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作家不是梦:22位儿童文学作家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永遠的何紫

何紫先生離開我們已經二十多年了,他給後人留下了一大批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為了讓今天的小讀者對何紫先生有更多一些的認識,我特地走訪了何紫先生的太太何嚴穎雩女士和女兒何紫薇小姐,請她們講述何紫先生的創作歷程和他對寫作的熱誠。

從為兒童創作故事起開始創作

坐在何太家中的客廳裏,何太向我憶述何紫先生怎樣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可以說,何紫是從三個方面開始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第一,他是從喜歡閱讀開始。何紫是獨生子,三歲時他爸爸去世,他媽媽忙於家計。當時太平洋戰爭爆發,何紫家裏附近有一間學校被炸毀,他媽媽從瓦礫中拾了一些學校圖書館的書回來。於是,寂寞的童年,何紫開始與書為伴。

何紫(左)表演相聲。

「第二,是從喜歡寫作開始。何紫十分喜愛閱讀,之後他便開始自己嘗試創作,寫了就投到報館副刊去。學生時代,他最大的滿足就是為學校演出寫劇本,寫朗誦詩,寫相聲,寫短評等。這帶給他極大的滿足感。

「第三,是從創作故事開始。由於家裏貧窮,何紫很遲才入學讀書。讀中學時,他是超齡學生,並在學校寄宿。這期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他遵從學校舍監的吩咐,為星期日留宿的小學生講故事,於是每個星期六下午,他就躲進圖書館為明天的故事找材料。最初是找現成的故事,後來就加上自己的東西,即所謂『爆肚』。久而久之,就變成百分之百的創作了。」

何紫(後排左二)和同學。

「何紫」筆名的由來

何紫先生原名何松柏,但他卻取了一個帶有女性色彩的筆名,這引起很多讀者的好奇。

何太解釋說:「『紫』是由『此』和『絲』組成,何紫的故鄉是廣東順德水藤鄉,順德是全國有名的蠶絲之鄉,他學生時代每逢假日便回鄉度假,對桑蠶感情濃郁。『此絲』,就是他想起蠶絲和故鄉,因此他從二十五歲為兒童創作時開始,就一直用這個筆名。」

童心未泯的何紫。

出席活動時和兒童合照。

何紫先生留給後人的作品,當中以兒童小說的影響最大。這些反映兒童成長歷程的作品,生活氣息十分濃厚,而且人物形象生動,至今仍廣受歡迎。我認為這應歸功於他對兒童有透徹的了解。

何太對此深表認同,她說:「是啊!他喜歡孩子,經常應邀到學校為學生做講座,無論多麼偏遠,他都會到達。他常常細心地觀察孩子,自己的孩子,更是他觀察的對象。另一方面,他曾擔任過《兒童報》的編輯,負責每期的編寫工作,由此加深了他對兒童文學的認識。在那兒,他還認識了一批小朋友,所以他對兒童心理和生活環境都有深入的認識,他是以一顆童心去看世界。」

初任職編輯的何紫。

「別吵,靈感到了,不能停下來。」

我請問何紫先生創作時有沒有特別的趣事和習慣,何太笑說:「有啊,還不少呢。他一寫起故事來就是忘我的。有時候,我凌晨二、三時醒來,見到他還在寫作,便叫他睡覺。他說:『別吵,靈感到了,不能停下來。』有時候,他會買回來一大包朱古力、花生等等,一邊吃,一邊寫。

何紫出席各種交流會、文化活動、專題講座和作家聯誼會等。

「他既要忙公司裏的工作,又要到處給學生做講座,還兼顧很多香港和各地兒童文學交流的工作,因此,他經常是很疲倦的。有時候他一邊看電視,一邊打瞌睡。有一次乘坐電梯,竟然也睡着了。但一寫起文章來,他立即就很有精神。」

創辦山邊社,出版兒童及青少年圖書

何紫先生於1981年創辦山邊社,主要面向校園,為幼兒到大專學生出版普及性的課外讀物。憶述那段難苦而又難忘的歲月,何太的聲音也不禁有點低沉起來。

「當時何紫除了出版自己的著作外,又得到阿濃和小思等好朋友的信任與幫助,把他們的優秀作品交給山邊社出版,出版社就迅速鞏固了根基。但最初經營時,出版的資金有限,人手短缺。何紫是書生從商,只抱着理想,憑着自己作為社長,一人點頭,就全力以赴,沒有集思廣益,因此常常出錯主意,造成部分圖書滯銷,使貨倉壓力沉重。

山邊社書展。

「後來,他總結教訓,利用自己多年撰寫兒童文學作品的經驗,自己努力創作,並編寫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圖書,出版了不少暢銷書,這樣才使出版社從小規模進入中等規模,漸見成績。正當公司的前景一片光明的時候,何紫突然發現自己患上了癌病……」

何紫與文友相聚。

勇敢面對病魔,離世前一年創作了十多本著作

1990年底,何紫先生患上肝癌,但他仍帶着希望和毅力與病魔作戰,並忍着病痛持續地寫作。

何太說:「當醫生告訴我們,何紫患的是肝癌,而且只有三個月的時間時,我忍不住哭了。何紫勸慰我說:『不要哭,我們要堅強面對。我不怕死,只是不想死,我還有很多工作未完成,很多計劃未實現,有很多親情、友情捨不得。在餘下的日子裏,我要好好地計劃生活的每一天。我要與病魔作戰,我在打仗,你在後方要支持我。』」

何太憶述,在北京301醫院治病的日子,何紫先生每天都在露台上的小桌子上寫作,醫生和護士都說:這哪裏像是一個病人啊!他們對他的意志和毅力都十分佩服。

憑着不屈的意志和毅力,何紫先生在他最後一年的時間裏,在病牀上寫下了十多本著作,包括:《我這樣面對癌病》、《少年的我》、《成長路上的足印》、《給中學生的信》、《給女兒的信》、《做個好爸爸》、《何紫情懷》、《C班仔手記》、《親親地球》等等,當中《少年的我》還獲得了第二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他臨終前的著作《我這樣面對癌病》令無數人為之感動——當醫生告訴他可能只有三個月的壽命時,他沒有自怨自艾,反而冷靜、豁達地把自己抗病的經歷寫下來,作為給別人生命路途上的勉勵,還在書中多處興歎:「何紫何幸!」他沒有埋怨疾病帶給他的痛苦,卻為親情、友情喝采,為大自然一草一木感恩。

何紫佳作推薦


《童年的我·少年的我》

《何紫兒童小說精選集》

《40兒童小說集》

《兒童小說新集》

《兒童小說又集》

《天才表演》

《姊姊出嫁》

《水上人家》

《月兒彎彎像什麼》

《給中學生的信》

《成長路上的足印》

《C班仔手記》

《給女兒的信》

《心版集》

《何紫情懷》

《何紫談兒童文學》

(山邊社/山邊出版社有限公司)

《尖沙咀海旁的聚會》

《美味的「醜東西」》

(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我童年回憶中的爸爸都是很忙很勤力的。」

為了讓讀者對何紫先生的認識更多一些,我請問何紫薇小姐:「作為女兒,你對作家爸爸的感覺如何?他對你有何影響?」

何小姐臉上充滿着對父親的敬仰之情:「我童年回憶中的爸爸都是很忙很勤力的,由早到晚忙編輯、寫作、管理出版社及店舖業務、擔任義務工作、獲邀演講、文友聚會、應酬等等,他對工作全情投入。由於忙碌,因此他很少有時間教導子女。但他很重視家庭生活,假日裏一家人常有親子活動,例如去看電影、沙灘暢泳、外出吃飯等。有時他參加文藝活動、文友聚會,甚至應酬公幹,如果合適的,他都爭取機會帶我們全家出席。

「爸爸很少說教,印象最深的教導是我在中六時參加演講比賽,得到他的指導後獲得冠軍。還有,爸爸臨終前的一年,當時我在外國讀書,爸爸給我寫信提點和教導。爸爸是透過身教及他的生命故事,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他對工作完全投入,他熱愛寫作,甚至患重病仍不放棄寫作,對我影響深刻。我兒時看見爸爸工作勤力認真的態度,長大後對自己的工作都有要求,覺得工作不是單為餬口,而是要透過工作去服務別人,並且要全力以赴。」

何紫先生不僅以身教言行影響了自己的孩子,他的作品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何紫先生對兒童的熱愛將長存於香港讀者的心中。

雖然工作忙碌,但何紫仍十分重視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