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外交政策与帝国疆域的拓展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展开的。她上台伊始,七年战争尚未结束,俄军官兵普遍厌战,短时期俄国难以集结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彼得三世时期前后摇摆的外交政策,使俄国传统盟国大为不满,导致俄国在欧洲的极度孤立。叶卡捷琳娜二世将俄国外交突破重点放在强化俄国在欧洲的影响和扩大俄国疆域之上。她的名言是:“我们需要与所有的大国搞好关系,但始终保持不成为最弱的一个,始终保持手上的自由,而不成为追随它国的尾巴。”[1]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政策主要受资深外交家帕宁伯爵的影响。帕宁曾担任俄国驻瑞典大使达十年之久,深谙欧洲文化与国际形势。从1763年至1780年,他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的主要顾问,他拟定的“北方体系”(северная система/северныйаккорд/Northern Accord)影响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决策,实际上主导这一时期的欧洲外交大趋势。“北方体系”的重点是以俄国为首,联合普鲁士、瑞典、丹麦、撒克森等非天主教的北欧国家及英国,对抗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和南欧等天主教国家的联盟,目的在于维持欧洲的均势。俄国传统的日耳曼政策,是亲近奥地利和防范普鲁士。彼得三世执政后,立即转变外交政策,亲善普鲁士对抗奥地利。叶卡捷琳娜二世夺取皇权,接受帕宁的建议,联合普鲁士等国对抗法国、西班牙和奥地利。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调整是彼得一世以来新形势下的外交突破。因为俄国向普鲁士示好,并不是真要推动“北方体系”政策,真实目的在于联合普鲁士瓜分波兰。但是,俄国疏远奥地利的政策导致恶果,促进奥地利与法国结盟,并且在俄土战争中不断设置阻碍,处处牵制俄国。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向南方拓展领土、夺取南方出海口和打通通往地中海的通路是其最重要的方向,而俄国在南方和巴尔干地区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土耳其,俄国梦寐以求的克里米亚、黑海沿岸和北高加索处于土耳其控制之下。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1299年立国以来,其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在西亚、中东、巴尔干和北非渐进扩展,至14世纪末,其势力控制了巴尔干半岛大部及小亚细亚。1451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1421—1481年在位)执政后,帝国步入强盛时期。1453年他攻克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伊斯坦布尔)作为帝国的新都,并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苏莱曼一世(Muhteşem Süleyman,1520年—1566年在位)统治时期,土耳其国力达到鼎盛。1521年,占领贝尔格莱德;1529年围攻维也纳;1555年进占两河流域。至1574年,势力更达到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版图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南高加索、库尔德斯坦、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部分地区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之大帝国。帝国极盛时,其领土东迄高加索和波斯湾,南抵非洲内地,西达非洲摩洛哥,北迄奥地利边界直到俄国境内,囊括今欧、亚、非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领土面积约600多万平方公里。
克里米亚汗国(1430—1783)是15世纪80年代金帐汗国分裂后的诸多独立汗国之一,首都巴赫奇萨赖。这里地处黑海沿岸,连接巴尔干半岛,东以顿河下游为界,西至第聂伯河下游地区,向北一直延伸到耶列兹城和坦波夫,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土耳其1475年起入侵克里米亚,1478年战败沦为土耳其的藩属国。克里米亚汗国历史上定期出兵北上阻止斯拉夫人定居草原和对抗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与信仰天主教的波兰人。克里米亚汗国亦多次深入俄国腹地,抢夺财产和牛羊,声势最大的一次是1570年围攻莫斯科,杀死数万人俄国人,尸骸塞满莫斯科河。他们将虏获的15万俄国人当作奴隶出售到奥斯曼帝国、中东甚至欧洲国家。因此打败克里米亚汗国并使其脱离土耳其控制,可使俄国从此脱离来自南方的最大袭扰;从此获得黑海出海口和进入地中海的权利,为俄国黑海舰队提供可靠的海军基地,扩大俄国海军的活动范围;进而可以进攻北高加索,使俄国势力扎根于此。因此,俄土战争在一定意义讲是俄国与土耳其及其附属国克里米亚汗国之战。
在18世纪中期以前曾发生四次俄土战争(1676—1681、1686—1700、1710—1713、1735—1739),俄土之间互有胜负,但俄国在军事和地理上基本未获得多少收益。尤其是171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的北方大战的间歇,曾率军亲征普鲁特河,但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队的重围。战争最终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他们被迫放弃亚速,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1735—1739年,米尼赫(Б.К.Миних)元帅率军再次进攻土耳曼,一度占领亚速和克里米亚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但由于瘟疫流行,粮食和饮水不足,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
18世纪60年代的俄土冲突乃至战争也源于波兰问题。17世纪中期后,采取贵族共和制的波兰—立陶宛共和国由于自由否决权的确立,全国逐渐走向无政府状态,国家对外防御力量减弱,遭到了所有邻国(瑞典、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进攻。俄国借口波兰境内的东正教问题,强迫波兰政府授予这些人与天主教徒一样的平等权利。1764年波兰举行新国王选举,叶卡捷琳娜二世施压使宠臣波尼亚托夫斯基当选。波兰议会准备通过限制“自由否决权”法律,也遭到俄国的阻挠。1768年3月波兰贵族在乌克兰的波多里(Подолии)的巴尔(Бар)城堡建立了反俄联盟(барская конфедерация)。俄国派军打击巴尔联盟,法国支持巴尔联盟,土耳其以捍卫“波兰的自由权利”为名向俄国宣战。
1768年9月25日,土耳其在法奥两国支持下对俄宣战。俄国戈利岑(М.М.Голицын)将军率领第一军团从基辅突袭霍京,鲁缅采夫(П.А.Румянцев)将军率第二军团35000人突袭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的地带。1768年12月,克里米亚汗国军队8万人在乌克兰与俄军发生遭遇战,被鲁缅采夫将军所部击退,随后乘胜追击包围了克里米亚。在多瑙河流域,戈利岑将军的第一军团与20万土耳其军作战,在对霍京的两次进攻失利后,被迫于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军队发生粮食和弹药紧缺,不得不放弃了霍京。
1769年7月,海军上将斯皮里多夫(Г.А.Спиридов)指挥的波罗的海舰队从波罗的海驶入地中海参战。波的海舰队在爱琴海的出现,促进了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在1770年8月的切什梅海战中,俄国海军击溃了土耳其舰队,从而保障了在爱琴海的制海权,并完成了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封锁。9月,俄军攻占了宾杰里要塞,7—11月,相继夺取了伊兹梅尔、基利亚、布拉伊洛夫和阿克尔曼。1771年,俄军第一军团在多瑙河区舰队的协同下,于2月占领了久尔久,3月封锁了图尔恰和伊萨克恰要塞。多尔戈鲁科夫将军指挥俄军在亚速海区舰队的协同下,于6月25日攻下了彼列科普,并占领了克里米亚。俄国在陆战和海战中的胜利迫使土耳其于1772年5月30日同俄国签订停战协定。11月12日,俄国又同克里米亚汗国缔结条约,规定克里米亚脱离土耳其,成为俄国的保护国。
1773年6月,俄军在鲁缅采夫将军指挥下渡过多瑙河,包围了锡利斯特拉要塞。1774年6月,鲁缅采夫率俄军5.2万人强渡多瑙河。6月20日,俄国军队在科兹卢贾附近击溃土耳其军4万人。俄军萨尔特科夫部在图尔图凯附近击溃土军1.5万人。1774年7月24日俄土双方于签订《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俄国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和约承认克里米亚亚汗国的独立地位。1775年,土耳其支持傀儡人物德夫雷·基瑞(Devlet Girei)当选克里米亚汗。叶卡捷琳娜二世立即派军进驻克里米亚,扶植亲俄的沙金·基瑞(Shagin Girei)更换德夫雷·基瑞。土耳其提出严重抗议,但俄国反而指责土耳其干涉克里米亚内政,违背《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的有关协定。1783年4月,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将克里米亚并入俄国版图。因奥地利已与俄国协定密约,故对此行为保持中立,普鲁士、法国、瑞典、英国等极力抗议。
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建立黑海舰队,其最早的舰只是1695年彼得一世建立的亚速海舰队的船只。舰队很快就通过新造舰只得到扩充,黑海舰队成为俄国最为重要的海上力量。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成为黑舰队基地和军港。
1781年以后,帕宁的“北方体系”被叶卡捷琳娜二世放弃,他本人也失去女皇的信任,他被迫辞去国务大臣职务。女皇身边出现新的外交政策顾问是波将金元帅和别兹博罗德科(А.А.Безбородко)。
1780年11月,叶卡捷琳娜二世亦敌亦友的主要竞争者、奥地利女皇玛丽娅·特莉萨(Maria Theresa)去世,其皇位由其子约瑟夫二世(Joseph II)继承。约瑟夫二世此前曾访问过彼得堡,对俄国素有好感。他向叶卡捷琳娜二世建议,俄奥联手制衡普鲁士。1781年俄奥签订密约,保证维持波兰在1773年经由其议会所决定的现状,并秘密协商如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计划。
波将金在1782年向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呈《关于克里米亚》的建议,1788、1790和1791年上呈了《关于波兰》的建议,1789和1791年又分别上呈《关于瑞典》等建议。波将金认为与奥地利的亲近只是临时措施,俄国在中欧地区的真正政策应该是维持德意志国家的平衡,防止其中任何一国统一德国。他建议消灭俄国的大敌克里米亚汗国,在沿海地区建立稳定的边界,防止劳动力因克里米亚鞑靼人的侵袭而从帝国南部土地上不断流走,这些劳动力会被作为俘虏带到奥斯曼帝国的地中海港口市场上。1791年10月,波将金的去世中断了他的众多计划的实施工作。
别兹博罗德科以及受他影响的扎瓦多夫斯基(П.В.Завадовский)和瓦罗佐夫(А.Р.Воронцов)则认为奥地利才是俄国真正的联盟。他们秘密接受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给予的巨额津贴,在俄国宫廷里联合“亲奥地利派”,这些著名的言论记录在名为“索契杰特”(социетет)的回忆录和外交书信集中。[2]
1780年9月,别兹博罗德科向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上奏他的《政治备忘录》(Мемориалподеламполитическим),旨在说明与奥地利结盟订约的条件,以及提供接下来肢解土耳其的方法。[3]这个文件并没有像后来叶卡捷琳娜二世和约瑟夫二世于1782年9月通过书信确定的《希腊计划》(греческий прект)那样吸引研究者的注意。但是它已经包含了《希腊计划》所主张的思想。
别兹博罗德科编写《政治备忘录》的直接原因是为满足奥地利驻俄大使路德维希(Людвиг Кобенцел)伯爵的质疑。1782年春,在克里米亚发生了反对俄罗斯的代理人沙吉—吉列依(Шагин-Гирея)汗的起义。别兹博罗德科向叶卡捷琳娜二世建议直接和约瑟夫二世讨论包括港口在内的《关于收购协定》(Соглашениеоприобретениях)。叶卡捷琳娜二世任用他起草咨文初稿,这即是《希腊计划》的原始本。别兹博罗德科在《关于收购协定》中预言:从此就可以从欧洲完全驱逐土耳其人,得以重建拜占庭帝国。而新帝国皇帝属于女皇的孙子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Константин Павлович)。具体措施是,在摩尔多瓦(Молдавия)和瓦拉几亚(Валахия)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国——达契亚(Дакия),俄国获得第聂伯河口的城市奥恰科夫(Очаков),包括亚得里亚海群岛的领土和岛屿。奥地利则获得巴尔干半岛西部全部地区。[4]
178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率领一个规模庞大的使团,其成员有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和波兰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和数国大使,经由第聂伯河顺流直下到克里米亚,以胜利者的姿态视察“新俄罗斯”,特意在塞瓦斯托波尔军港视察刚刚建立的黑海舰队,亦是向土耳其宣示控制克里米亚和称霸黑海的决心。
1787—1792年的俄土战争是由于土耳其推行复仇计划而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克里米亚,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属地,授权土耳其检查通过海峡的俄国商船。俄国拒绝了这一最后通牒。土耳其出动了20万军队和战列舰19艘、巡航舰16艘、轻巡航炮舰5艘的联合舰队于1787年8月21日对俄宣战。俄军方面派出波将金元帅指挥的82000人和鲁缅采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军团37000人以及海军少将沃伊诺维奇(Г.Войнович)指挥的刚刚建成不久的黑海舰队军舰24艘参战,俄方还有克里米亚的哥萨克军团和库班哥萨克军团协助俄军。
1787年9月13日夜,土耳其军队5千人在炮火掩护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陆,但遭到苏沃洛夫将军率领军队还击,几乎被全歼。1788年战局初期,奥地利加入俄国一方参战。在奥恰科夫要塞攻坚战中,黑海舰队发挥了重要作用。1789年8月1日,苏沃洛夫将军指挥的5000俄军和科布尔格斯基亲王指挥的奥地利军1.2万人在福克沙尼击溃土耳其军3万人。9月22日,俄奥联军2.5万人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在勒姆尼克河畔一战,击溃了土耳其宰相优素福率领的10万土军。但在西线的波将金元帅却未乘胜向多瑙河对岸发展进攻,而仅限于占领宾杰里、哈吉别伊(今敖德萨)和阿克尔曼诸要塞。
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土海军持续交战。俄军黑海舰队在海军少将乌沙科夫(Ф.Ф.Ушаков)指挥下,在锡诺普海域、刻赤海峡和坚德拉岛海域的海战中接连实施突击,击败了土耳其舰队。9月8—9日坚德拉岛一战,俄国舰队再次获胜。俄国南方集团军在舰队的协助下占领了基利亚、图尔恰和伊萨克恰要塞。向卡巴尔达进攻的土耳其巴夏巴塔尔所部被击溃。9月,奥地利单独与土耳其缔结和约,致使俄国孤军奋战,腹背受敌。
俄军统帅部仍然下令苏沃罗夫将军和库图佐夫将军率部强攻多瑙河流域。1790年12月22日,苏沃洛夫所部以强大攻势一举攻克土耳其坚固设防的伊兹梅尔要塞。1791年6月15日,库图佐夫(М.И.Кутузов)将军所部强渡多瑙河,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土军2.3万人。随后7月9日,列普宁(Н.В.Репнин)元帅率领俄军在默钦战役中重创土军。7月3日,俄军古多维奇(И.В.Гудович)将军所部在西高加索攻克阿纳帕。8月11日乌沙科夫将军指挥黑海舰队在卡利亚克里亚角击溃土耳其舰队。
1792年1月,俄土签订《雅西和约》(Ясский мирный договор/Treaty of Jassy),土耳其承认俄国兼并克里米亚、奥恰科夫和格鲁吉亚,第聂伯河为俄国与土耳其的国界线。
在俄土战争中,培养出一批像鲁缅采夫、奥尔洛夫、切尔明斯基(А.Г.Орлова-Чесменский)、苏沃洛夫、库图佐夫和乌沙科夫等俄国著名军事家,俄国陆军和年轻的海军得到了发展。俄国终于控制黑海北部,占领克里米亚以及库班地区,加强了在高加索和巴尔干地区的政治影响,俄国在欧洲国际舞台上的权威也得到极大加强。
众多俄国和苏联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取得最大的成就。然而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如波兰历史学家瓦利舍夫斯基和俄国历史学家克留切夫斯基以及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同时代人普鲁士国王菲特烈二世和一些法国大臣们认为俄国对土耳其取得“令人惊奇的胜利”的原因,不是俄国陆军和海军力量多么强大,它实际上很虚弱,组织力量也极差,是因为该时期的土耳其国家和军队极其孱弱并且自不量力急剧向外扩张而遭受败绩的结果。[5]
占领乃至瓜分波兰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和沙皇政府另一个最重要的外交目标,实际它与俄土战争和俄国向南方及乌克兰右岸(Правобережная Украина)扩张是紧密相关的。
波兰(波兰—立陶宛联盟)领土面积超过28万平方公里,居民人口达到110万,曾经是欧洲大国和霸主,从17世纪中期以来走向衰落,其中贵族绝对民主制下的“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外国人有资格当选”的“自由选王制”(liberum veto)对周边国家干涉波兰内政发挥了较大作用。1763年10月,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三世病故。在新国王选举过程,叶卡捷琳娜二世拉拢波兰贵族并派俄国军队包围选举国王的波兰议会(Sejm),最终把自己的代理人波尼亚托夫斯基推上波兰国王宝座,但自此后波兰的反抗活动始终未能停止。
1767年6月,波兰部分贵族发动抗俄起义,俄国军队入侵波兰。1768年10月,为防止俄国向巴尔干扩张,土耳其对俄发动战争,即第一次俄土战争爆发。为摆脱外交上的困境,俄国放弃独霸波兰的计划,同意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提出的瓜分波兰的主张,由此产生了18、19世纪欧洲大国外交关系中的“补偿原则”和“权利平衡原则”。
1772年 8月5日,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俄国占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以及部分拉脱维亚,面积9.2万平方公里,人口130万;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除格但斯克市以外的波莫瑞省、除托伦市以外的海尔姆诺省、马尔博克省,面积 3.6万平方公里,人口58万;奥地利占领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面积8.3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万。波兰议会在俄国驻军的监视下,于1775年被迫正式通过承认领土变更的决议。
在发生了毁灭性的民族和国家灾难之后,波兰贵族和知识界痛定思痛,在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影响下,提出众多的国家政治改革方案。经过四年艰苦的议会辩论(史称“四年议会”),议会第一条法令是建立一支10万士兵的军队保卫波兰边疆。在1791年5月3日波兰通过了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宣布废除外国人担任国王的传统;改“自由否决制”为“多数表决制”,实行三权分立;废除贵族特权,实行市民参政;废除农奴制,改行自由农民制。《五三宪法》遭到了俄国和普鲁士的强烈反对,《五三宪法》也遭到波兰大贵族的反对,他们组成反对宪法的塔戈维查联盟[6]。1792年5月,叶卡捷琳娜二世宣布应波兰大贵族的请求,派出苏沃洛夫率10万俄国军队进入波兰,普鲁士也随后出兵波兰。在俄国和普鲁士的两面夹击下,波兰军民虽然英勇抵抗,终因众寡悬殊,最后遭到失败。在波兰国内,塔戈维查联盟军队击败了忠于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的军队,最终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也宣布加入这个联盟。俄普军队占领了首都华沙,扶植起傀儡政府,废除了《五三宪法》,重新恢复了波兰大贵族的统治。1793年1月23日,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协议。俄占白俄罗斯(包括明斯克)、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大部、立陶宛一部,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普占格但斯克和托伦两市、大波兰地区的凡省、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5.8万平方公里,人口110万。
1793年6月,波兰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Tadeusz Ko ciuszko)筹划了全国起义。1794年3月24日,科希丘什科在克拉科夫广场上发表著名的《波瓦涅茨宣言》,号召波兰人民举行民族起义,4月起义军占领华沙和维尔塔,宣布建立革命政权和公布农民解放宣言。为了扑灭波兰人民的起义,1794年7月,俄国和普鲁士开始从东西两面猛攻华沙,奥地利也从南面攻入波兰。科希丘什科在马切约维奇战役中负伤,被俄军俘虏,俄军将他押解到彼得堡监禁。在俄国驻波兰大使馆里通过了由波兰国王和第二次瓜分波兰后成立的国民议会的议员签字的文件,为使波兰大贵族就范,俄国政府给予每个签字者重金贿赂。仅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本人就收了数千金币。[7]在血腥镇压了波兰起义之后,俄普奥三国于1795年10月13日第三次签订瓜分波兰的协议,波兰就失去了国家主权和地位。俄国占领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沃伦西部、西乌克兰大部,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和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4.75万平方公里,人口50万;普鲁士占领其余的西部地区,其中包括华沙和马佐夫舍的余部,面积 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8]
在1793年的第二次瓜分波兰协议中标明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波兰自此实际上已成为俄国的傀儡国。经过三次瓜分,俄国成为最大获利者,共占领了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它不仅巩固了俄国对乌克兰的控制,而且一下子将俄国西部边界推到了涅曼河和布格河一线,使俄国由一个东欧国家变成了中东欧国家。
16—18世纪格鲁吉亚为波斯和土耳其两国的争夺对象。在1762—1798年的格鲁吉亚国王卡尔特里(Картли)和卡赫基(Кахети Ираклии II)组成的“卡尔特里—卡赫基联合国家”(объединённое Картлийско-Кахетинск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在外高加索的影响越来越大,土耳其人被赶走,格鲁吉亚文化得到恢复,格鲁吉亚文书籍开始印刷,启蒙思想影响格鲁吉亚。卡赫基二世国王为防止波斯和土耳其侵略而亲近俄罗斯。正在与土耳其打仗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方面对与其结盟感兴趣,另一方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向格鲁吉亚派出大量俄国军队。1769—1772年只有托特列别(Тотлебен)将军率领的俄军在与土耳其作战时进入格鲁吉亚。1783年俄格签署《格奥尔基耶夫协定》(Георгиевский трактат),宣布在格鲁吉亚建立俄国保护地以换取俄国的军事保护。1795年波斯国王阿加·穆罕默德汗入侵格鲁吉亚,在“克尔察战役”(Крцанисская битва)后摧毁第比利斯。
1764年,普鲁士和俄国签署同盟条约,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北方体系”,俄国、普鲁士、英国、瑞典、丹麦和波兰立陶宛联盟联手反对法国和奥地利,俄普英同盟关系得以延续。在1782年10月俄国与丹麦签署了友好贸易条约。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俄国政府于1780年通过欧洲大部分国家支持的《武装中立宣言》(Декларация о вооруженном нейтралитете),宣布非参战国有权在受到参战国攻击时以武力保护自己。
在欧洲事务中,俄国作用在1778—1779年的普奥战争中增加了,俄国作为直接中介者参与了“蒂森协议”(Тешенский конгресс)。叶卡捷琳娜二世实际上决定了普奥的和解和恢复欧洲平衡。此后,俄国经常作为德国各公国矛盾的仲裁者,叶卡捷琳娜二世接受来自各公国的调解请求。
18世纪80年代以后,叶卡捷琳娜二世醉心于雄心勃勃的“希腊方案”,导致俄国外交政策发生巨大变化,鼓吹“北方体系”的帕宁被冷落而辞去国务大臣职务,女皇任命他担任皇太子保罗一世的家庭教师。“希腊方案”初由波将金元帅制定。“希腊方案”即由俄国和奥地利联合瓜分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将土耳其势力驱逐出欧洲;重建拜占庭帝国;由女皇孙子康斯坦丁大公担任新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称其目的在于“在野蛮统治的废墟上,重建古代的希腊王国”。[9]这个方案早在1780年初就已经计划好,但由于俄奥之间的矛盾和持续的俄土战争因此没有执行。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叶卡捷琳娜二世提议建立“反法联盟”(антифранцузскаякоалиция),并确定“正统原则”(принцип легитимизма)。她说:“君主制在法国的弱化,就会危及欧洲所有君主制。就我而言,我已经准备好通过各种手段抵抗。现在是采取行动的时候,快拿起武器吧!”[10]这位曾大力推行“开明专制”的沙皇废除了所有与法国签订的条约,下令驱逐任何被怀疑同情法国大革命的人士,并于1790年颁布法令,要求撤回所有在法国的俄国人。然而俄国并不急于投入力量参与反法联盟。她提议建立反法联盟的真正原因在于分散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事务的注意力。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前,她开始考虑远征波斯的计划。她的最后一位22岁的年轻宠臣祖波夫(Платон Зубов)适时制定出“东方计划”(Восточный план)[11]。祖波夫的弟弟瓦列里·祖波夫(Валериан Зубов)作为指挥官率领2万俄国士兵占领波斯。祖波夫还制定了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向君士坦丁堡进军,祖波夫率部从西部穿过小亚细亚,同时苏沃洛夫率部从北部到达巴尔干,最终实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希腊方案”。由于女皇的突然去世,这个计划未能实施,但是祖波夫却获得不少军事上的胜利,占领了杰尔宾特(Дербент)和巴库(Баку)等要地[12]。
到18世纪90年代末,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的俄国已经成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大国。经过两次取胜的俄土战争,俄国夺取土耳其在克里米亚半岛和黑海北部的全部领土。在1772至1795年俄国参加并主导了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现在的白俄罗斯、西乌克兰、立陶宛和库尔兰即是从波兰分得的战利品。俄国开始在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建立俄属殖民地。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其统治的34年间,使俄国版图由1642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705万平方公里。
许多史学家把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政策(亡国波兰和占领君士坦丁堡)看成是消极而非积极政策的结果。苏联历史学家帕夫连科认为灭亡作为主权国家的波兰是“掠夺邻居的行为”。[13]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松(Karoli Erikson)认为:“今天的历史学家攻击叶卡捷琳娜剥夺波兰的独立,将其看成是野蛮的行为和违背她所宣扬的人道主义和启蒙思想的行为。”[14]
波兰历史学家瓦利舍夫斯基和俄国历史学家克留切夫斯基则另有一种评论。他们认为在波兰被瓜分过程中,有800万斯拉夫人沦为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枷锁”之下,因此这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罪恶不比俄国小。俄国用自己的双手建立起自己的西部边界,结果却大大加强了对手普奥的力量,并且就将与之决战。[15]克留切夫斯基毫不客气的评论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位自认聪明和卖弄风骚的女人最终变成了精明的普鲁士大兵菲特烈二世的牺牲品”。[16]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后继者则大多以否定的态度对待她的外交政策。她儿子保罗一世上台后,立即全面修改了外交政策。在她的孙子尼古拉一世执政时期,布鲁诺夫男爵(барон Брунов)起草的报告中说:“我们不能不承认,叶卡捷琳娜女皇选择的方案在执行其计划时,它具有不完整的性质和荣誉,它是我们政策不能改变的限制原则。”沙皇尼古拉一世表示赞同: “我们的真正力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17]
[1] БахрушинС.В.,СказкинС.Д.Историядипломатии.Москва,1959,с.361.
[2] ЕлисеваО.И.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иепроектыцарствованияЕкатериныⅡ//Российскаяимперияот истоковдоначалаXIXвека.Очеркисоциаль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и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истории/ред.,Н.М.Рогожин,А.И.Аксенов,Я.Е.Водарский,Н.И.Никитин.М.:Русскаяпанорама,2011.c.754.
[3] ЕлисеваО.И.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иепроектыцарствованияЕкатериныⅡ//Российскаяимперияот истоковдоначалаXIXвека.Очеркисоциаль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и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истории/ред.,Н.М.Рогожин,А.И.Аксенов,Я.Е.Водарский,Н.И.Никитин.М.:Русскаяпанорама,2011.c.754.
[4] Тамже.c.755.
[5] КазимирВалишевский.ЕкатеринаВеликая(Романимператрицы),кн.2,ч.2,гл.3,IV;КлючевскийВ.О.Курсрусскойистории.ЛекцияLXXVI.
[6] 塔戈维查联盟(波兰语: Konfederacja targowicka)是由波兰和立陶宛大贵族在彼得堡于1792年4月27日建立的政治联盟,该联盟得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支持。联盟反对由四年议会通过的《五三宪法》,尤其是其中限制贵族特权的条文。联盟条约由女皇的宠臣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的参谋长瓦西里·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起草,在1792年5月14日于乌克兰小城塔戈维查宣布生效。四天后两支俄罗斯军队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入侵波兰。
[7] ГрабеньскийВ.Историяпольскогонарода.Минск,2006,с.496.
[8] ГрабеньскийВ.Историяпольскогонарода.Минск,2006,с.496.
[9] David Mackenzie,Michael W.Curran,A History of Russia,the Soviet Union,and Beyond.Fourth 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3.p.286.
[10] МанфредА.З.Великаяфранцузскаяреволюция.Москва,1983.С.111.
[11] 也称《波斯计划》(Персидский проект)。
[12] КазимирВалишевский.ЕкатеринаВеликая(Романимператрицы),кн.2,ч.2,гл.3,V.
[13] ПавленкоН.И.ЕкатеринаВеликая.Москва,2006,с.290.
[14] КаролиЭриксон.ЕкатеринаВеликая.Смоленск,1997,с.480.
[15] КазимирВалишевский.ЕкатеринаВеликая(Романимператрицы),кн.2,ч.2,гл.3,IV;КлючевскийВ.О.Курсрусскойистории.ЛекцияLXXVI.
[16] КлючевскийВ.О.Курсрусскойистории.ЛекцияLXXVI.Том.5.с.44—46.
[17] КазимирВалишевский.ЕкатеринаВеликая(Романимператрицы),кн.2,ч.2,гл.3,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