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明遇上大清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冲冠一怒不为红颜——叛臣吴三桂

从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到四月底仓皇撤离,在北京的这四十多天恐怕是李自成跟他的将领们一生中过得最为惬意的一段时光了。不过,对吴三桂来说,却刚好相反,这些日子吴三桂是在纠结矛盾中度过的,过得相当痛苦。不是为国家忧心,而是为他个人的前途担心。

北京失守前,崇祯曾给几位手握兵权的统兵大将吴三桂、左良玉、唐通、刘泽清、黄得功发去诏令,令他们火速带兵救援北京。可是,这些人阳奉阴违就是不来。特别是吴三桂,他的兵力最多,部队战斗力最强,距离北京也很近。可是,吴三桂的反应却很耐人寻味,之前,朝廷曾就要不要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一度犹豫,更早之前,吴三桂就主动上书,请求撤退入关。因为此时山海关外只剩宁远一座孤城,他不想守了。

局势变化很快。三月初六,大顺军已经逼近北京,京师危急,崇祯这才下定决心要吴三桂火速带兵入关,这次不是撤不撤守宁远,而是要吴三桂赶紧带兵来救北京。先别管宁远了,顾不上了,赶紧来救北京,眼下当务之急是保住北京。面对皇帝的紧急求援,吴三桂的办法是慢处理。崇祯令他火速带兵救援,吴三桂却慢慢腾腾带着几十万军民搞搬迁,实际就是抗令。国家危急,关键时刻,吴三桂考虑的还是他的个人利益。

三月十六日,吴三桂率领军民混杂的庞大的撤退大军进入山海关。这时候,他应该或多或少知道了京城的情况。大顺军正在步步紧逼,此时,吴三桂但凡还有一点报国之心,就应率兵加快速度,去保卫北京,昼夜兼程,还来得及,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忙着在开平、昌黎一带安置军民。这都什么时候了,火烧眉毛,还搞这个。几天宝贵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三月二十日,等吴三桂率军经永平府进入遵化时,才得知京师已于一天前陷落,吴三桂傻了。

吴三桂一开始就对救援京师不积极,听说北京失守,直接率军退回山海关。

三月二十二日,早已沦为阶下囚的吴襄派人给儿子送去一封家信,大意是说,我们跟清军打了十几年,结仇已深,不好投降,不如投降大顺军。

山海关上的吴三桂也急于知道北京家中的状况,这封信实在太重要了,正如那句著名的古诗所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吴三桂收信后,一连给吴襄写了五封信。在三月二十五日写给吴襄的信中,吴三桂说:“知已归降,欲保家口,只得降顺,达变通权,方是丈夫。”私信,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这里面没有官话套话,全是大实话。

李自成也有意招降吴三桂,吴襄的那封家书就是他授意发出的。在得知吴三桂率军折返山海关后,李自成知道,有门儿。他立即改变了对吴襄的态度,专门派人请吴襄入宫,当天就封吴襄为侯。

发动亲情攻势的同时,李自成又派原明朝总兵降将唐通、原明朝吏部郎中降臣左懋泰带着四万两白银去吴三桂军中“劳军”。两位特派员还带来了李自成的诏书,至于诏书的内容嘛,不用猜也知道,让吴三桂认清形势,归顺,就前途光明,封侯拜将,好处大大的。不投降嘛,几十万大军很快就过来“陪你打猎”。何去何从,你看着办吧。这是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听话就给胡萝卜,不听话就给大棒。威逼利诱,就是想让吴三桂入伙。

其实,李自成多虑了,吴三桂在给吴襄的信中已经表明了态度,他愿意投降。他没想做明朝的忠臣,不需要劝,但身负使命的唐通尽职尽责,拉着昔日同事的手,摆事实、讲道理。吴三桂对投降没有疑义,既然大方向定了,也就不必纠结了。此刻,吴三桂最担心的是他的爱妾陈圆圆。

之前,因为一直为前途担忧,吴三桂没工夫去想他的老爹吴襄跟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很清楚,他的资本就是手下的数万关宁军。只要军权在手,就不忧荣华富贵,这是他讨价还价的资本,投大顺军还是投清军,必须考虑清楚。既然已经考虑清楚了,那么眼下最要紧的就是他爱妾的安危。

吴襄了解吴三桂的心思,所以吴襄很早就想把陈圆圆送出北京,送到吴三桂的军营去。不料,吴襄的一番美意却招来儿子的一顿数落:“如此年轻小女,岂可轻令出门,父亲何以失算至此。”眼下兵荒马乱的,陈圆圆这么年轻漂亮的小女子,怎么可以出来抛头露面,您怎么这么糊涂!

因为怕美人出事,吴三桂连老爹也一块训,他担心陈圆圆年轻貌美,路上被人相中抢走。还真被吴三桂说中了,只不过不是从路上抢走的,是从家里抢走的,没办法,美女就算不出门,也有人来抢。

吴三桂答应唐通投降,并接受了李自成送来的银两。吴三桂告诉唐通,过几天就动身去北京朝见新主。吴三桂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吴三桂很快就率军从山海关出发前往北京。沿途,吴三桂令人到处张贴告示:“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吴三桂的安民告示走一路贴一路,从山海关一直贴到永平。

到了永平,不贴了。因为吴三桂得到了令他震惊的消息,他的老爹吴襄被用刑拷掠,更让吴三桂愤怒的是他一直担心的爱妾陈圆圆被人抢走了。抢人的是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

吴三桂一度还抱有幻想,认为刘宗敏之所以抢人,只是垂涎陈圆圆的美色,不知道陈圆圆是他的爱妾,纯属误会,得知实情后,或许会主动送回来。这时,一旦反目,陈圆圆反而活不成了。此时的吴三桂还想委曲求全。

但随着传出的消息越来越多,吴三桂的担忧被一再证实,吴三桂对大顺军失望了。失望之后是愤怒,吴三桂视为生命的是军队军权,在吴三桂的心里只有权力、地位,他是一个私心很重的人,君父、爱妾可以丢弃。当他决定投靠新主后,爵位就是他的地位,他以为还可以在新政权中维持他的权力、地位。可是从大顺军对他老爹、爱妾的态度上,他才明白,大顺军给他的爵位,一钱不值。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七日,吴三桂在永平府起兵,与大顺军决裂。四月八日,吴三桂率军反攻从唐通手里重新夺回山海关。当初,唐通从吴三桂手里接过山海关,只带了本部八千人马。后来,李自成又给唐通补了四千兵,即便如此,也只有一万两千人,守山海关还是不够。

关宁军有三四万人,兵力至少是山海关大顺军的三倍。吴三桂的水平比唐通高出不止一个层次,所以这场战斗的结果顺理成章,吴三桂胜,大胜。唐通败,惨败。

唐通带着八千人来接收山海关,逃回北京时只带了八个骑兵。剩下的多数投降了吴三桂。

对吴三桂来说,打败唐通容易,但接下来的事就难办了。要是知道大顺军不把他当回事,还不如不降。原来是明朝的总兵,投降李自成,成了明朝的叛臣;现在又反李自成,第二次当叛徒。结果就是忠于明朝的人拿他当叛徒,大顺军也把他当成出尔反尔的小人。现在的吴三桂是里外不是人。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可是后悔也晚了。

世上要是真有后悔药,不管多贵,相信吴三桂都愿意花钱买。可惜,后悔药买不着,肠子悔青的吴三桂在悔恨之余,开始寻找替罪羊,很快他就找到了,他老爹,吴襄。就是这个老糊涂,当初劝他投降,才有今日。于是,吴三桂将矛头对准了吴襄,对吴襄好一通埋怨,发泄心中的怨气。他也知道,当他反攻山海关的那一刻,他老爹就活不成了。他必须用老爹将自己洗白,重新打起大明旗号跟大顺军对抗。

不过,想洗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久之前,就是他老兄,将投降大顺的安民告示贴满了大街,吴三桂投降大顺已经是尽人皆知。如今反悔想不认账,那些贴在墙上的告示就在那里,可是啪啪打脸哪,泼出去的水还怎么往回收。想到这儿,吴三桂就更恨,后悔听他爹的,走错路。

远的不说,就是手下这帮人,如何面对。虽然他是主将,可今天投这个,明天投那个,难保军中众将不对他有想法。好在这些人都是追随他多年的亲信,而且吴三桂在拉人方面也很有一套,很舍得下本钱,将两个女儿都许配给了部将,更多的人则用钱收买。所以,对手下,吴三桂还是有信心的,但必要的过场也得走。

四月十二日,吴三桂在军营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闹剧。说他误听他老爹的话,降了反贼,弄得他不忠不孝,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说着就要拔剑自刎。当然,吴三桂不是真的要自杀,他留给了部下充裕的反应时间,身边懂事的部下也及时领会了上级的意图,大家一拥而上夺过宝剑,上前苦劝。吴三桂顺坡下驴,这才不闹了。

但吴三桂清楚,这出闹剧并不能完全消除军中的疑虑。于是吴三桂又使出了第二招,歃血为盟,以盟誓团结众将。

接着,四月十四日,吴三桂在演武场召集从辽东撤下来的关宁军以及山海关驻军举行誓师大会。当地的乡绅父老头面人物也悉数到场,当着众人的面,吴三桂将李自成派来的使者斩首祭旗,表示与反贼势不两立。然后,吴三桂率领众将与乡绅们歃血为盟,表示要万众一心,兴复大明。

之所以把乡绅们找来,是要解决粮饷。吴三桂手下现在有四五万人,加上随之入关的数十万辽民,这么多人都要吃饭。吴三桂现在能控制的只有山海关,他也只能求助当地乡绅。

吴三桂深知先声夺人的重要性。誓师之前,吴三桂发布的讨贼檄文就已经贴满了从山海关到北京的大街小巷,看看人家这发传单的效率。檄文列举了大顺军入京后的罪状:杀害帝后、拷掠缙绅、掠夺财富,最后号召士民,杀贼复仇。

讨贼檄文写得很有煽动性,檄文在北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传开。忠于明朝的士民奔走相告,纷纷在私下传阅。虽然只是一张小小的传单,但产生的效果却是巨大的,京城人心浮动。北京的大顺军更是如临大敌,以至于大白天也不得不紧闭城门。

不过,此时吴三桂的处境相当不妙,北京的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反水,已经准备出兵来山海关找吴三桂“喝茶”了。吴三桂也清楚仅凭手上现有的兵力和少得可怜的地盘(他能控制的仅有山海关),很难同横行京畿的大顺军抗衡,那就必须借助外力。华北大部已被大顺军控制,吴三桂所部与南方明朝的联系被阻隔,吴三桂可以借助的外力也只有山海关外的清军了。

经过与亲信部下紧急密商,不紧急不行,大顺军就要打来了。吴三桂决定向清军借兵,他的这个想法应该是在反攻山海关的时候就有了,至少在四月十二日之前确定的。因为三天后吴三桂的使者就在翁后与清军相遇了,而从山海关到翁后有六百多里,就算昼夜兼程一天一夜走二百里,也要走上三天三夜。

当然,清军从来都是无利不起早,借兵哪有白借的道理。吴三桂跟他的幕僚部下们早就商量好了给清军的报酬:让出北京,以黄河为界。这种条件,只有大明皇帝才有权决定,但崇祯已死,南明的新皇帝还要再等一个月才即位。此时,吴三桂顾不了那么多了,不过他的割地借兵也是慷他人之慨。因为黄河以北直到山海关,此时已经是大顺军的地盘,吴三桂把大顺军的地盘作为跟清军借兵的条件,也是够狡猾的。不过,清军主帅多尔衮也不傻,可没那么好忽悠。到头来,吴三桂还是被多尔衮牵着鼻子走,最终成为清军的马前卒。

从吴三桂动了引清兵入关的念头开始,事情的发展就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实力决定话语权。

就在吴三桂紧锣密鼓备战的同时,清军也没闲着。吴三桂忙着要跟大顺军开战,清军也在忙着备战,只是忙着要与吴三桂开战。因为清军还不知道关内的变化,此时他们心中的作战对象还是吴三桂的关宁军。因为他们要进关,守在山海关的就是关宁军。不过,后来战局的发展大大出乎他们的预料,他们居然不是打进关的,而是被请进关的。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六日,也就是一个月前,清军锦州守将得知宁远有变,那时吴三桂正率领军民撤退入关。清军在探知宁远明军撤退的迹象后,觉得机会来了,马上进行战前动员,准备四月初大举进犯明朝。

四月四日,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多尔衮,认为明朝内有流寇外有“我国”,四面受敌,这是进攻中原的良机。他还给多尔衮出主意,清军入关后,也学当年的皇太极,在山海关附近占据几座坚城,作为前进基地,然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明朝迫于形势也许会与我们讲和,也未可知。

从范文程的奏疏看,清军此时还不知明朝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故,还希望与崇祯“言归于好”。

四月初九,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八旗主力正式出兵,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的部队悉数从征。清军这次可谓倾巢出动,兵力有十万之多。

四月十二日,清军渡过辽河,大约就在此时,清军才得知北京巨变。清军主帅摄政王多尔衮当即向“随军顾问”洪承畴讨教进兵方略。因为清军的对手已经从明军换成了大顺军。多尔衮问洪承畴算是问对人了,从崇祯二年(1629)到崇祯十二年(1639),洪承畴整整打了十年农民军,可以说是剿寇专家。在当时,很难找出比洪承畴更了解农民军的人了。崇祯十二年(1639),就是洪承畴与孙传庭密切配合,把李自成打得只剩一十八骑。当时,正赶上清军南下,不然,让洪承畴一直待在关内,明朝出现转机也未可知。

因为对手变了,作战目标变了,清军的策略也需要做出改变,洪承畴给多尔衮提出三点建议:

一、出兵之前只是为了进攻明朝,但现在是剿贼平乱。

二、不屠杀百姓,不焚烧房屋,不抢掠财物。以往清军入关留给大明百姓的印象就是抢夺、杀戮,这次必须严明军纪,改变形象。当然,清军到时候能不能做到那就另说了。

三、必须迅速进兵,兵贵神速。特别是在这个非常时期,凭多年跟农民军打交道的经验,洪承畴告诉多尔衮,李自成若是听说清军入关,很可能会焚烧北京的宫殿,然后带着从北京抢劫的财物西逃。这些人多是骑兵,速度很快。去慢了,东西就都被抢跑了,到时清军就算进了北京,也是得地不得财。清军要及时在敌人西撤的路上派兵截击,必能获胜。洪承畴的确很有两把刷子,多尔衮当即采纳。清军的进军速度明显加快。

四月十五日清晨,清军从驻地拔营出发。刚走不远,就在翁后(今辽宁阜新)遇见了吴三桂派来联络的使者,副将杨坤与游击郭云龙。他们从山海关带来了吴三桂给多尔衮的书信,信的开篇是中国式的礼貌寒暄,接下来才进入正题,借兵。吴三桂在信中先是简要说明了近期北京发生的大事,先帝殉国,贼兵入城,然后说自己地狭力弱,泣血求助,欲借兵杀贼报君父之仇。

信中,吴三桂还很“热心”地给清军安排了入关的路线,让清军从中协(喜峰口、龙井关)、西协(墙子岭、密云)入关,他从山海关出发,兵分数路,分进合击,夹击据守北京的大顺军。

从吴三桂给多尔衮安排的进兵路线上看,吴三桂显然有点儿一厢情愿。多尔衮对吴三桂给他的路线图,连理都懒得理,一眼都不愿多看。多尔衮甚至认为这是吴三桂故意给他设的套,设好圈套让清军往里钻。这也不奇怪,两军在关宁前线打了十几年,可谓血海深仇。

十几年的敌人,突然来信要握手言和,还热心地连进兵路线都给安排好了,换成谁都会起疑心。摄政王多尔衮拿不定主意,找来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商议对策。多尔衮、阿济格、多铎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他们的母亲就是在皇太极逼迫下被迫殉葬的阿巴亥。几人商量后,觉得不妨先看看情况再做决定。于是,多尔衮表示同意出兵,让郭云龙回去复命,将杨坤留下当人质。

将吴三桂的使者打发走,多尔衮马上又追加命令,派人回去火速征调红夷大炮来山海关军前,因为之前就是想抢一把,并没有明确的目标,现在听说中原大乱,这是清军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把重炮搬来。关键时刻还是大炮顶用。

从四月十五日到四月二十二日的八天里,吴三桂的使者与多尔衮的使者往返多达八次,也就是说他们几乎天天联系。这八天对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双方围绕着借兵、割地到裂土封王,讨价还价。吴三桂从最初的割地借兵拥立明朝到得到清方裂土封王的保证投降清朝,一系列的转变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吴三桂立场转变之快也令人感叹。不过也不奇怪,他本就不是大明纯臣,哪边出的价高就投哪边,也符合他的做人风格。

八天的时间,吴三桂与多尔衮从敌人变成盟友,转换迅速,也改写了很多人的命运。吴三桂、多尔衮依据形势做出的及时反应,也说明他们的机敏干练,他们能有今天的地位不是偶然的。唯一反应迟钝的是大顺军,李自成在这八天里故意搞慢动作,好像在有意成全敌人的合作。

四月九日至四月十六日,清军每天行军约六十里;从四月十七日至四月二十日,清军的速度明显加快达到每天八十里。到了四月二十一日,清军居然一天强行军二百里。清军行军速度的变化源于双方的谈判有了新的进展。

就在四月十七日,吴三桂做出最终决定,投降清军。形势紧急,刻不容缓,使者带上降书连夜出发。四月二十日,多尔衮收到书信,这才要求清军长途行军日达二百里。四月二十一日晚上,多尔衮率领清军到达山海关外二里的欢喜岭。多尔衮的变化是因为吴三桂的变化,吴三桂的变化是因为大顺军主力已经逼近山海关。留给吴三桂的时间不多了。这才促使吴三桂决定立即降清,请清军速来增援。

四月二十日,大顺军兵临城下。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在石河布阵。

形势逼人,吴三桂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他干脆选择剃发投降。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吴三桂的使者早早来到清军大营拜谒多尔衮,不早不行,有求于人。多尔衮与使者简单交谈几句就将来人打发走了。虽说谈的时间不长,说的话却很重要,因为目前军情紧急,大顺军已经在进攻关城了。必须长话短说,直入主题。

使者回去后不久,吴三桂就亲率数百名部下出城来到清军大营。清军对吴三桂的到来也是盛陈仪仗,表示欢迎。吴三桂是以降将的身份来的,因为之前的书信往来就已经定了,所以,吴三桂上来就跪拜多尔衮。接着,双方盟誓,然后吴三桂接受剃发。在清人看来,投降就要剃发,这是归降的标志。随着吴三桂来的部下也都剃发,表示投降。

但前线正在打仗,吴三桂以军情紧急,没有时间让全城军民剃发,请求延期。多尔衮也同意了。不过,为了打起来避免误杀,多尔衮让关城军民一律在肩头斜缠白布以便同大顺军区别。吴三桂得令随即率部返回山海关。