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困愁城:日占香港的大众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故衣業

淪陷時期,本港產生了一些新興的行業,故衣業是其中的佼佼者。故衣業的興起,一方面是因為成衣製造業的萎縮造就了故衣業,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經濟的丕變以及環境的變化。當時,本港經濟受到戰爭影響而變得蕭條,市民消費能力轉趨疲弱,同時令物資供應環境產生變化,衣料來源變得缺乏。在兩者互相影響下,遂衍生了買賣故衣這個行業。

故衣業可以分為故衣攤、故衣檔和故衣店幾種。故衣攤主要是物主將家中衣服擺地攤變賣,以賺取生活費。故衣檔則屬小本經營,用最低廉的價錢買入故衣,再轉售給故衣店賺取微利。故衣店就如同一家服裝店,不僅資本較為充裕,售賣的貨品亦較為上乘。日佔初期的香港故衣市場,主要集中在灣仔及港島東區。後來因為港島東區屢受盟軍空襲,故衣市場遂轉移到荷李活道、西明治通高陞戲院一帶,[10]當中以荷李活道的故衣店出售的貨品最為上乘。九龍方面則集中在上海街、長沙灣和油蔴地一帶。

即使故衣的價格比新的衣裳便宜,但部份的價格亦不菲,例如冬天大衣便要四十元一件。[11]1943年3月23日《香島日報》內〈故衣〉一文,就寫出市民選擇故衣的原因:

在生活程度日高,物價高昂的今日,到疋頭店或百貨公司選購衣料的,當然會有一部份人,可是一般的市民來說,他們大多數是購買力薄弱,一碼之布動輒三四元至六七元,一身衣服起碼也非二三十元不可。月中所入有限,他們怎能負擔得起這麼大的開支。但是衣服不能不穿。於是祗有改變途徑於故衣店去。[12]

當時在街上出售故衣的主要是普羅大眾,他們把家裡值錢的衣物拿到街上擺賣來賺取生活費。除本地顧客外,鄰近地區如廣州和廣州灣等地商人紛紛來港搶購故衣,特別是來往粵港兩地的水客就成為了故衣的主要顧客,這些水客從農村帶來糧食出售,再選購故衣帶回家鄉出售,以此賺取微薄利潤。[13]

至於一些資本較充足的故衣商看準了中國內地龐大市場的需求,紛紛前往香港搜購故衣,然後帶往廣州灣、澳門、廣州等地出售,甚至遠銷至雲南、廣西等地。據行內估算,1942年下旬,大商號的營業額達數十萬元,小商號的亦逾十萬元。[14]足見當時故衣業的興旺環境,為本港及內地商人尋找商機的途徑。然而,到了1943年上旬,故衣的銷情開始轉淡。[15]

值得一提的是,故衣店與當押店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故衣店中不少貨物都是來自於當押店。當押店將客人逾期不贖的衣物轉讓給故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