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褪尽是乡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把这个经历记录了下来

长大以后,每当我忆起这个经历,心里就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说不明道不白的。所以,我从来羞于将此经历,告诉他人——尽管后来写文章时,还是把它写进去了。果然,一位朋友看后,建议我将这篇删去。问其原因,却也和我一样,说不明道不白的。但另一位朋友看后却说这篇蛮有特色,万勿删除。问及原因,他说这篇所反映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经历,而是一个真实的、独特的、原生态的、未加雕琢的经历;有了它,可以部分反映出半世纪前关中农村的世俗风情,也可以折射出我人生经历的古朴和厚重。

面对这两种说法,我真有些犯难了。

后来我想,建议我把它删去的,大约是觉得它会暴露出我家当年的贫穷落后及愚昧无知,继而影响当今的“光辉形象”吧。但细想又觉得此种担心,似乎属于多余。因为阅历和经验都告诉我们,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对于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状况,也常常会有不同的诠释。而对于烧吃蜣螂的这类事情,恐怕也会是如此的吧。

譬如过去在我们村,每当人们看到从泥土中钻出来的知了幼虫——黄金蝉蛹时,都会感到厌恶。因为它尚属于蛹的形态,既脏又丑。但这几年盛夏回到老家,我却经常看到夜间孩子们打着手电筒,竞相在树根下摸捉它,然后拿回家让妈妈炒了吃。后来在城里也有了卖的,贵且不必说,还供不应求呢!

有次无意中看了一份《渭南日报》,更是改变了我对蝉蛹的看法。该报报道说,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争食蝉蛹也成了一种时尚,以至在临渭区孝义一带还形成了一个可观的经济链条,专门收购这种蝉蛹,每公斤七八十元,主要销往本市及西安、山东、广东等地市场。青岛市居然还形成了一个全国最大的蝉蛹集散地,每年交易额接近一个亿。渭南的黄金蝉蛹个大肉肥,在山东市场享有盛誉,青岛人和广州人都知道陕西渭南有个黄金滩,黄金滩盛产黄金蛹。蝉蛹生长在地下,远离农药,脂肪低,蛋白质含量高,加之又含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据说一个蝉蛹的营养相当于两枚鸡蛋),所以它现已成了人们公认的绿色食品。如今在渭南,人们都知道炒蝉蛹味道鲜美、香气诱人,卖得和炒虾尾一样火爆,又有谁会去计较它刚爬出土时的那种肮脏和丑陋呢!

又譬如,在改变饮食结构、开发潜在产业的思想影响下,过去好多不能吃或不敢吃的东西,现在都纷纷成了佳肴,如蚂蚱、蜂蛹、蛇、蝎子、竹虫、蜘蛛、蜈蚣等。在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公布的一份名为《可食用昆虫:未来食物之选及养殖安全》的报告中,提出了“鼓励人类吃虫养虫”的观点,并列举了1900多种人类可以食用的昆虫,其中包括毛虫、蜜蜂、蚂蚁、蚱蜢、蟋蟀等。更令人惊讶的是《渭南晚报》最近报道,在江苏海安一带,现在竟然吃起了活蛆,还起了个高雅的名字——“春潮涌动”。我想这么恶心的东西都可以吃了,难道蜣螂就不可以吃么?由此推想,说不定过上几年,蜣螂在经过爆炒、清蒸、水煮、油炸等操弄之后,会被堂而皇之地端上城里人的餐桌,成为令他们垂涎欲滴的时尚大菜!到那时,我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没准还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赏呢!

想到这里,我还是把写当年烧吃蜣螂的这篇文章,保留下来了。至于别人如何看待,也就听天由命了。

刊登着“生吃活蛆”有关文章的《渭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