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业力

所谓客观,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因为现实世界是共业所感,个人的不共业和主观意志不能够转变共业的世界。所以,没有真正客观的世界,只有不离主观意志的客观,即唯识首先是不离识。其次,个人的生活完全来源于个人的心,即是识所变的世界。

面对共业世界有两种办法:一、接受,共业世界包含着自己的原因,无怨无悔;二、教化,教化众生同愿同行,改善共同的世界。面对自己的人生:一、接受,过去是不可改变的宿命,接受是智慧的选择;二、改变,建构自我,追求无我,完满自己的人生。

意志可导向善或恶,所谓善即自主的理性选择能力,而且拥有自身控制能力,而非依欲望而行为。基督教强调,人要凭借自由意志超越自己与当下,就必须诉求于一个绝对他者,故有自由意志与永恒即神的问题。佛教强调,人凭借自由意志便能超越自己与当下,不必诉求于绝对他者,故有自由意志与业力问题,即超越性与限制性的张力问题。


人生的相遇,是业力与愿力的共同作用。业力是先天的,一种宿世缘分的纠缠;愿力是后天的,对缘分的认识与意愿。若无前世的纠缠,两不相欠,完全是自由的意愿,便是最好的人生;但是,若无相欠与纠缠,又何能相遇?

缘起时,我在茫茫人海中看见你;缘灭时,我看见你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缘起缘灭,惜缘、随缘是世间最好的相遇。若无缘,生命如两条平行线,永不交叉与相遇;若有缘,平行线亦有交叉点。若相遇,又能同愿同行,在共同的时空中,创造共同的因缘,也是很好的人生。


活佛转世的因缘有三:一、愿力。活佛之所以会不断地来到这个世间,其因缘在于菩萨不舍众生,慈悲住世才能广度众生,他的生命是自由的而非烦恼的,这是菩萨的愿力与菩提心;二、功德力。菩萨能够在生死中度众生,因其具有智慧与福德的功德力;三、共业力。活佛转世之所以需要制度的成就,是因为制度是一种共业,因为大众的祈请、寻找灵童、坐床仪式等,从而成就殊胜的共业氛围,有助于菩萨愿力的实现与功德力的呈现。

凡夫轮回的本质在于业力的驱动,缺乏愿力的自由、功德力的支撑、共业力的殊胜氛围,故呈现为不自由与充满限制性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