了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和真正原因的可能性。其宣称物质带来思想,将其看作依赖关系而不是先后关系。”在这里,他对唯物主义的攻击不像大部分欧美国家的哲学教授一样,利用唯心主义哲学本身当作武器,而是与欧洲中部的实证主义者通过寻找坚实的科学基础而反对机械论物理体系的方法一致。
从那以后,美国的实用主义者们以约翰·杜威和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1842—1910)为代表,逐渐发起了强有力的运动。与欧洲的实证主义相反,实用主义更注重人类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物理科学上的逻辑关系。然而从纯逻辑的角度,大洋两岸这两类观念的基本趋势是相同的。中世纪以哲学解释科学的观念走下了神坛,取而代之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表述。从科学的逻辑基础上看,形而上学变成一种满足情感需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