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的就绪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软系统方法论

考虑到组织是一个真正的社会系统,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将引起整个组织的相应变化。因此,有必要考虑选择一个适合分析和解决社会系统内复杂问题的方法。软系统方法论是一种解决目标模糊、结构不清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软系统方法论概述

在一般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人们采用一种称之为“硬系统”的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系统工程问题。在这种方法论中,人们首先根据有待解决的问题制定一个目标,然后设计出一系列备选方案;根据时间和成本等限制条件,再选择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这种方法论被称为“硬系统方法论”,适用于传统的系统工程问题,如建筑施工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硬系统方法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这个系统面向目标并且可以被精确定义;并可以转换为如下问题:如何提供一个有效的方式来满足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基于硬系统的方法总是从定义目标开始。

早期的信息系统实施采用硬系统方法,属于典型的面向目标的需求分析[40-42],但很快被证明并不十分有效。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中的问题无法清楚定义。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包含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目标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互相冲突,因而整个系统的目标也就变得模糊,定义问题本身就成了一个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20世纪70年代中期,Checkland基于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软系统方法论(Soft Systems Methodology, SSM),为解决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方法和模式[43-44]。软系统方法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不断地尝试,反复将系统的概念模型与现实世界相比较,以不断完善系统的概念模型。它使用系统思想形成4种智力活动:感知→判断→比较→决策。因此,软系统方法从整体上来看是一种逐渐完善的学习过程。

二、软系统方法论的分析过程

遵循人类行为学的原则,软系统方法论认为一套解决社会系统中问题的方法论应该同时包括“是什么”和“怎么做”两种元素。在承认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软系统方法论不再直接应用“是什么—怎么做”,而是先尝试表达问题情况,随后做出尝试性的相关系统定义,然后建议一系列的活动序列来解决问题。软系统方法主要实施步骤如图2.1所示。

图2.1 软系统方法实施过程[45]

(一)进入问题情境

当一个问题情境尚未明朗时,人们会对此感到不舒服,并试图进入并开始了解问题情境。由于这个问题的环境过于复杂,人们一时无法提供精确的问题定义。

(二)理解问题情境

人们试图表述问题情境以及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描述的内容包括:

● 人员:所有对问题情境感兴趣的人,或者可能受到问题情境变化影响的人;

● 文化:社会角色、行为规范、价值观等;

● 政治:权力的获取、使用、保留和转移等。

软系统方法论建议使用“丰富图”(Rich Pictures)来表述一个问题情境。丰富图要能够尽可能多地捕捉到跟问题相关的信息,发现与问题相关的人类活动系统,揭示问题的边界、结构、信息流以及沟通渠道等。

(三)源定义

承接上一步,相关系统定义可能关注与改进问题有关的人类活动系统。这个步骤开始进入系统思考,主要对相关系统进行源定义(Root Definition),回答有关系统是什么的问题。人们可以从以下视角审视一个问题:

● 谁是系统的客户/受益者?

● 谁是系统的执行者/参与者?

● 系统的输入经过何种转化过程变成输出?

● 系统潜在的假设/世界观是什么?

● 谁是系统的所有者?谁有系统的最终控制权?

● 系统的环境约束有哪些?

(四)拟定系统的概念模型

在这一步,需要对上述的源定义进行详细阐释,并进而拟定一个概念模型,表示一个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概念模型用一系列动词或者动词词组来描述系统内发生了什么、系统如何工作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等。同样,软系统方法论建议用图形化或者流程化的形式来表达相互关联的活动。

(五)比较概念模型与现实世界

这一步的分析过程又回到现实世界。对于上一步拟定的概念模型中的每个活动,可提出如下一系列的问题:

● 它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吗?

● 它是如何发生的?

● 用什么标准来判断?

● 它在现实世界中是主观的吗?

根据这些问题,将概念模型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相比较,并对比较结果进行讨论,质疑概念模型中的世界观,从而理解世界观的推断。概念模型还可用来揭示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

(六)识别可能且可行的变化

从概念模型获得的分析和理解结果出发,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找出既可能又可行的变化,并根据实际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确定系统所需要做的变化。

(七)采取行动

至此,可将之前识别出的变化付诸实施,并改善问题情境。

Checkland特别指出,软系统方法论并不仅仅是一个包含七个步骤的技术性方法,而是一套方法论。只要满足其思想和原则,它在实施过程中可从任意一处开始,无限循环应用。因此,它强调的是一个对问题情境不断学习和理解的过程。

三、软系统方法论的优缺点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软系统方法论通过确认组织中的不同角色、规范及价值,根据参与者所觉察到的“社会系统”来发展系统模型,为解决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软系统方法论的特点包括:(1)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相比,软系统方法论更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2)运用结构化的思想来解决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3)对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软系统方法论所提出的活动序列严谨有效。同时,软系统方法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软系统方法论过于一般化;当没有明确的结构和解决方案时,不容易画出“丰富图”等。

实践证明,软系统方法论对于分析和解决不确定的系统问题具有相当的实际价值,在西方国家诸多领域的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系统理论停滞不前的时期,它的出现是系统理论的一个较大的更新和转折,有人甚至称其“在系统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